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赫拉克利特论逻格斯与运动

接下来,我们将更加细致地解读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留下的哲学思考。他们保存下来的残篇相对完整,可以从中重构出一些明确的哲学立场,甚至是最早的哲学论证。

赫拉克利特(约前535—前475年)(图1.11)出生于古代名城厄弗所,离米利都不远。他熟悉米利都哲学家们的工作,著作中包含着对早期思想家的激烈回应。但从根本上说,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很难归入当时的任何一个哲学流派。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写作也不走寻常路,并没有像阿那克西曼德和之后不少自然哲学家那样,采用专论的方式讨论自然变化的本原。他选择了格言体,有如神谕一般言简意赅,包含着刻意的模棱两可,留白解释空间。但与神谕不同,赫拉克利特的含混并不是要让人在面对不可知的未来灾难时陷入混乱,而是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理性,去更深刻地理解现实的复杂。1

图1.11 亨德里克·特·布吕根《赫拉克利特》油画(1620年),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传统中,赫拉克利特常被称为“哭泣的哲学家”,往往以悲伤的形象示人,愁眉紧锁,陷于沉思之中。

赫拉克利特的特立独行还表现在他哲学反思的对象上,和早期自然哲学家不同,他对人生有着强烈的理论兴趣,留下很多发人深思的警句。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的性格即命运。”2这似乎在暗示,一个人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决定他或她的遭遇,这是非常典型的赫拉克利特式表达。不过,这里的“命运(daimon)”一词在希腊语里,首先指的是个人的守护神。而人的性格和守护神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联,究竟是我们的性格决定了守护神的态度,还是守护神预先确定了我们的性格,其实并不清楚。尽管我们可以感受到修辞的强大力量,但它背后的理由是含混的,后人也因此将他称作“晦涩的赫拉克利特”。

有关赫拉克利特哲学的研究,在伦理和政治理论之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1)以逻格斯概念为核心的关于哲学方法论的反思;(2)对立统一原则,即同一个事物可以呈现相互矛盾的性质;(3)万物皆流学说,即所有事物都处于极端运动变化之中;(4)关于火的学说,尤其涉及它是不是世界的物质本原。

不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赫拉克利特。 在有些学者眼中,他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和米利都的先行者一样,用火这一物质元素解释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激烈地批评人们固有的风俗、政治和道德实践;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个神秘主义者;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踏实的经验论者;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唯物论一元论者;有人则认为他是最早的过程哲学家,并不希望把世界还原到某些静态的元素及其性质,而是认为构成自然的最基本要素就是不断生发的过程。

赫拉克利特本人推崇对立,而对他的思想的整体解释也处于巨大的张力中。我们接下来将通过具体残篇的分析,重新为这位晦涩而迷人的思想家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