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业长青:基于生态、经济与文化相协同的战略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生态文化理论

2.2.1 生态文化发展历程

生态文化的概念来源于罗马俱乐部创始人佩切伊。他强调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余谋昌教授于1986年自意大利的《新生态学》杂志引进。此后,国内众多学者积极投入对生态文化的研究之中。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者的研究也是先从其发展历程来着手。任永堂(1995)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考察人类文化史,把人类文化划分为历时态的三种类型:以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原始文化”;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人本文化”;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这三种类型是在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和规律性展开的;黄映玲(2006)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总体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神化自然、物化自然、人化自然三个阶段,伴随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变迁,相继产生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和生态文化。综上所述,文化发展包括三个历程:原始文化、人本文化及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2.2.2 生态文化内涵及层次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1)生态文化内涵

柴毅龙(2003)把生态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生态文化”论把“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所创造和选择的“新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范畴,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它主要是自19世纪以来,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一系列的环境观念、生态意识。

欧阳志云等(2002)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追求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同进化的文化。其核心是建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伦理观。白光润(2003)把生态文化这一术语定义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物质文化,主要有生产形式、畜牧产品、传统工艺、作物、建筑等;二是行为文化,主要有饮食文化、居住文化、生活习俗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有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

(2)生态文化层次

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最重要的抉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关于生态文化的层次,学者有比较统一的结论:余谋昌(2003)把生态文化分为人类文化的制度层次、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黄百成等(2005)、邹冬生(2007)认为生态文化的三个主要层次为:生态文化的物质表层、生态文化的制度中层、生态文化的观念深层。本书采用的观点是生态文化包括:物质表层、制度中层和精神深层。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余谋昌,1996;陈寿朋,2005)。因此,从这三个层面对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推动竹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竹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竹,有着“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的美德,有着“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的品性。历代文人墨客咏竹励志、以竹写意、借竹言情的作品层出不穷,且大多是借竹子的形象寄托一种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此诗中对竹超凡脱俗的喜爱,为世人所推崇,也成为今人返璞归真的生活愿望。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竹制品加工技术更是一流,竹子在中国象征君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制品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中国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将竹文化与竹旅游相融合,依托竹林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目前竹业旅游这块蛋糕也在逐步做大。竹海泛舟的双溪漂流、叠石流泉茂林修竹的山沟沟等旅游项目相继落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发展竹产业是繁荣竹文化、开拓竹生态旅游的需要,竹子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岁寒三友”中的松、竹、梅,“园林四贤”中的梅、兰、竹、菊,都少不了竹子,大力发展和培育观赏旅游竹林,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3 生态文化的界定

生态文化是一种追求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协同进化的文化。生态文化在结构上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在制度层面,要求通过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按照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在物质层面,摒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采用生态技术和工艺进行清洁生产,既实现文化价值,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产品,又保护自然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双赢;在精神层面,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实现精神领域的一系列转变。而生态文化将是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从而实现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者相协调发展。

2.2.4 综合评述

鉴于理论研究的缺陷、生态文化的要求、现实应用的需要,通过本研究来弥补以上不足。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产品应用领域,扩大竹材加工产品的国内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起点发展竹加工业;从创新发展战略模式入手,探索出一条“以二促一带三”的发展战略模式,即重点发展以竹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促进发展以竹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带动发展以竹产物流、信息服务、生态旅游及文化创意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资源增量、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生态环保、永续利用的协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