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文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教育即农业”的社会建制

教育的工业化操作虽然具有客观存在的原因,但是最终它带来了教育的异化,“教育即农业”的隐喻在当下我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重要的是,思想的软力量往往需要社会建制来落实。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指的是,“围绕着一个或一组价值而发展的实践和社会角色的组织体系,及旨在调整实践和管理规划的机构”[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M].陈观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9.。一般地,社会建制是由观念系统、规范系统、组织系统和物质系统构成。杨维.浅析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涵义与特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6):165;173.“教育即农业”隐喻产生实践效果,需要通过社会建制的如上四个系统来落实。

首先,在观念方面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不同途径在社会上宣传“教育即农业”的隐喻内涵,以及对教育工业化操作所带来教育问题的反思。对教育变革而言,思想共识是基础、是推动力,全方位的教育理念普及具有前导性,所以,“教育即农业”隐喻走向实践需要首先普及这一科学的教育观念,让这种隐喻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渗透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去。

其次,在规范方面需要在基础教育各学年段实施“底线评估”,以此来为基础教育松绑,为素质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规范要求的落实提供可能。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指针实际上是标准化考试,各种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入学选拔考试,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和初中教育“应试化”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合乎逻辑的选择,高考使高中三年整个成了考前辅导班。在各级学校招生选拔过程中,学生考试分数在选拔机制中一般都是100%或近乎100%的权重,这就要求选拔考试具有相当的区分度;为了使得这些考试测量具有区分度,试题难度就一步一步地被拔高,这是使得当前基础教育中“过难教育”和“超前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质量需要有客观的评估,评估是提升管理和教育效率的手段。但是,根据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实践,我们应该引进对基础教育学校的“底线评估”。如上文所述,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都需要像做农业一样,依据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律施教,确保这一理念得到践行;需要给广大基础教育学校松绑,而松绑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执行一种“底线评估”。“底线评估”是给各年级分别制订教育需要达成的合理标准,这些标准是严格遵循儿童成长节律的,不拔高,较易达成,各学校只要达成这一标准后,就可以按自己的特色和资源,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素质教育活动,而不是反复地让学生做题,搞考试训练。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行为规范,如不可以灌输教学、在某些年级段不能布置家庭作业等,但是由于“顶线评估”的事实存在,使这些“教育即农业”式的行为规范难以落实。“底线评估”可以为学校松绑,让学校有可能真正地来做素质教育,而且学校采用“底线标准”后,它能够引领家庭教育,家长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自然地社会教育也就会开始合理化。但是,需要指出的,实施基础教育学校的“底线评估”是一种综合改革,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制度资源投入,特别是需要改革当前高中和大学招生中中考、高考分数权重过大的不合理制度安排,当前这些改革都需要积极、稳妥和扎实地推进。

再次,在组织方面需要为教师的有效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学校的“底线评估”是践行“教育即农业”的基础,但是“教育即农业”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教师有效的专业化。这里的有效专业化,其实就是全方位地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素养,这些素养主要包括教育爱心、“春风化雨”式教育意识与能力等。工业化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原材料,教师只是操作工人,对学生感情缺失,这是“教育即农业”隐喻所反对的。教师需要具有对儿童的真诚爱心,才可能会更加注重儿童的本体价值,以保护儿童和助其真正成长为己任,才可能做到教育的“精耕细作”。好的教育往往是一种依据儿童个性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而教师要做到教育的“春风化雨”,需要实现有效的专业化。教师这些基本素养的养成,需要社会为教师的职前教育、职中培训的有效化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当前教师职前教育与实践的区隔化,职中培训的形式化,都是“教育即农业”隐喻难以践行的阻力。

最后,在物质方面需要切实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为个性化教育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在相关的法律政策中都明文规定国家财政要对基础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但是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均衡,在“以县为主”的政府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下,一些与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相关的政策要求在各地方实际上难以达成,使得基础教育“苦”“穷”“难”。这样带来的后果自然就是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教育效率,班级规模过大,师生比过大,教育批量化生产,难以关注儿童个性的教育大行其道。当前需要有更多配套的基础教育政府财政投入落实制度,以保障落实各级政府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只有这样,才可能让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各班级的规模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基础教育有可能倾向于个别化,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性。

学校教育指引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当“教育即农业”隐喻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就会开始慢慢摆脱工业化操作。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即农业”只是一种理想形态,在工业化社会,完全以传统农业的方式做教育难以实现,只是我们如上的社会建制,能够使我们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更多地关注儿童心灵与灵性的成长,为儿童将来完满的精神生活做些努力,这也是当下教育变革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