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业长青:基于生态、经济与文化相协同的战略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5 中国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分析

5.5.1 中国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竹子大国,有竹类植物35属,近400种,且栽培利用历史悠久。无论是竹种资源的数量、竹林面积和蓄积,还是竹林产品的产量及其加工水平,中国皆居世界产竹国之首,有“世界竹子王国”之美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竹产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竹业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的竹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改善生态环境,繁荣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出口创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几年来,对我国竹产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竹子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最好的树种,具有其他林种、树种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正大力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向生态建设倾斜,低附加值、低产的粮食生产向其他种植业转变,这些都为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另一方面,我国竹产业目前从资源培育、产品加工利用到市场的开拓尚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的产业政策;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薄弱;竹林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竹农税费负担重,生产积极性不高;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一切都影响到了我国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如何把握竹产业发展的趋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竹子高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竹产业的发展,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5.5.2 中国各地不同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概述

不同条件下产业化发展模式是不同的,尤其是竹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时空条件使得这种不同更为明显。当前,竹业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所有制构成、区域资源条件、经营时期、经营对象及经营目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加工企业(集团)拉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基于市场、社会需求,以加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产品加工、销售为龙头,根据资源条件,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与资源生产基地有机结合,所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运转的关键是加工企业(集团),因此,对其要求较高。它必须是与市场密切相连、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大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强的实力,以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先导,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拥有精深加工的能力,从而达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率、高附加值,这样的加工企业才具有拉动作用,才能拉动相关产品生产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将我国纸业的生产与造纸竹林的培育和原料供应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资金互补,责任明确的林纸一体化经营。

目前,我国竹浆造纸主要在四川,年产竹浆纸26.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2.4%以上。大型竹浆造纸厂需要大量竹材原料,四川现有竹业用地3604万公顷,立足于现有原料林基地,充分合理利用退耕还林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发展竹林生产,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竹资源发展,促进地方经济与竹农增收的格局。宜宾市以宜宾纸业集团、长江包装纸业公司、长宁县纸厂为龙头的24个造纸厂,纸浆年产量达20万吨,其中竹浆产量达13万吨,消耗竹材45万吨,带动7万公顷以上竹子种植。乐山市永丰纸业、键为县凤生纸业公司、沙湾区明珠纸厂等以竹材为原料,每年产纸7.7万吨,消耗竹材29万吨,带动4.2万公顷竹子种植。全省建竹林基地乡64个,村584个,组4438个,基地联竹农12万多户,竹农每年从竹业基地中收入8000多万元,人均收入200元。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形成统一的生产经营体系,其中两者的联结方式关系到这一经营体系的正常运转。最为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或契约,也可通过股份的联结方式,这样竹农可以享受到竹产品生产的后续利润,利用公司的市场经验和信息渠道获取市场供求信息,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结构,指导生产经营过程。不足之处在于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市场风险会再度转到竹农身上。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竹农无力承担违约责任和灾害损失,公司也会因为自身利益受到影响而拒绝给竹农以必要的补偿。所以应建立加工企业对生产基地的扶持和生产基地对加工企业的资源供应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

(2)流通组织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流通组织(通常是建立专业市场或交易中心)为龙头,通过流通组织与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的联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在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对竹业生产具有导向功能、实现产品价值功能、提高商品率功能、优化竹业产业结构功能和增加产品价值功能。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流通带动特色产业的建立,以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模式运转的条件,一是流通企业或专业市场的构建,二是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这两个条件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该产业化模式的运行。没有知名的流通企业或市场,特色产业就得不到发展;而特色产业不达到一定的规模,流通企业或市场也不可能得以建立。该产业化模式较适合具有特色资源,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或企业。如浙江省安吉县的竹业城和龙游县的溪口竹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市场联基地,基地带竹农,实现竹子原产品自产自销的市场发展格局。这种形式有利于竹农直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减少中间环节,体现竹农自主决策经营的权利。

现在全国的竹产品流通市场有4种状况:第一种是高级流通市场。它具有7种功能:商品集散功能,促销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信息发布功能,推进竹产品标准化功能,全方位服务功能,催生竹产业化龙头功能。它是现代大流通市场形式,与现代大生产相适应。这种流通市场在全国还是很少的,在竹业比较发达的浙江、湖南等省正在积极培育这种市场。第二种是初级市场。是小业主聚集经营,市场统一管理服务。虽然办得比较规范,但它只与小农户、小作坊和小商贩的小商品经济相适应,并为其服务。它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形式,但本质上还是传统的小流通。其中有些是以零售为主,批零兼营的集贸市场。这种市场在全国占多数。第三种是落后混乱的市场。这种缺乏管理监督的集贸市场有4种弊端: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逃税漏税的“特区”,藏污纳垢的庇护所,行政执法机关个别工作人员的“腐败源”。这种市场虽然不占多数,但也为数不少。第四种是有场无市的。竹区人口分布过于零散,城镇化步伐缓慢,规模市场条件不够成熟,集聚效应弱,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限制了竹区的消费需求。

