教师的人文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教育的工业化操作及其反思

教育的工业化操作出现于近代社会。由于工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需要大量的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力,所以一方面,传统私塾性质的小众化教育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传统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是社会的少数,但是在传统社会,这些小众化教育所培养的社会精英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要求并不高。随着工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传统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已成为历史,人类社会需要大量的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来组织机器大生产,以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机器大生产的组织和劳作方式本身也给了教育以启示。机器大生产催生了管理思想和实践的革命,泰勒式“科学管理”在近代社会成为了一种潮流,而且也成了人们组织机器大生产的理念基础。在科学管理中,劳动者作为被管理者,是不需要也不能具有“个性的”,他们只是一群需要通过劳作来换取面包的“经济人”。“经济人”只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和决策。而机器大生产中劳动者情感、心灵等方面的需求,则很少进入管理者的视野中。管理者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规范劳动者的工作流程,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细小的肢体动作,也会被规范为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禁止的,而且这些必要动作的前后顺序是怎样的也被明确规定。机器大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备受推崇。顺着科学管理的思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最先发明和应用了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它用皮带带动需要加工的材料在车间中运转,材料动,人不动,劳动者坐在规定的位置从皮带上拿起材料进行必要的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序动作后,就立即把材料再放回皮带,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科学管理一整套的哲学给了教育实践无穷的启发,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因为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所谓的教育效率,所以很快就被普及开来。需要关注的是,班级授课制式工业化操作在教育系统内建制后,科学管理的工业化理念就重组了教育的逻辑,使个别化教育成了明日黄花,使批量式教育成为理所当然。

教育的工业化操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问题的关键是,就如同马克思所提出的机器大生产带来了人的“异化”一样,工业化的教育实践使教育本身“异化”了。教育的工业化操作需要从基础理念上进行反思,特别是在人类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精神和灵魂得不到关照的当下,这种反思更具必要性。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存在教育,人们总是对教育给予太多的期待,总是希冀教育能够给予下一代以真正的福祉,但是教育现实却给予我们以反讽。较早对现代教育工业化操作进行批判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他在《朝霞》中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端就是扼杀个性,它培养的是社会所需求的第二天性,而从来都不会关照到人的第一天性,其结果就是,满足了社会的需要,第二天性成熟了,但人的第一天性却枯萎了,很少有人能够在第二天性的保护下让第一天性走向成熟;现代教育工厂化了,缺失的是个别化和因材施教,固定的教材被施加于一切人;学生没有主动权,往往是把生命耗费于死学问;而教育的方式就是灌输,这违背了所有教育的最高准则:“只有饥饿者,才能与之食。”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45-246.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指出,现代教育缺少第一条件,没有教育家,由于严格的工序分工,教育者都只有极专门、极狭窄的知识,遇到学生圆满之天性,往往无能为力。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245-246.

尼采在一百年前对教育工业化操作的批判,给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实践带来启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业化范式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律。“万物生长有其时”,儿童的成长亦如是,但是实践中风行的是“过难教育”与“超前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奥数热,各种补习班充斥在社会之中,这些都是对儿童成长自然节律的不遵从。教育的常识应是,儿童在学龄前,游戏是其主要的存在方式和学习途径,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和探索兴趣应该受到保护,儿童学龄前不适宜进行过多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也应根据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律,不能在低年龄段给予过多、过难的特别是像奥数类的艰深教育,各种形式的“超前教育”一般都是对儿童成长节律的反动,也不会带来真正的教育效果。教育不能拔苗助长是我国教育的古训,但是在追求高效率的工业社会,它已被淹没和遮蔽了,工业化教育伤害了儿童的心灵,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灵魂健康的人。

教育工业化操作是一种效率崇拜,它漠视了儿童的个性,成为一种批量化生产。每一个儿童个体都具有独特性,即使是双胞胎也是各具不同自我。而且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分为许多种类,每个儿童个体的智能组合都各有特色,所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应尽可能地个别化,以满足儿童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教育工业化操作视儿童为待加工的材料,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教育者把儿童放在教育的生产流水线上,以统一模式把儿童加工成难有独特性的产品。这种教育是生产螺丝钉的,教育者并没有遵从儿童的个性,所以这些“螺丝钉”往往难有生活的愉悦,更少有创造性。

教育工业化操作使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活动工具化,教育者只是在操作工业机械,使加工材料成为预定的产品,教育者对材料没有太多的感情,更少有心灵的沟通。所以教书育人工作在工业化范式中被简化为工业操作,其间看不到教育爱心,而教育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真正有效的基础。儿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一项儿童成人的伟大活动,在此过程中,儿童的身体、心灵和灵性等多方面都应得到完满的成长,而达成此目标需凭借教育者基于教育爱心的专业素养。现代工业化教育许多时候让儿童成了教师追求其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儿童的考试分数成了教育者工作的重要甚至唯一关注,这种运行逻辑使教育爱心难以凝聚。

教育工业化操作使教学成为一种强制性活动,在这种范式的教育中,教学是一种标准化操作,少有因为受教育者个性差异而“迁就”。在工业化教育实践中,教育手段更多的是“要求”,要求学生怎样怎样,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教育方式,不能达成这些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形式各异的惩罚。当教育遭遇儿童的个性时,教育者往往是用刚性要求对待之,使儿童个性被压抑。所以,“春风化雨”式的柔软的、满足儿童心灵成长需要的教育在当下几成稀有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