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飞越城市俯瞰人间,妄念迷雾遮蔽源头
当那股奇异的力量将我的意识从家宴的餐桌上抽离,向上提升,越过房间的“屋顶”,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转换。最初,只是俯瞰著那个小小的“玩具盒”房间,以及其中如模型般精巧的家人和我自己。但随即,这种视角可以无限延伸。我彷彿化作一缕轻烟,一只飞鸟,不断盘旋上升,飞越熟悉的街区,飞越整座灯火璀璨的城市,最终来到九天之上,俯瞰著脚下广袤的山川大地。
从这个高度望下去,曾经在我眼中无比重要、占据了我全部心神的城市,变成了一幅巨大的、流光溢彩的画卷。高耸入云的建筑,此刻看来不过是沙盘上精心堆砌的积木;川流不息的车辆,化作了缓缓移动的微小光点;而那些曾经与我擦肩而过,或有过短暂交集的人们,更是微如尘埃,难觅蹤影。在这片广阔的图景中,我努力搜寻著那个“城市中的我”——那个依然在某个角落,为著生计、为著情感、为著日常琐事而奔波劳碌的“小小的你”。他或许正在加班,面对著电脑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或许正在与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分享著喜怒哀乐;或许正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感受著孤独或思索著未来。无论他在做什么,从这个九天之上的视角看来,他的所有挣扎、所有喜悦、所有悲伤,都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如同沧海中的一粟,宇宙中的一尘。
这种个体在宏大背景下的渺小感,带来的是一种复杂的震撼。一方面,是“小我”惯常的自我重要感的消解。那些曾经认为天大的烦恼、过不去的坎,在此刻看来,似乎都失去了原有的重量。另一方面,却并非全然的虚无或绝望。因为同时,我也清晰地感知到,正是这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小虫子”,以其各自独特的方式存在著、活动著,才共同编织了这幅名为“人间”的壮丽图景。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在以其不自知的方式,参与著宇宙这部宏伟交响乐的演奏。那个“天上的你”,那个抽离出来的观察者,他又是谁呢?他似乎比“地上的你”更为冷静、更为客观、更为广阔。他没有了“小我”的焦虑和执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静默的了然,一种不带评判的观照。这种视角的跃升,这种与日常事务拉开距离后产生的清明,正是通往「大我」觉醒的初步体验。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习惯的“我”,并非唯一的真实。
然而,为何我们身在源头,却常常感受不到源头的存在?为何我们本自具足,却总是在向外寻求?答案在于那层层叠叠、遮蔽了我们清明本性的“妄念”。你现在就在源头。但你看不到源头,因为源头被你的妄念遮蔽了。你看到的是你的妄念。
何为妄念?一切非当下的、基于过去经验投射未来、充满评判与算计的念头,皆是妄念。它们如同心灵的浮尘,日积月累,蒙蔽了我们内在的明镜。最常见的妄念模式便是“如果怎么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例如:“如果我努力工作,就会得到晋升和财富,然后我就会快乐。”“如果他能改变他的坏习惯,我们的关系就会好转。”“如果我没有错过那个机会,我的人生就会完全不同。”这些基于假设和预期的思维链条,将我们牢牢地困在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之中,使我们无法安住于此刻的真实。慾望是妄念的温床。我们渴望得到更多,害怕失去已有的,这种永无止境的追逐,让我们的心灵时刻处于匮乏和不安的状态。恐惧是妄念的放大器。我们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害怕孤独、害怕死亡,这些恐惧催生出无数的担忧和防御机制,让我们活在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充满威胁的世界里。比较心、分别心、评判心,也都是妄念的变种。我们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将事物划分为好坏、对错、美丑,这些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冲突和挣扎。
更为根本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深植于“小我”意识中的巨大妄念。我们坚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努力就会有回报,作恶就会遭惩罚。这种线性因果律是我们理解世界、规范行为的基石,也是“小我”安全感的重要来源。然而,从源头的视角来看,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在源头,没有一件事能决定另一件事,因为所有的事情早都定了。这并非指向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在揭示一个超越时间线性的整体实相。宇宙如同一部早已编排好的宏大剧目,或者一部已经拍摄完成的电影。我们在时间的维度中所经历的一切——所谓的“因”与“果”,不过是这部早已存在的剧目(或电影)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一幕幕、一帧帧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已。我们看到的“花开”,并非仅仅由“种子、阳光、雨露”这些“因”所决定;而是花、种子、阳光、雨露以及宇宙间所有相关的法则和条件,在源头的层面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定。我们只是在时间的流动中,观察到了这个设定的逐步展开。因此,我们所感知的“努力导致成功”或“选择A导致结果B”,实际上是我们的心智对这个早已设定好的、多维度同时发生的事件序列,进行了一种线性的、简化的解读。这种解读,本身就是妄念的投射。当我们执著于这种线性的因果观,试图去掌控和改变所谓的“未来结果”时,便会陷入无尽的焦虑和挫败之中,因为我们试图去改变一个早已整体确定的画面中的局部。
这些妄念,如同浓密的迷雾,遮蔽了源头的光芒。我们看到的,不是世界的真相,而是自己内心妄念的投射。当内心充满恐惧时,世界便危机四伏;当内心充满匮乏时,世界便处处显得不足。我们将自己的情绪、期待、偏见投射到他人和事件上,然后根据这些投射做出反应,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妄念,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循环。要拨开这层迷雾,唯有从觉察妄念开始,看清它们的虚幻不实,不再轻易认同它们,才能逐渐让源头的清明之光重新照亮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