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竹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上竹类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和寒带地区。除中国以外,其他竹区多以竹子的技术利用研究为主。而专门针对竹产业发展的研究是从产业发展的理论开始的。印度学者对竹产业的研究早于我国,但其研究长期局限于造纸方面,后来随着该国竹浆造纸产业受挫,研究逐渐转向生态方面;日本学者认为对竹产业的战略导向应为把握精加工技术,利用知识产权弥补资源劣势,近些年来提倡将竹产业日本特色化,即将竹子在日本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加入产品中,形成不同于其他竹产品的文化产品以提高附加值;近年来美国强化了用竹子美化环境和加强竹材利用的意识,特别是竹子园艺业发展异常迅猛,但其本土竹产业并不强;欧洲基本从竹材的经济性能以及环保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同时,国际竹藤中心和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国内外竹子标准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工作思路、协调管理、宣传培训、标准国际化等方面对我国竹子技术标准化体系工作提出建议。
竹产业在世界各地均有发展,但是发展的侧重点有很大差异,对竹子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东西方国家竹产业发展不平衡。竹产业在世界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各大竹区的竹产业发展迅速,竹林的用途不断扩大,竹产品类别更加丰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竹林的生态效益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国外对竹文化的认识与研究较少,也没有提出有关竹子的文化价值,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偏重于竹产品的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可行性分析,对竹产业的生态文化价值问题研究不足。
2.1.2 国内研究现状
(1)竹产业发展重要性的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种质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发展竹产业意义重大。江泽慧(2003)、吴平(2010)、李智勇等(2006)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①发展竹产业是“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②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木材供需矛盾,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工具;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竹食品、保健品开发,受到北美、西欧等国的青睐,同时竹材造纸、竹质人造板、竹园艺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产品;④竹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发展山区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⑤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土防冲的作用;⑥实现以竹代木、竹木并举的有效途径,在板材加工、家具制造、造纸等传统林木行业可以代替木材,同进竹浆纤维有较好的物理力学强度,是优良的造纸原料。
(2)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1)竹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国内学者一致认为:除了传统的竹笋、竹材和竹工艺品外,竹子还能生产出竹炭、竹醋液、竹叶提取物、竹质纤维纺纱等。学者们在确定了竹产业发展的地位以后,对国内竹产业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省级和县级层面。如张齐生(2003)、李智勇(2006)、杨开良(2012)等对我国竹产业现状进行系统回顾,包括竹资源现状、竹资源分布及竹加工业现状,竹材的利用正在从生产、生活用材,向工业用材转变的重要阶段;竹子的利用突破传统行业向电子、国防、航天等领域发展,竹产品也达到了十大系列千种产品以上,竹企业数量增多,工艺和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许多学者对浙江省竹产业进行了研究,如麻锡亮(2012)、单胜道(2012)等,在各县级单位的研究中,杨健(2009)、李建华(2009)、唐陆法(2012)、周红敏(2012)等分别对湖州市、龙游县、安吉县、龙泉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现状集中在各地区的竹资源现状、竹林培育情况、竹产业化发展三个方面。
2)竹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把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竹林经营体制落后,培育水平较低。②各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不平衡。③竹企业规模小、素质低。④市场开发不全面,认知度低。我国竹产品大半以出口为主,低价竞销、无序竞争此起彼伏,低劣产品充斥市场。⑤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行业标准与政府政策欠缺。⑥行业管理薄弱,职能混乱。⑦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竹资源丰富地区多处于山区,道路、通信等设施不足,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更是明显。⑧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广力度不足。⑨产业结构不优化,技术创新进步较慢。一产比例不高,二产偏重于传统竹加工,竹碳、竹纤维、竹制药等发展较少,三产多集中在竹景区门票收入,没有扩大多种形式的三产收入。⑩产业发展日益受到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在生态和资源方面存在较多的矛盾。
3)竹产业发展策略研究。针对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促进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①明确林地经营主体,加大培育力度,提高竹林集约化经营效率;完善竹林经营管理体制,家庭承包责任制、调整延长承包期、规范承包合同等措施,同时加快丰产林基地建设,提升毛竹种植管理和经营水平,提高竹山的经济效益,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②扩大企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市场拓展、增强品牌意识,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开发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把握产品趋势;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扩大传统的销售市场的同时,挖掘潜在的消费者,开拓新市场。③建立健全竹产业协会,加强企业间合作与交流。积极支持国际竹藤组织,开展“竹子外交”。④加大科技兴竹力度,增强技术推广建设。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二是要引进、培养竹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竹产业的人才队伍水平;三是增强技术推广工作。整合多种推广力量,分国家推广机构、企业与科研单位机构、民间组织和农民技术员三层推广机构进行推广。⑤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经营环境。加强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3)竹产品细分的研究
国内学者根据竹产品的不同,对竹产业的进行了细分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炭、竹纤维、竹地板等主要竹产品细分。研究思路多是在分析地区竹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1)学者最先开始的是竹炭产业研究。李华等(2008)、李霞镇等(2007)在分析我国竹炭性能、制作方法及用途等的前提下,回顾了我国竹炭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问题和对策;周子贵(2005)根据浙江省数据,分析了浙江省竹炭产业发展现状,指出现有问题并提出对策;朱永法等(2008)对浙江省遂昌县竹炭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竹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同时,该学者案例研究了竹炭产业对遂昌新农村建设贡献。他们得出的主要结论在竹炭应用、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一是竹炭利用方面,用于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二是竹炭产业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三是提出了发展对策。
2)学者对竹纤维产业稍有研究。江宏飞等(2007)在对我国竹纤维产业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竹纤维产业发展的对策;孙志刚(2008)研究了我们竹纤维产业的概况,包括发展历程、性能特点、生产工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
3)学者研究了我国竹地板产业。张勤丽等(2002)、邓金龙(2010)对我国竹地板产业进行了研究,前者分析了我国竹地板产业的资源现状、加工方法、竹地板标准、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赵林等(2009)、童明龙等(2009)分别对江西和江苏宜兴竹地板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4)基于不同视角的竹产业发展研究。国内学者用不同视角对竹产业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观点具体可分为标准化与竹产业、集体林权制度与竹产业、产业集群与竹产业、金融支持与竹产业、专利文献视角下的竹产业、竹文化与竹产业、生态文化与竹产业及乡村生态模式与竹产业。侯新毅、江泽慧(2009)在分析我国竹产业标准化基础上提出加强竹产业标准化理论和方法研究;杨明等(2010)探索了集体林权与竹产业发展关系;李志刚(2010)提出竹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构建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网络,创新研发投入体系,重视竹产业品牌的建设,掌握产业链条的治理权;王衍等(2012)在分析了我国竹产业相关专利文献后,得出从2011年开始,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骆高远等(2007)、张宏亮等(2007)研究了竹文化与竹产业发展,提出充分发挥生态与竹资源优势,以创建竹影视基地、竹主题公园、竹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3 综合评述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①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学者对竹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多集中在竹子的环境保护、竹子园艺品、竹子深加工和竹子的扶贫开发作用;国内学者对竹产业的研究多以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模式对竹产区的宏观和微观地区进行研究。而系统研究竹产业结构、产业阶段、产业演化等深层次规律性的研究较少。②从研究趋势来看,近期出现了林权改革、产业集群、金融支持等与竹产业发展有关的新视角。但是,关于生态文化与竹产业相融合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非常少;鉴于此,着重从生态文化的视角研究竹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而指导竹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