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玩具盒中的沉思与源头的凝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我是谁?玩具盒中的角色扮演与心智牢笼

当我们从那令人敬畏的源头高度暂时收回目光,重新聚焦于那个“盒子里的我”——那个在日常生活中奔波、欢笑、哭泣、爱与被爱的“小我”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我”,究竟是什么?他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在这名为“人生”的舞台上,扮演著属于他的角色,同时又被怎样无形的边界所框限?

想像一下,我们每日的生活就是一个盛大而喧嚣的舞台。从清晨睁开双眼的那一刻起,大幕便已拉开。我们匆匆忙忙地化妆(整理仪容),穿上戏服(选择衣物),然后便一头扎进早已设定好的场景之中。家庭是第一个场景。在这里,我们可能是孝顺的子女、慈爱的父母、体贴的伴侣,或是叛逆的孩童。每一个称谓都像一个精致的面具,规定了我们的言行举止,以及我们应当流露的情感。我们努力扮演好这些角色,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与爱。随后,舞台转换到职场。在这里,我们是勤奋的员工、精明的商人、权威的领导,或是谨慎的下属。办公室、会议室、生产线、谈判桌……每一个地点都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子场景。我们遵循著职场的规则,追逐著晋升与成就,用专业知识和社交技巧武装自己,力求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的价值,似乎常常取决于名片上的头衔,以及银行账户里的数字。社交场合则是另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在朋友聚会中,我们或许风趣幽默;在陌生人面前,我们或许谨慎有礼;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甚至可以扮演一个与现实中截然不同的“虚拟的我”。我们小心翼翼地维护著自己的“人设”,渴望被喜欢,被接纳,害怕被孤立,被误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穿梭于不同的舞台,切换著不同的角色,戴上一个又一个的面具。久而久之,我们渐渐习惯了这些角色,甚至将角色本身等同于“我”的全部。就像一个入戏太深的演员,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以为剧本中的悲欢离合就是真实的人生。这个“小我”,这个在舞台上忙碌扮演的演员,他的喜怒哀乐往往被外界的掌声与嘘声所牵动。他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他渴望成功,恐惧失败;他执著于拥有,害怕失去。他的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社会的期待、他人的评价、过往的经验、未来的忧虑……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裹挟著他不由自主地向前奔去,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问一问: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舞台上的灯光太过耀眼,以至于遮蔽了演员们探寻真实自我的目光。周遭的喧嚣太过嘈杂,以至于掩盖了内心深处那微弱却持续的呼唤。我们在角色中迷失,在剧情中沉浮,忘记了自己拥有跳出舞台、观看整场演出的能力。

那个让我们感觉如同置身其中的“玩具盒”,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隐喻,更深刻地指向了我们心智的牢笼。这个牢笼的边界,并非由钢筋水泥铸就,而是由我们自身的信念系统、思维模式、社会规范、文化背景以及过往经验共同编织而成。从小到大,我们不断被灌输各种各样的信念。有些来自家庭教育(“你必须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有些来自学校教育(“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有些来自社会舆论(“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还有些则来自我们对个人经历的总结(“我尝试过,失败了,所以我做不到”)。这些信念,无论是对是错,一旦被我们无意识地接受,就会像一道道坚固的围墙,框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我们会在这些围墙之内感到“安全”,因为一切都是已知的、可预测的,同时也失去了探索围墙之外无限可能性的勇气。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常常陷入固定的模式。习惯性的评判(“这个人不好相处”,“这件事太难了”),二元对立的思维(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以及基于过去经验的线性推断(“以前这样做成功了,所以以后也必须这样做”),这些都像是盒子内固定的轨道,让我们的思想列车只能在有限的路线上重复运行。我们害怕未知,抗拒改变,因为那意味著要跳出熟悉的轨道,面对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恐惧、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以及对快乐、安全、被爱的执著追求,也构成了心智牢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害怕失去已有的,担心未知的风险,于是宁愿固守在狭小的“舒适区”内,即使这个舒适区早已让我们感到窒息。情绪像无形的锁链,将我们与特定的反应模式捆绑在一起,让我们在遇到相似情境时,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同样的痛苦体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在无形中塑造著这个“盒子”的形态。社会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如同空气一般瀰漫在我们周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著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我们努力去符合这些规范,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却可能因此压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和独特的个性。这个由心智构筑的“盒子”,虽然给了「小我」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确定性,但也同时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束缚了我们的潜能,隔绝了我们与生命更广阔实相的连接。我们满足于在盒子内玩著早已设定好的游戏,遵循著早已被灌输的规则,却忘记了盒子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辽阔自由的天地等待著我们去探索。打破这个盒子的边界,正是「大我」觉醒的第一步。

