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也许不出50年,中医不需要被别人取消,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面对《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人才是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人才培养问题已成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必须攻克的难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执业(助理)医师443.5万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仅有76.4万人,占整个群体的17.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迄今,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今天的14亿多,中医人数不增反降,而西医则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今天的367.1万人。数字的巨大反差折射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人才培养面临的尴尬处境。
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也在教育。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方面,我们要着眼于当下中医药自身的破局突围,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上下功夫。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特别是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累计为国家培养出数百万中医药专业人才。面向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还需不断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筑牢中医药专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必须有坚定的中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要进行系统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熏陶和中医药思维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中医药人才,成为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用更宽广、更深远的视野谋篇布局,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上下功夫,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3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12项重点任务,主要围绕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全面构建中医药文化弘扬体系。面向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弘扬、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形式。从娃娃抓起,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积极融入教材、课程和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中医药的种子,既为中医药储备了人才、夯实了群众基础,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文化无传播不立,无教育不兴。目前,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及传播推广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人须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担当起中医药文化“传下去”和“传出去”的光荣使命,在全社会营造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在过去的十年里,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我和团队成员经常深入江西省各地市的大中小学校,深入大中小学校校园和课堂,致力于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扎根。中医药文化是江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江西学校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推动建立了江西中医药文化校园联盟,吸引了各地市的中小学校踊跃加盟,在课程设计、文化育人和模式构建上做了很多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批物化成果、课程成果和活动成果。江西省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覆盖面和受益群体不断扩大,区域示范效应逐渐显现。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传播学的视角下,注重用教育思维审视、研究和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
对非中医药类院校和中小学校而言,中医药文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让学校接受并支持,让教师能教乐教、学生愿学乐学,是中医药文化教育必须面对的难题。通过长期实践,我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认识。其一,“进得去”是前提。中医药有着自带的学科壁垒,很多学校和教师望而生畏。要秉持受众思维,调研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的资源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让他们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要转变话语体系,坚持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去解读中医药精神价值和理论知识,让广大师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其二,“教得好”是关键。要转变角色定位,秉持教育思维,探索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师资、教学内容、方法等问题。要拓展教育渠道,丰富教育载体和形式,建设好中医药文化资源库、精品课程等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文化体验场馆等,构建中医药文化综合实践课程。最后,“留得住”是根基。要以课程建设为主体,帮助扶持学校组建中医药文化教研团队,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构建、实践和研究。要以校园文化为核心,推动中医药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校园文化,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的中医药校园文化体系。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我们认为,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作用,也有简便实用有效的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可满足和服务广大师生的精神与健康的多重需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借此大力传播和推广科学、正确的中医药文化观,增强广大师生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使中医药成为广大师生提升素养、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着力培养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新时代青少年。
本书围绕“中医药文化教育”,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概念内涵、价值内容、实践路径和典型模式等,结合全国多年来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开发和丰富多彩育人活动的成功实践和研究,特别是江西省开展中医药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提炼优秀案例,总结有效模式,普及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实践急需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和实践方法,引进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及研究成果,规范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期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提供借鉴和启发。在开展相关工作和本书撰写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试图更加清晰地界定和梳理相关理念和做法,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却受困于个人专业知识水平,总感觉未能明其理、尽其意。本书若有不当和粗浅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
自从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工作,我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深深折服,长期受益于中医药,自觉成为中医药的铁杆粉丝,并将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能够参与和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倍感光荣,能略尽绵薄之力倍感欢喜。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工作团队、诸多专家学者领导、中小学校校长和教师以及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和肯定鼓励,在此一并致谢。感谢工作室徐道富、张卫平、李颖、杨清跃、温鲜花、韩慧玲、付淳、熊灵、陈晓凡、于欢等负责人和伙伴,我们同向同行、共同努力,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教育竭尽所能。感谢国医大师皮持衡教授、全国名中医张小萍教授、全国名中医龚千锋教授、岐黄学者刘红宁教授等知名专家对中医药文化教育事业的关心关怀。感谢江西中医药大学聂国林教授、薛铁瑛副教授,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原主任杜桢,江西师范大学孙锦明教授、王林华教授,以及刘华珺校长、胡巧玲校长、史龙梅校长、陈艳副校长、林万老师等校内外专家,对本书撰写的指导和贡献。
众人拾柴火焰高。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就是要在广袤的神州之上播撒岐黄的火种,我们相信,星火终可燎原。真诚希望更多的一线校长、教师及相关教科研学者专家,关注并参与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实践案例或研究成果;让我们共同开拓,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体系、丰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为加快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学“课程化”步伐,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文化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安然
2023年12月7日于南昌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