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象数理连锁作用才能正确判断
《系辞·上传》记载:“圣人依据易理,可以融通天下的意志,奠定天下的事业,决断天下的疑虑。”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说起来只有一条法则,那就是“依理行事”。凡事合理解决,即是今日的“管理合理化”。合理化的途径有二:有象有数的,由象数来推理;无象无数的,经由占卜来寻找可循的道理。
管理之道,贵在掌握管理的基本法则。透过数象的判断,由细微的动静,预见未来的先机,并进而合理运作,以求最大利益。
趋吉避凶,乃是管理者最关心的课题。今天所谓“危机管理”,其中讲到管理者必具忧患意识。其实《系辞·下传》早就说过:“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文王被囚羑里,拿忧民患世的心情来推究易理。管理者依易理而行,自然可以趋吉避凶,达成危机管理的使命。
象、数、理的连锁作用,正是管理合理化的有效途径。“按照道理去做”似乎是理学家偏重义理的作风。管理如果不重象数,就不够科学化。
大易揭示宇宙存在原理的奥秘,把它归纳为阴(物质)、阳(精神)、时(时间)、位(空间)四大要素,如图2-7,而以象数理来说明。

图2-7 宇宙存在四大要素
管理者解决问题的程序,通常有如下述:
(1)确立改变目标:例如决定把甲变成乙。
(2)减少差异目标:找出并减少或消除甲、乙之间的差异。
(3)采取行动目标:选择有效行动,将甲变成乙。
在确立改变目标方面,又包含四个程序:
(1)发现改变的必要:依改善意识,不好的要变成好的,好还要变成更好。不断求取进步,才是改善意识。
(2)寻找可能的措施:发掘、构想并且分析各种可能改变的方法。
(3)选择合理的方案:在各种可能的措施当中,选择一种合理的措施。
(4)评估改变的结果:适时评估执行方案的有效性,并以此作为下一次改变的重要参考。
从任何一个程序来看,都不外乎象数理的连锁作用:观察有关现象,寻找相关数据,研究改变的道理。否则程序虽然正确,结果也可能不尽合理,甚至根本找不出究竟理在哪里。
管理者最好先找出数据,然后分析现象,再进而推出必然的道理。因为先有心生的数,后有可见的象。一旦现象很明显,观察其情况,比较容易推断其后果。
有一位餐厅老板,十分高兴地向王顾问报告近况:营业额大幅度增加。
业绩提升,可以从收支金额的数据上显示出来。盈余增加,表示生意兴隆,老板当然喜形于色。
王顾问不慌不忙,先问“营业时间有没有延长”,就“时”的因素来进行探索。老板回答:“没有。”
接着询问“营业场所有没有扩展”,就“位”的因素加以研究。老板同样据实以告:“没有。”
“时”“位”没有变化,王顾问自己寻思:“营业时间没有延长,营业场所并未扩展,怎么可能增加业绩呢?”于是将意念转到“阴阳”的变化上面,他说:“这样看来,服务态度一定有所改变,能不能让我亲自去观察一番,看看现场的情况再来作判断?”他打算观察可见的象,来寻找营业额增加的原因。
老板非常欢迎,邀约王顾问前往观看。王顾问经由实际的现象,居然铁口直断:“六个月以后,准备歇业!”
猛然看起来,王顾问可能精于风水、善于看气,要不然就是暗地里卜卦,否则怎会口出此言?