在“玩具盒”这个小我的剧场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标签,脸上也戴著一层又一层精心制作的面具。这些标签和面具,共同构成了那个被外界和自我所定义的“我”,却也常常让我们迷失在角色扮演之中,忘却了标签之下、面具背后那个更为本真的存在。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标签便如影随形。首先是姓名,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符号。接著是性别、籍贯、民族等身份标签。进入学校,我们被贴上“好学生”、“坏学生”、“学霸”、“学渣”的标签。步入社会,职位头衔(经理、工程师、教师、艺术家)、婚姻状况(单身、已婚、离异)、社会角色(父亲、母亲、朋友、邻居)等标签更是层出不穷。除了这些客观的标签,还有更多主观的、由他人评价或自我认知所产生的标签:“聪明”、“愚笨”、“善良”、“自私”、“乐观”、“悲观”、“成功”、“失败”……这些标签像一件件无形的衣裳,我们穿上它们,也逐渐相信自己就是衣裳所呈现的样子。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快速定位自己和他人,简化了认知过程。然而,它们也像一个个狭小的框框,将鲜活、多面、流动的生命个体,简化为固定的、片面的定义。「小我」往往乐于收集和认同那些“正面”的标签,因为它们能带来虚荣和满足感;同时,又极力抗拒和摆脱那些“负面”的标签,因为它们会引发羞愧和痛苦。这种对标签的执著,使得我们活在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评价体系中,疲于奔命地维护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如果说标签是外界贴在我们身上的符号,那么面具更多是我们主动选择戴上的伪装。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会戴上不同的面具,以期达到特定的目的或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在职场上,我们可能戴上“专业”、“干练”、“理性”的面具,即使内心可能充满了困惑和压力。在家中,面对年迈的父母,我们可能戴上“坚强”、“无忧”的面具,报喜不报忧,即使自己正经历著困难。在社交中,为了融入群体,我们可能戴上“随和”、“风趣”的面具,隐藏起自己真实的个性和想法。甚至在独处时,我们也可能戴著“自律”、“积极”的面具给自己看,试图说服自己一切都很好。面具的初衷或许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我,但长此以往,面具与面孔便难以分辨。我们习惯了面具所带来的安全感和便利,却也因此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面具之下,是我们未被看见的脆弱、未被接纳的阴暗、未被表达的渴望。当我们过于认同这些面具,便会害怕摘下它们,担心一旦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会不被接受,甚至会受到伤害。这些标签和面具,共同编织了「小我」的身份认同。它们是「小我」在玩具盒中赖以生存的道具,是它用来定义自身、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然而,真正的觉醒,恰恰需要我们有勇气去审视这些标签的虚妄,去温柔地揭开层层叠叠的面具,去探寻那个超越所有定义和伪装的、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那里,没有评判,没有比较,只有纯粹的存在。

「小我」,这个在玩具盒剧场中活跃的角色,如同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需要不断地摄取“食物”来维持其存在感和重要性。而它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便是我们的情绪和我们为自己编织的故事。情绪是「小我」赖以生存的能量。无论是喜悦、兴奋、自豪等所谓的“积极情绪”,还是愤怒、悲伤、恐惧、焦虑、嫉妒、怨恨等所谓的“消极情绪”,都能够有效地强化「小我」的轮廓,使其感觉更加“真实”和“强大”。有趣的是,「小我」似乎对负面情绪有著更强的偏好。当我们陷入强烈的负面情绪时,例如因受到不公待遇而感到愤怒,或因失去珍爱之物而感到悲伤,「小我」会立刻跳出来,扮演受害者、审判者或抗争者的角色。它会放大这种情绪,让我们沉溺其中,反覆咀嚼那些不愉快的感受。在这种情绪的风暴中,「小我」感觉自己是重要的,是“有事发生”的中心。一个“平静无事”的状态,反而会让「小我」感到不安,因为那意味著它的存在感正在减弱。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喂养”自己的情绪。比如,反覆回忆过去的创伤,一遍遍在脑海中重播那些令人痛苦的画面和对话;或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进行灾难性的想像,让自己陷入无谓的焦虑和恐惧。这些行为,看似是在“处理”情绪,实则是在不断地为「小我」提供养料,使其更加根深蒂固。除了直接的情绪体验,「小我」还非常擅长编织和沉溺于各种“故事”。这些故事通常围绕著“我”的身份、经历、得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展开。最常见的故事模式是“受害者故事”:“我总是遇到坏运气”,“别人总是不理解我”,“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在这些故事中,「小我」将自己定位为无辜的、被亏欠的一方,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和博取同情的资本。另一种常见的是“英雄故事”或“奋斗故事”:“我克服了多少困难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我比别人更努力、更聪明”。这类故事满足了「小我」对优越感和被认可的渴望。还有“如果……就……”的故事:“如果我当初做了另一个选择,现在就会……”、“如果我拥有更多金钱/更高的地位/更好的人际关系,我就会快乐”。这些故事将我们困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幻想之中,让我们无法安住于当下。这些故事,无论是悲伤的、愤怒的、自豪的还是遗憾的,都像一个个剧本,为「小我」提供了丰富的戏剧情节和角色设定。我们在脑海中不断地改写、排练和上演这些故事,将自己的人生变成一出永无止境的内心戏。「小我」是这出戏的编剧、导演兼主角,它沉醉于自己创造的剧情之中,并以此来定义“我是谁”以及“我的人生是怎样的”。玩具盒中的玩偶,本身并没有悲喜,是我们赋予了它们角色和剧情,它们才彷彿拥有了生命。同样,「小我」也是如此。它依赖于我们不断注入的情绪能量和故事内容,才能维持其虚幻的存在。当我们开始觉察到这一点,学会不再轻易地被情绪所裹挟,不再盲目地认同于脑海中的故事,便是切断了「小我」的食物供应,为「大我」的甦醒腾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