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茶疗法的内容

对于茶疗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而各种茶疗的操作方法与范围亦有不同。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及操作范围只集中于使用茶叶组成的单方或复方,利用各种茶叶的性味、归经,充分发挥茶叶的疗效。作为一门专门的方法,了解其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是入门的第一步。

一、茶的界定

中国茶疗法用茶叶作为治疗药物。茶叶定义为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和普洱茶[Camellia assamica(Mast.) Chang]的嫩叶或嫩 芽,其他科属的植物都不是中国茶疗法的研究范畴。“茶”字在中国的医药书籍中记载的含意很广,中国历史上茶的称谓也十分多,唐代以前多以“荼”字代之,如苦荼、荼名、荼荈、荼槚、茗荼等,其他如槚(《尔雅·释木》)、蔎(《方言》)、茗(《晏子春秋》)、荈(《凡将篇》)、诧(《尚书·顾命》)、瓜芦木(东汉《桐君录》)、水厄(唐《采茶录》)、皋芦(东晋《广州记》)、搽(唐《本草拾遗》)等等。到了唐代,普遍以“茶”字替代了“荼”字。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由于历代记载茶的用词不一,而“荼”字在一些书籍中,也同时代表苦菜、茅苇之花等,常引起混乱,因此,在考查古籍时,必须分辨清楚相应内容是否属于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对象──茶叶。由于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对象暂定为茶的芽及叶,故茶树的其他部分虽然亦各有其药用价值,如茶籽、茶树根及茶花等,但暂不包括在中国茶疗法的探讨范围之内。

二、茶疗的分类

茶疗的组方形式可分为以茶代药、茶药结合及以药代茶三大类。中国茶疗法只研究第一类“以茶代药”的组方形式,而第二类“茶药结合”及第三类“以药代茶”,都不是中国茶疗法的研究范围。

(一)以茶代药

“以茶代药”是指单用茶叶冲泡或稍加煎煮后饮用,是中国茶疗法唯一研究的茶疗类型。现有文献记载显示,茶叶最早是以药物形式开始为人类所使用,作为传统中药的一员,本身已含有多种对身体有益的天然物质,具有良好的治疗保健功效。因此,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需要选用合适的茶叶,就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临床常用的中药有数百种,每一种中药都有其不同的四气、五味、归经、功能及临床应用,茶叶亦然。中国茶疗法所用的茶叶,在茶疗医师的手中,每种茶便是一味中药,不同茶叶的性味归经、功能及临床应用也不一样。而为了治疗一些较为复杂的病证,茶疗医师亦会把不同的茶叶组成配方,以配合病证及患者的需要。茶叶有别于其他中药材之处,在于它既用于治病,亦是日常饮料,人们对于茶叶的需求比其他中药材更加殷切,因此,茶树的种植地域比一般的中药更广,品种的变化亦相当大。除了传统流传下来的制茶方法,现代制茶师亦不断将制茶工艺加以改进;再者,茶疗医师亦会按临床的需要,不断探索及研制新的品种,因此,合乎治病需要的茶叶亦相当之多。

(二)茶药结合

“茶药结合”是指茶叶与其他中药一同使用。此类组方有两种:一种是以茶叶为主,配合适当的配料,如普洱茶加菊花或红茶加玫瑰花;另一种是以其他中药为主,配适当的茶叶或以茶汤送服,如“川芎茶调散”。前者为了增强茶叶的功效,或消除茶叶的某些副作用,调和茶叶的偏性,使之发挥更理想的治病保健效果;后者利用茶叶的性味、功能,增强其他中药的治病能力,使之共收疗效。

传统中医药组方中,这类组方很多,不少中医古籍都记载了以茶配合其他中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的病证。宋代茶疗已成为官方疗法之一,且在宋代《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明代《普济方》等官方医学典籍中,都有“药茶”的专篇。例如,王怀隐编写的《太平圣惠方》便有“药茶诸方”八首,其中四方:“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豉茶方”,以茶叶配伍葱白、豉、荆芥、薄荷、山栀、石膏等;“治伤寒头疼烦热,石膏茶方”,以茶叶配伍石膏;“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薄荷茶方”,以茶叶配伍薄荷、生姜、石膏、麻黄等;“治宿滞冷气及止泻痢,硫黄茶方”,以茶叶配伍硫黄、诃子皮等中药,治疗相应疾病。

