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价值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要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概念,首先要搞清楚文化的概念。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aylor)在著作《原始文化》将“文化”界定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宽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显然,这种界定偏向于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狭义上的文化定义。苏联康斯坦丁诺夫院士主编的《苏联哲学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观点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是广义上的文化定义。在我国古代,“文化”源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认为文化的最大作用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
简言之,文化是人类生活生产的产物,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的结晶。历史和现实表明,在人类文明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注定是悲剧性的。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长期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站立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深厚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在实践中要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作为人类生命科学的智慧结晶,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浩瀚无垠、璀璨夺目、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和融合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道学、儒学、佛学和百家学说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人文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和文化瑰宝。毋庸置疑,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将“中医药文化”定义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毛嘉陵教授在《走进中医——现代人认识中医的八堂必修课》一书中总结道: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所特有的智慧成果和实践的概括。其包括认知思维模式、对生与死的价值观、健康理念、医患关系、诊疗方式、养生方式、生活方式、药物处方和运营体制等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实际上,以上观点虽表达方式不同,但内容和态度基本一致:将中医药以文化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分为“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或准则)”“器物形象”四个方面,符合中医药“形气神”兼具且交互融合的特质。我们可以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器物形象”四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一)思维模式
中医药文化的思维模式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思维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将其总结为“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原创思维模式。
1.“取象运数”的象数观
首先是象思维的表达和运用,分为“活体取象”“取象测藏”“据象类推”三个阶段,包含具象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应象思维等思维方式。“象”取自《周易》,意为现象,取象是《周易》最基本的方法论,象思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原发思维。医易同源,中医汲取象思维的精华,通过对“活体”的视、听、嗅、味、触所觉之“象”,通过望、闻、问、切,进而司外揣内,以探人体“内外”之象,洞察人体健康状态;再通过援物类比,透过人体生命之象与自然之象的对应关系,以“阴阳规律”更深层次认识、把握和调整。“象思维”体现的“现象与本质”“联系的观点”等认识论,与唯物辩证法有诸多互通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选择唯物辩证法,绝不是历史的巧合。其次是运数思维的表达和运用,是指以数为思维工具来把握人体生命,指的是表象的、定性的数,实质依然是“象”,用以比类客观事物,体现的是整体观的内涵。例如,五脏六腑、五运六气、八纲辨证、四气五味、三阴三阳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
2.“形神一体”的形神观
形神合一、防治结合是中医整体观最重要的体现,与当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本质上惊人地一致,反映了中医药思维模式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形,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指意识、思维和精神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精神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形体与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两大要素,二者之间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3.“气为一元”的一元观
一元观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是化生的而非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我国古代先贤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形之物都源于气,一切生命现象都是气化运动的结果,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认识,从生理到病理,从辨证到论治,从药性辨识到治病原理,本质上都是以“气”相关理论为核心。正是因为天地万物皆同源于“气”,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相感、相应、相化,从而形成了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底层逻辑,也揭示了中医采用草木药石治病的基本原理。
(二)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蕴含的道德观、健康观、生命观、诊疗观、文明观和哲学观构成了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烙印的价值体系,充分证明了“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重要论断。例如,中医药提倡“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道德追求,集中体现为有仁心、做仁人、行仁术,即要做到德术双馨;中医药提倡“身心平和、道法自然”的健康标准,认为健康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平衡、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状态;中医药提倡“尊生贵生、崇尚生命”的自我认知,认为世间万物莫贵于人,认为大千世界之自然天机就在于其生生不息。诸如此类,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不是个体,而是系统整体的、成体系的,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诸多关系。这种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体系,是中医药文化最具特色的内容和内涵,是中医药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三)行为方式
中医药文化是贯彻“和”理念和“诚”文化的集大成者,提倡“以平为期、以诚待人”。例如,对于中医医生而言,对自己要时刻自我修养、澄神守中、涵养品性;对患者要言语温和、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对同事要体现礼让谦和的内在修养,一体同道、互资相长。因此,中医药是平和谦逊的、兼容并蓄的。这一特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诚”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大优势,容易为人民群众认知并接受。
(四)器物形象
与中医药有关的器物品种繁多,主要有针具、灸具、药铃、脉枕、铜人、火罐、葫芦、药碾、捣药罐、药杵、戥子、香囊、招幌、古籍、医馆、药堂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可使用的器具随之丰富和发展。其中,中医与“葫芦”结缘深厚。因葫芦轻便易携带,古代中医常用来盛放药品,“悬壶”成为中医的代名词。“悬壶济世”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追求长寿健康、平安吉祥、家族繁衍旺盛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葫芦文化也成为中医药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始终浸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文科学和百家学说的滋养中,闪耀着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髓,至今依然生机勃勃、熠熠生辉、福佑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