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港资企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小结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制造业是香港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部门,长期以来是香港经济的基础。总体而言,香港的制造业从实际出发,适合当时的自然条件、“二战”后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和香港商界的传统需求,取得了近三十年的生产和出口的持续增长,形成了独特的香港制造业发展模式——“灵活多变”“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但随着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香港制造业暴露出局限性问题。例如“轻”“小”为主的香港制造业缺少规模经济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为主使得香港制造业在工资、物价趋升的情况下成本不断提高。这些都成为香港制造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速放缓的原因。


[1]“亚洲四小龙”,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

[2]G.B.Endacott,A History of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元邦建:《香港史略》,香港中流出版有限公司,1987。

[4]金应熙:《香港今昔》,载于邹云涛、金雨雁整理的《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

[5]金应熙:《香港今昔》,载于邹云涛、金雨雁整理的《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

[6]饶美蛟:《香港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载王赓武编《香港史新编》(上),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

[7]卢受采:《香港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

[8]郑德良:《战后香港经济是怎样发展的?》,《学术研究》1980年第3期。

[9]沈元章:《浅析香港工业的特点、作用与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研究》1985年第12期。

[10]杨琪婕:《香港制造业结构变化浅析》,《世界经济研究》1989年第5期。

[11]黄泽华:《国际分工与香港工业的发展》,《世界经济研究》1983年第8期。

[12]林聪标:《香港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载邢慕寰、金耀基编《香港之发展经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13]林江:《香港产业结构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4]莫凯:《香港经济的发展和结构变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

[15]雷鼎鸣:《香港经济转型》,载刘兆佳编《香港二十一世纪蓝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16]冯邦彦:《香港产业结构转型》,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

[17]霍启昌:《香港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

[18]恩莱特:《香港优势》,商务印书馆,1999。

[19]吕大乐:《香港模式:从过去到现在》,中华书局,2014。

[20]薛凤旋:《香港工业:政策,企业特点及前景》,香港大学出版社,1989。

[21]蔡美琼:《厚生与创业:维他奶五十年(1940~1990)》,香港豆品有限公司,1990。

[22]转引自何镇源《经济成长因素与香港工业发展》,《社经》1964年第7期。

[23]香港华润贸易咨询有限公司编印《香港经济贸易统计汇编(1947~1983)》。

[24]香港《华侨日报》编印《香港年鉴》第六回上卷。

[25]由于香港在1960年代后期才开始编算本地生产总值的数据,因此早期的数据多源于部分学者的研究,正式的官方数据从1966年才开始出现。

[26]探究香港经济及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最大的难题在于统计资料的不完整。国民生产总值方面,港英政府直到1973~1974年才在财政预算案中第一次公布1966~1971年的本地总产值的估算数据。制造业方面,1971年以前的统计资料仅限于制造业钢铁行业的就业人数、性别比例及行业企业数,直到1973年《工业生产普查(英文)》才第一次载有各行业的产值数据。因此,本文若干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权威学者的估算。

[27]Reidel,J.The Hong Kong Model of Industrialization:Kiel:Institut fur Weltwirtschaft.

[28]吕大乐:《香港模式:从过去到现在》,中华书局,2014。

[29]薛凤旋:《香港的小型工业》,香港大学研究中心,1985。

[30]吕大乐:《香港模式:从过去到现在》,中华书局,2014。

[31]港英政府:《香港1955》,政府新闻处,1955。

[32]屈月英:《我眼中的安子介》,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