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解读第二语言课堂习得的主要理论框架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其间,各种理论框架、假说、模式层出不穷,难以细致分类。鉴于此,Lantolf(1996)把用于解释二语习得过程的相关理论大致分为计算模式(computational model)和社会文化理论两大学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前者扮演了绝对的重要角色,后者近年来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另外,不少学者互相借鉴,得出了不少重要的研究结论,比如Swain团队(2001, 2002等)的系列研究。
一、计算模式学派
“计算模式”学派也被业界称为“互动-认知”(Interactionalist-cognitive)学派,其中互动理论无论在整体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还是分支课堂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都是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 二语习得互动学说理论最早由Evelyn Hatch 在20世纪70 年代提出,之后经过一系列二语习得理论、假说、模式的补充、完善,成为解读二语习得过程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二语习得互动学说的代表理论有Krashen(1985)的可理解输入假说、Long(1985,1996)的互动假说、Swain(1985)的可理解输出假说、Schmidt(1992)的注意力假说、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等。互动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在外界给予的目的语输入和提供的输出机会的作用下产生的。在二语课堂上,教师输入的质和量,提供给学生输出机会的质和量,对学生输出的反馈,及反馈后学生的反应等都是互动学说支持者关注、探讨的课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专有名词之外,语言吸收(intake)、监控(monitor)等都是该流派常用的词。从“互动-认知”角度研究二语习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中派生出不少框架、假说、模式等,在此难以一一展开解释,以后各章若有涉及再做讨论。这一派的研究者通常使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学得/习得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设对照组、前测、干预实验、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等。
二、 社会文化理论学派
社会文化理论与互动理论的根本不同是把“输入”和“互动”视为二语学习的环境和过程,关注的是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展语言以及发展的效果。对社会文化学派来说,二语课堂是 “鹰架搭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两个学习者中。在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他们以一种合作的方式把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老师教给的课堂语言任务。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概念是鹰架(scaffolding)、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自我言语(private speech)、他人制约(other regulation)等。从社会文化角度解释二语课堂的研究者常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会话分析”和“人类交际法”(见下),但也有研究者使用前测和后测的方式,以显示课堂二语学习的发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