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逻格斯悖论

尽管以晦涩著称,但和其他早期哲学家一样,赫拉克利特也强调要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张。而一个理性表达的最小条件,是要让人理解:

博学并不教会人们理解,否则的话,它就已经教会了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也教会了色诺芬和赫克塔特乌斯。3

赫拉克利特罗列了一些他之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神话学家,认为他们的著作中并不包含理解(图1.12)。而在他看来,哲学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同时,必须要理解和把握它所获得的知识或智慧,而且是通过一种彻底反思的方式,达到对我们自己的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根本理解。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一系列有关逻格斯的残篇中。

图1.12 乔瓦尼·科隆纳《史海》抄本(1447—1455年),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左侧是德谟克利特自愿弄瞎双眼的传说,他坚信这可以让他的心灵之眼看透自然法则。右侧则是中世纪人文主义者想象的古代哲学家讨论的场景,右上角面对读者的四位自左至右依次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和阿里斯提德(Aristides)。不过,对同行一向出言不逊的赫拉克利特大概不会是一个好的对谈者。

你要是明智的话,就不听我,而听逻格斯,就会同意万物为一。4

尽管逻格斯是共同的,但大多数人却把思考(phronēsis)当自己私产一样活着。5

前面已经提到,在希腊语的日常使用中,逻格斯可以指个人的言语和说法,但这显然不是这里的用法,因为我的言辞和说法完全可以看作我的一部分或私产。赫拉克利特试图向我们揭示逻格斯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所有人共同分有的。不过,这里的表达有其含混之处:众人共有的可能是一种能力,比如逻格斯泛指的理性能力,但也可能是这一能力所把握的对象,因为逻格斯也可以指支配事物的内在法则。我倾向于前一种解释,因为与逻格斯相对立的是个人的思考。上述残篇向我们暗示的是,逻格斯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使我们能够进行思考和理解。大多数人的错误不在于他们进行思考和理解,而是没有意识到思考和理解,并不是通过他们私己的经验,而是通过他们所分有的逻格斯或理性能力来实现的。在另一条残篇中,赫拉克利特直截了当地断言:

众人共有的就是思考(phroneein)。6

尽管逻辑上我们不能由此推出逻格斯就是思考,但它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解线索。

赫拉克利特还进一步描述了众人共有的思考活动应当具有的特征:

所有人都分有的是认识他们自己与有节制的思考(sōphronein)。7

因此,逻格斯一方面应当是有节制的或合理的思考,需要遵循基本的思考法则;另一方面,它指向的对象首先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思考者自身,也就是一种自我知识。对希腊人来说,自我理解从一开始就是他们追求的一个核心目标。而逻格斯作为众人所共有的理性思考能力,可以通过合理的运作赋予人们自我知识。

在以上残篇中,赫拉克利特一方面强调逻格斯不是私人独有的,另一方面又强调我们的心灵所共有的思考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这些都支持我们将逻格斯理解为人所共有的理性思考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他在残篇中也明确指出,逻格斯会将我们导向一个特定的哲学主张:“万物为一。”这个过于抽象的主张让人不明所以,需要进一步结合他的具体哲学主张来考察,但它指向的显然是外在世界,而不是心灵自身。

这也将我们导向理解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概念的一个核心困难或所谓的“逻格斯悖论”:逻格斯可以指言辞和特定的理性能力,尤其是跟自我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思考能力,它与人的心智相关;但与此同时,在某些残篇中,赫拉克利特似乎也用它来指某种独立于人的心灵而存在的宇宙法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下面这条,它被认为是失传的《论自然》一书的开篇:

这逻格斯的存在(eon)永恒不被人们理解,既在他们听到它之前,也在他们刚听到它之后。这是因为,尽管万物的生成都依据逻格斯,但当我根据自然本性区分每个〔事物〕并说明各自的实情时,我所描述的言与行,他们听起来就像没有经验的人。而其他人察觉不到他们醒着时所做的一切,正如他们遗忘了他们睡着时所做的一切。8

这个残篇的第一句话非常难译,这里试图尽可能保存希腊文本的模棱两可和丰富的解释空间。正如亚里士多德已经注意到的,其中“永恒”这个副词,既可以修饰在它之前的“逻格斯的存在”,强调逻格斯是永恒的,也可以修饰它之后的“不被人们理解”,强调人们永远无法把握逻格斯的存在。9赫拉克利特迷恋这种文字游戏。但不管哪一种解释,这里所说的逻格斯听起来都是独立于人的心智的存在。这在接下来的文本中得到进一步肯定:万事万物的发生都依赖逻格斯。解释者们也据此认为,至少在这个残篇中,赫拉克利特向我们暗示,逻格斯不仅仅与我们的言语和理性能力有关,而且是支配着事物生成变化的一个自然法则,应当从宇宙论或自然哲学的角度来加以刻画,例如此前所说的“万物为一”,就可以解释为万物都依据同一个逻格斯生成。而人们之所以不理解逻格斯,也不是出于某种语言和理性能力的障碍,更多的是出于对心灵之外世界的无知。

回到之前的讨论,当赫拉克利特说,我们要倾听逻格斯时,究竟是要倾听外在的自然法则,还是我们所共有的某种理性能力(例如良知)?两者都有可能,但还有第三条道路,即上述两种解释是可以调和的。因为作为宇宙法则的逻格斯也是人所共有的,而且当它被所有人共有时,它并不会向任何人掩藏自身。而这一宇宙论的逻格斯的存在恰恰是我们有关语言之外的谈论得以具有意义的前提,因为它揭示出这个世界包含着可以理解的结构,而该结构本身是我们的语言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通达的,尽管我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往往不能理解它。

在有关逻格斯的方法论反思中,赫拉克利特不仅仅单纯利用希腊语“逻格斯”一词的多义性,而且试图展示其中所预设的基本哲学图景。当然,因为我们只能读到残篇,而且他习惯以格言体的方式写作,很难确切地重构他的思想。不过,在逻格斯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实质性哲学主张。

1 Sassi, The Beginnings of Philosophy in Greece, pp. 105-106.

2 DK22 B119.

3 DK22 B40.

4 DK22 B50.

5 DK22 B2.

6 DK22 B113.

7 DK22 B116.

8 DK22 B1.

9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3.5 1407b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