其实王顾问完全是由象(现场的情况)、数(增高的营业额)进行推演,才有把握地言之成理。
他说:“近来营业额的增加,居于两种因素:一是服务态度改善,使顾客觉得十分亲切;一是设法催赶顾客,提高用餐人的周转率,使有限时间及场所获得更多的利用。这两种改变,在短期内能很奏效,所以业绩提升。
“但是,附近的餐厅,同样在改善服务态度,而过分积极地催赶顾客,却会造成顾客心理上的不满。几个月后,结果就是:旧有客人大量流失、新的顾客接不上来,所以只好歇业。”
心生数,老板对业绩增加一方面感到很高兴,另一方面便提出怀疑,目的在“求放心”。幸亏他意念动得快,能产生“业绩是怎样成长”的疑惑,并通过咨询寻求解决措施;发现症结所在后,如果及时加以调整,很可能就会避免歇业的厄运。
若是老板一见业绩提升便沾沾自喜,归功于自己领导有方或者策略成功;那么,六个月后颓势难免、措手不及,恐怕只好归罪于风水不佳或气数已尽了。
易数称为奇偶,并不叫作单双。因为单双只能够表示数目,而奇偶才能够兼寓阴阳的形意。
对于“数”,管理者必须提高警觉:一方面“数字固然不会骗人,但是人会捏造、篡改数据来欺骗”,一方面则“数字有阴有阳,同一数而象未必相同,必须详为分辨”。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管理的依据,以会计资料和财务报表为基础,来分析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便是数的应用。如果以电脑为工具,经由各种电脑软件,演算基本资料,作出各种分析报表,自然能给管理者提供信息以作出合理的决策。
然而,会计制度再健全,记录资料再完备,如果不能辅以管理者的人脑,也不一定能够达成合理的抉择。
决策是电脑和人脑两者配合的结果。电脑可以输入资料、分析数据、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至于如何在多种可代替的方案当中寻找出合理的定案,那就需要管理者发挥人脑的功能了。
人脑的功能,在“见数知象”,而不是一味地“得意忘象”。
数是自然存在的。彼此若是言语不通,互相用手指表达数目,似乎也很容易沟通。如果表达其他的意思,就会困难得多。可见“数”比“语言文字”更为原始,更容易被觉察、被认定。
见数知象,易卦就是依自然数次序,用阴()和阳(━)两种符号,在上、中、下不同位置,来表示八种不同的组合。一方面呈现八个数,一方面也表现八种象。
当管理者确定要改变目标时,对于甲和乙的“认知”,便是“知象”的运作。所谓认知,指对问题所做的必要了解。同一个数,有不同的象;同一种象,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认知。
服务人员异口同声,向顾客大喊“欢迎光临”,这是一种现象,到底有效与否,则有不同的认知。
对陌生客人而言,欢迎光临的亲切口语,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产生宾至如归的好感。然而对熟悉的顾客来说,无论怎样,不如直呼其名或尊称其姓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多次光顾,仍然换来一般性的欢迎词,实在不能令顾客满意。
为什么同样的象,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呢?因为各人所领悟的理并不一样。我们常说“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方圆是理,规矩则是数象。没有数象,怎么能够找出义理?有了规矩,并不一定保证能成方成圆,关键在各人使用规矩的方法未尽相同。就算有了数象,并不一定必然能悟出真理,就是这种原因。
观象明理,才是管理者必须把握的重点。依理行事,按照道理来管理,自然合理而有效。
万事万物都有条理,但是也最难分辨,最不容易分解。中国人喜欢说“很难讲”,便是基于“理不易明”的事实。站在“很难讲”的立场来讲,才不致乱讲。
理有真理、公理、伦理,如图2-8。就管理的领域而言,公理和伦理好像比真理更重要。

图2-8 理有“三理”
自然科学追求真理,对就是对、错即是错,一切以“真实性”为依归。自然科学者,除了求真以外,似乎别无他求。真实的发现,成为自然科学共同的目标。
管理除追求“真实性”外,尚须兼顾“妥当性”。真实而不妥当,有时会带来很多困扰。
主管的级别越高,越觉得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为什么不能说呢?因为不妥当。为什么只能做呢?由于它具有真实性,当然可以付诸实施。
有些人明明出国访问,却说是度假,便是兼顾真实性与妥当性的一种权宜措施,当然不属于欺骗的行为。
若干管理者出身于自然科学的领域,一心求真实,却忽略了妥当性,常常觉得“每说一句实在话,就会惹起很大的风波”,因而责怪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其实是自己不了解真理与公理的差异,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公理才是管理者应该重视的,所谓行有行规,应该是属于公理的范围。
管理者所秉持的基本法则,未必是真理,却实实在在是时下比较合乎实际的公理。
基本法则离开数象的判断,就会脱离现实。因为每一现场的数据和现象都不相同,必须依现实情况而进行判断。
理不易明,真理很不容易寻找。公道自在人心,暂时依循大家所能接受的公理。而中华文化最能发扬易道的,则是伦理。
管理者的第11课
管理为什么要和伦理合在一起?主要是人会老、体力会衰退,而且有智慧的人,不一定体力就特别健壮。斗智不斗力,成为管理的要则。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讲求伦理,以免不懂的人,反而气死懂得的人,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果。何况《易经》的道理,即在唤醒人性,处处要兼顾“情”“理”。因为过分重“理”,势将灭“情”。人而无情,将何以为人?所以一方面讲求真理,一方面则需要重视伦理。
建立企业伦理、追求行业公理、尽力迈向真理,乃是象数理连锁作用的具体表现。变中有常,在求新求变中,不忘伦理、公理和真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重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