“茶药结合”不属于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内容,但其在中国茶疗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个课题十分值得研究,希望在以后的专题中再进行探讨。

(三)以药代茶

“以药代茶”是指采用茶叶以外的原料组方,用冲泡或稍加煎煮的方式制作及饮用,是茶疗概念的延伸,属于广义上的茶疗,又称为“代茶饮”。代茶饮起于唐代,历代又加以发挥,到清代宫廷盛行,被视为养生延年之品。中国不少书籍记载的茶疗,并非使用山茶科植物,而是以其他药物入药,如冬青科冬青属的苦丁茶、梧桐科苹婆属的胖大海茶、十字花科菘蓝属的板蓝根茶、以睡莲科睡莲属莲的叶子制的荷叶茶。还有一些复方的茶剂,如五花茶、夏桑菊茶等,都是以茶叶以外的原料组方,煎煮成茶剂服用。虽然这些茶剂都加上“茶”字,但并非山茶科的茶叶,因此亦不属于中国茶疗法的研究内容。“以药代茶”将留待以后的专著再作详细论述。

三、中国茶疗法的形成

现有文献记载显示,早在五千多年前,人类已经发现茶叶,并加以利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能治病初见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传,神农为了寻找药物为百姓治病,亲自尝遍百草,以致身中七十二毒,于是神农顺手拾起地上的叶子(茶叶)放入口中咀嚼,食后口舌生津,神清气爽,中毒的不良反应随即消失。神农认识到茶叶能解毒,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老百姓。这个传说虽然夸张了茶的功能,但可看出茶叶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已经以药物形式进入人类的生活当中。

在长期食用及饮用茶叶的过程中,人们又发现茶叶的其他药用功能,总结出许多以茶治病保健的经验。这些原始朴素的用茶经验随着岁月验证,去芜存菁,世代相传,同时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利用也愈加深入。从汉、梁、魏时期,医家把茶叶作为解毒,治厌食、胃痛及瘦身之物;到唐宋时期,又大大扩大了茶叶治病的适应证,用治瘘疮、痰热、宿食、消渴、霍乱烦闷、产后便秘、小便不通、大小便出血、伤暑、瘟疫、头痛等病证,亦了解到茶能强腰补肾、聪耳明目。至明清时期,茶叶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皮肤、骨伤等科病证。同时,饮用的人群日益增多,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扮演着重要的防病治病的角色。历代众多茶学家、医学家和药学家不断发掘茶的治病功能,累积了以茶治病保健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自然疗法──茶疗。

时至科技发达的今天,愈来愈多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茶的各种医学功效。目前,我们已知道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咖啡因、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对人体发挥了多种治疗和保健作用。众多国内外研究显示,茶不单能提神、助消化,亦有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减肥、降血压、消炎、抗病毒、抗过敏等功能,并尝试加以开发应用。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善用前人用茶为药的经验,去芜存菁,累积及分析茶叶在临床上的治病应用,经过长期的疗效观察及经验,加上科学药理研究,逐渐演变出一门集中研究单纯茶叶的治病功效理论及应用结合的治疗法则——中国茶疗法。

四、中国茶疗法与西方茶疗的区别

西方的茶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悠久的自然疗法,即以花蕾、花瓣或嫩叶等材料煎煮的香草茶;另一种是透过现代科研方法,认识茶叶的药用成分及其药理功能,进一步应用于保健品及药品之中。这两种茶疗方法,无论在理论层面或是应用方法,都与中国茶疗法有很大的区别。

(一)中国茶疗法与西方花草茶疗法

西方的花草茶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然疗法,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或皮等部位煎煮成花草茶,作为治病及保健之用。我们知道,早在古埃及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利用花草来薰香及治病。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用观察实证的方式建立了西方医学基础,使花草成为治疗的药剂,而在其药物处方中亦曾提到“饮用药草煮出来的汁液”,可见西方很早已煎煮草药饮用,以治疗疾病。数百年后,另一位希腊医师Pedianos Dioscorides编纂De Materia Medica(《药物论》)一书,收录了超过500种草药的功能及应用方法,成为西方草药学的另一重要书籍。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植物的治病功能,世代流传。由于各个地方所用的草药不同,饮用的方法亦各有特色。西方传统的花草茶,多以味道甘甜、香气怡人的花叶入药,如玫瑰花、马鞭草、迷迭香、柠檬草等,以煎煮或焗服的方式,作为日常饮料之用。

