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山海经1:千万里江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臧山经》与《南山经》

《山海经》共有十八卷,从整体上看,是由《山经》《海经》《大荒经》和《海内经》四部分组成的。其中《山经》最有价值,也是《山海经》中诞生最早的一部分。它把当时人们能认识的山,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所以也被称为《五臧(zàng)山经》。现在,很多人还在沿用“五臧山经”这个概念。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我读过《五臧山经》”,你要明白,他读的其实是《山海经》中的《山经》部分。

《山海经》为什么先写《山经》呢?这个很好理解:中华文明诞生在陆地,古人认识周围的环境时,最先遇到的较大的地理事物,不就是山吗?

山不仅很难攀登,而且上面有很多当时的人不认识的动物、植物。此外,山因为海拔较高,山上的气候变化也很大,一会儿阴,一会儿晴,或者云雾缭绕,或者烟雨迷蒙,看上去神秘莫测的。古人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有限,无法弄清自然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只觉得山上有神灵居住,自然很崇拜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山崇拜”,或者说“山信仰”。直到现在,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流传着山神的传说。所以,《山海经》可能也蕴含着我国古人对山川的崇拜和信仰哩*

*据《山海经》的记载,昆仑山就是一座典型的神山:“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可见当时的人已经把这座山神化了。

《山海经》中的《山经》好不好读?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好读。你想啊,《山经》中所有的文字加起来,总共才一万五千多字,大约是一部短篇小说的字数,我们要是认真读,很快就能读完。但是,为什么大家又说“《山海经》难读”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是《山海经》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里面有大量的生僻字很多人不认识。我随便列举几个,比如“榖(gǔ)”“狌(xīng)”“騩(guī)”“濩(huò)”等,这里面有动物的名字、植物的名字,也有山的名字、水的名字。有些字连我都要查一查字典才认识,何况孩子呢?

第二个就是没有搞清楚《山海经》中记载的地理方位。东、西、南、北、中,哪是头、哪是尾?叙述的原点在哪里、坐标在哪里?大家分不清。书中说的“又西七十里”“西南三百八十里”“又西……”“又北……”,把读者搞糊涂了,他们读着读着就乱套了。

所以,我给大家讲《山海经》,坚持以下基本思路:讲好关键的字、词、句、段,讲好地理方位,讲好主要的山川河流、矿产资源、动物植物。我相信只有把上述内容讲好了,你才能很快地了解《山海经》这部书。等到以后有机会,你就可以深入地去研究这部书。

言归正传,我还是要说一说《山经》。《山经》把我国古代的山依次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走向(山系)。它把《中山经》记载的地区视为当时世界的中心(在今天的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四周是由《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所记载的地方组成的大陆;大陆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之外还有更荒远的地方。这就是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天下”)。

有的小读者可能要问:既然古人把中原作为天下的中心,为什么不先写《中山经》,而是以《南山经》为首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回答起来也很复杂。不过,我们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山海经》最初是有图的,后人根据图对它进行说明和注释,人们观图的先后顺序便是撰写文字的先后顺序;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身体面朝南方、背对北方为尊,所以《山海经》先写《南山经》,然后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依次写了《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最后为《中山经》。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提供了其他的解释,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好了,以上我介绍了《五臧山经》和《南山经》的一些情况,还告诉了大家阅读《山海经》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群山之中吧!别忘了,我们是按照《山海经》原文记载的次序,依次来介绍这五列大的山系的。

读山观海

古人心目中的天地有多大?

《山海经》中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里的“里”是古代的一个长度单位,约合现在的500米。“二万八千里”和“二万六千里”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14000千米和13000千米。现在地球南北两极之间的直线地表距离(也就是经线的长度)约为20000千米,以此为参考,可知我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意识到天地的宽广博大了!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的古代,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