(3)生产基地启动型模式

其特点是以区域的生产基地为依托,带动产业化的发展。该基地的确定是依托于区域的特色资源或特色产业。浙江省临安市林业局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强、信息灵的优势,在全市各地建立雷竹技术推广站,迅速把雷竹早出高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雷竹培育、加工作为临安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菜竹笋面积从1997年的8000公顷猛增到现在的18000公顷,产量从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5万吨,产值从2.27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34亿元。全市目前已拥有11个竹笋收入超千万元乡镇、120余个超百万元村和8000余个超万元户。在基地建设上,科技示范和推广起重要作用。在浙江省安吉县,中国竹子研究中心、浙江林学院、浙江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建有毛竹现代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和科研示范教学基地986.7公顷,县里还有示范区、乡镇示范点和示范村、组、户。由省里办的一个毛竹丰产示范点,竹材产量为31.95吨/公顷,为全国丰产林指标的1.13倍,鲜笋产量为4875千克/公顷,笋和竹材平均产值23670元/公顷。全县“九五”期间累计名、特、优竹造林5300多公顷,改造低产竹林1万公顷,亩产值上千元的丰产林已占到整个竹林的12.3%。通过推广笋竹两用林丰产技术、冬笋开发技术、早园竹高产技术等,突破了传统的冬笋禁挖、早园笋自然发展的模式,近15年间,冬笋和早园笋产量由不到100吨增加到2000多吨。

这种生产基地形式能迅速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体系。但也存在不利的方面,企业与竹农不能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竹农不能参与产业化的全过程,参与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得不到产业化的平均利润。

(4)合作组织协作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分散经营主体独立经营的基础上,利用某种较为合适的联结方式组成联合体,以联合体为龙头带动各经营主体的一体化经营。该种产业化模式能够克服以往分散经营的种种弊端,降低经营主体经营风险,有利于经营主体行为外在性的内部化,在比较分散经营的情况下,这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但必须完善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监督、约束机制,以免使联合体的纽带作用受阻。当然,要发挥联合体的带动作用,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服务是必要的。江西奉新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毛竹生产基地,但由于长期以来固守传统竹业生产模式,经济结构矛盾日趋突出,资源强县却成了经济弱县。近几年来,他们立足资源、市场以及品牌三大优势,重点扶持20多家具有较大带动能力的企业,与竹农建立“捆绑式”合作关系,使全县70个以上的竹农重新组织起来,按合同生产,依市场经营,东明牌高档竹地板畅销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如湖南洪江竹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初级产品编制竹席、竹帘放到千家万户,与4个县的1万多个竹农签订合同,使每根原竹获得的收益由10元增加到20元,户年平均增收2001元,该厂加工产值由1990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9500万元。

竹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是自愿互利的创办原则,与农户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与其他形式相比更易组成利益共同体。它在不改变农户原有经营规模的同时扩大了整体规模,从而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作为非营利性的法人,合作组织可以进行产销活动,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可以负责把竹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组织起来,承担起生产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功能。可以把竹产品加工、贮运、批发和其他服务环节所取得的竹产品附加值返还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既可以向产前的生产资料、购销等部门延伸,又可以向竹产品销售、加工等产后部门延伸,还可以向产中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5)中国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须遵循的思路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竹业产业化过程同林业产业化过程一样,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它除了林业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竹林对土地要求的程度低于农林业,不适宜栽种农作物的土地,只要自然气候适宜,都可以用来发展竹林;且一次种植,可永续利用;竹林的管理培育、采伐、加工利用,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需要,对各种专用竹林,如造纸林、笋用林、工业用材林及其他特用林实行定向培育;竹林的采伐和永续高产利用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相辅相成,构成竹产业中各部分的不断循环和周转。

因此,我们在构建竹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模式时必须遵循以下思路。

第一,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应能反映竹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首先,竹业产业化模式应以生态环境与竹产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水平最佳;其次,竹业产业化模式应突出在时间、空间、活动三维系统内的公平;最后,竹业产业化模式应体现竹业各部分之问的有机联系,以竹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竹产区社会的发展。

第二,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应能体现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以市场及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构建竹业产业化模式的前提,无论是竹业产业链群的构建、龙头企业的培植及规模大小,还是竹资源基地的建设,最终都由市场及社会需求所决定。由市场及社会需求决定竹产业间的关联、竹产业的布局,同时,以市场及社会需求拉动竹产业的发展。

第三,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应能体现科技的支撑作用。竹业产业化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竹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程度。因此,在构建竹业产业化模式时要体现科技的支撑作用,以高科技的运用促进竹业产业化各环节的发展。实行竹业产业化,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使创新科技成果与竹业产业化实践密切关联。

第四,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应能使竹业产业内外关系恰当协调。竹产业的内部关系是指竹业产业中的资源培育、竹材及竹产品加工、竹林生态环境、多资源利用、销售、服务等产业的相互关联,外部关系是指竹业产业与其他产业,如农业、牧业、水利等的关联。竹业产业化模式应能体现这种竹业产业内部的紧密连接,以及竹产业与国民经济各相关产业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和封闭的。

第五,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优势,构建有特色的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由于资源禀赋条件、技术条件、所有制、市场化程度等的不同,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应考虑到竹业产业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应采取相应不同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要由初级向高级不断推进,在选择更高一级的竹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时,除了根据当地竹业生产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外,还应根据当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备程度,在吸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