这些花草茶与中国茶疗法有两个明显的区别。首先,西方的花草茶所用的草药并没有山茶科山茶属的茶叶。直至16世纪,茶叶才由葡萄牙人从中国带到西方,供王公贵族享用。后来,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输入欧洲,饮茶风气始盛,故西方传统的花草茶中并没有茶叶在内。

第二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西方花草茶的使用是民间或医师的经验累积,主要是以疗效的观察来指导用药,是对“病”的治疗;而传统的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式,着重机体与药物之间的相互适合性,故以药物的性味归经为用药的依据,配合患者体质与病情的需要用药,是对“证”的治疗。以缬草为例,缬草为败酱科植物,生长于中国,以及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多国,不仅是一味中药,亦是目前欧美最受欢迎的天然药物之一。缬草具有镇静催眠、解痉、抗心律失常、抗焦虑等功能。西方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便把缬草当作一种草药来使用,如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书籍记载过它的特性,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指出它治疗失眠的功能。缬草一直广为欧洲地区使用,主要作为治疗失眠、抗焦虑之用。而在传统中医药中,缬草一般认为是味辛甘、性温,入心、肝二经,具安心神、祛风湿、行气血、止痛等功能。在使用缬草时必须配合患者的病情需要,如患者已属痰火扰心、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等证而出现火热的症状,因缬草性温,故必须慎用,或改用一些药性较凉的安神中药。

由此可见,西方花草茶疗法与中国茶疗法有很大的差别,除了用药的材料不同之外,西方的花草茶疗法单纯以药物的病证效用为用药指导,中国茶疗法则必须按传统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用药所依据的机理大有不同。

(二)中国茶疗法与现代茶医学研究

中国茶疗法与现代茶医学研究,无论在研究的对象,还是在治病的理论及方法上,均有所不同。

现代茶医学研究是以西方科研方法研究茶叶,研究的对象多为茶叶的单一成分,即以单一成分对单一病证的实验室研究或临床观察。目前得知,茶叶中含有多种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咖啡因、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在人体发挥着治疗及保健的作用。而国内外研究显示,茶叶有提神、助消化、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减肥、降血压、消炎、抗病毒、抗过敏、抗癌抗突变及防治心血管病变等功能。按此方法使用茶叶,多着重以单一茶叶成分的药理研究,将茶叶提取物制成保健品或药品。

中国茶疗法以中国传统茶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完整的茶叶作为治疗药物。中国茶疗法按个人的体质、病理的变化,从整体观念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选取不同的茶品,使身体达致阴阳调和,从而祛除疾病。中国茶疗法按病证选茶,同治一个疾病,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茶品;而对于不同的疾病,亦可能选择相同的茶品。

西式茶疗以同一茶种或同一种茶的成分,治疗同一种疾病;而中国茶疗法以证候为依据,选择不同的茶叶进行治疗。例如:不少西方科研都显示普洱茶有治疗糖尿病的功能,但普洱茶的品种很多,虽然大部分普洱茶都有某些相同的内含物,能使血糖降低,但其有效性亦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甚至出现不适的表现,使得患者无法长期服用。再者,糖尿病患者在病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个人体质的不同,其证候亦表现各异。中国茶疗法可以按其病证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茶品。因此,应按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同病异治,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服用同一种普洱茶。

再举一个例子,现代茶学研究提示茶多酚能治疗心血管疾病。这些研究多以单一的成分对动物心血管的影响,进行解剖研究;或以含茶多酚较多的绿茶作为研究对象,作大样本长时间的人体饮用观察,比对饮用者与非饮用者的心血管患病比率,从而确定茶多酚对心血管疾病有正面的影响。但对中国茶疗法来说,并不会处方茶多酚的提取物予以患者,亦不会把茶多酚含量最多的绿茶给所有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饮用。因为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病理变化也各异,要先辨好病证,才能对证选茶。对于不少寒凝血脉或瘀血内阻的患者,具有温通作用的红茶,比起含茶多酚较多的绿茶,临床效果有时更加理想,副作用也少些。因此,治疗过程中,重点不只在于茶,亦会考虑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