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义生产与德性课堂要素
德性课堂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能够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可能是专业的德育教学,也可能是各种学科的教学。文化研究学派的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其《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中认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具有三个阶段:“编码”“成品”和“解码”。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课堂的德育影响机制。无论教师是否有自觉意识,他们在课堂上的举动言行,都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编码”呈现给学生的“成品”,学生“接触”这些“成品”后,就会有一个“解码”过程。所谓“解码”,是指学生接受教师的言行举动后,自己进行有意或无意“领悟”的这一过程,用文化研究的概念来表述就是“意义生产”。可以看出,具有正向德育因子的意义生产,其实就是学生德性的成长。但是学生课堂中教育生活体验得到具有正向德育因子的解码和意义生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一结果不只是与教师的德育编码有关,而且与学生在解码时由其先前生活体验所导致的具体意识系统有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个戏剧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意义生产。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读者的生活体验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意识系统,于是就会对同一戏剧文本的角色形象有不同的解码和意义生产。这一逻辑关照到德育中就是,我们怎样使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正向的,从而有利于具有德育价值的意义生产?另外,更易看到的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意义生产的“戏剧文本”是教师的德育编码。教师的德育编码起作用的是编码的结果,即“成品”。教师经过正向的编码向学生呈现具有正向德育因子的“成品”,是建基于其人文素养水准之上的,也取决于教师的德育编码意识。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具有正向德育因子的解码和意义生产,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课堂就是所谓的“德性课堂”。德性课堂的核心要素是要能够对学生的德性成长产生正面影响,如果说教师的一堂课,能够更多地对学生的德性成长带来有利影响,就可以认为,这堂课就是德性课堂。进一步地理解,德性课堂是一种“结果论”。教学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所以构建德性课堂,其实就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解码和意义生产中具有更多的正向德育因子,正向德育因子能够滋养学生的德性成长。
总结上文可以知道,学生的意义生产=F(教师的德育编码×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这一公式中,学生的意义生产如果是有利于其自身德性成长的,则此课堂就是一种德性课堂,所以,德性课堂=F(教师的德育编码×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教师要构建德性课堂,宏观上需要从两个维度来着手,首先是改善自己的德育编码,使其具有更多正向德育因子。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通过自身专业成长来提升人文素养,并且培育德育编码的合理意识,从而使自己无意或有意的言行举止更具有正向德育因子。其次是教师要改善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这种生活体验有利于产生具有正向德育因子的意义生产。如上几个方面正是下文要探讨的教师构建德性课堂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