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星火: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江西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中医药文化传承

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传递、承接、沿袭创新、承上启下之意。何为文化传承?云南民族大学赵世林教授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最终会形成传承体系和机制,使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

民族性是文化传承的核心问题。中医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文科学和生命科学融合的智慧结晶,应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典范。“守正创新”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基本特点,“守正”是根,“创新”是魂。

继承性传承。研读经典是中医药人的基本行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是必读书目;家传、师承、自学、科班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四种方式。当下,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江西中医药大学创办岐黄国医书院,坚持以“德术一体”为目标、“潜明合予”为理念,构建了院校式教育、师承式教育、书院式教育“三式融通”育人模式,通过构建师承团队、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夯实经典研修、严格考评管理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达到了降低中医领悟门槛、缩短临证入道时段、提升中医成才概率的效果,高效培育了本领域中医高层次人才。该模式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创新性传承。其包括对经典名方的开发与二次开发,对中医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新解读,对中医药原理的科学化阐释等。热敏灸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带领团队历经30余年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灸疗技术,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提升了艾灸的临床疗效。该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代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挫折,时刻警醒人们关注和思考。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医学强势进入中国,关于中医药存废之争几乎没有停止过,中医药曾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得以延存并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种利好政策频出,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但社会上诋毁、抹黑和污蔑中医药的言行依然存在,中医药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依然严峻。例如,中医药教育面临的传统文化教育缺位、趋向西医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中医药科研面临的基础研究匮乏、中医治病机制阐述不清等问题,阻碍了中医药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思和探寻破解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