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康霖文集:基础与前沿(续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对金融是现代核心的理解

一、凝聚力、辐射力、调控力

金融的凝聚力、辐射力、调控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这种力量?

1.凝聚力:财富的创造、继承、发展以金融为依托

经济运行依托金融运行:

(1)经济体系运行的信息中枢;

(2)经济运行的载体——各种金融工具;

(3)经济运行调控中心。

2.辐射力: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靠金融推动

金融这个核心的辐射具有迅速集中、曲折多变、灵敏度高,连带性强等特点:

(1)迅速集中,在承担负债的同时,迅速集中占有大量资产;

(2)曲折多变,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变动频繁;

(3)灵敏度高,市场对金融变量,金融信息的反应敏捷;

(4)连带性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链。

3.调控力:经济的冷热、供给、需求靠金融平衡

(1)核心不仅是对它的地位和作用的总体评价,而且是对它的运作机制、发展变化的高度概括。金融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不是指哪一个机构是核心。

(2)核心既要从静态去理解,又要从动态去理解:

从静态去理解,金融是国民经济机体的要害部位。

从动态去理解,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动力引擎,运作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核心既要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又要从消极方面去理解:

从积极方面理解,金融能使人发财致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

从消极方面理解,金融能使企业破产倒闭,能使经济萎缩,社会倒退。

二、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必须辩证理解

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必须回答,金融是否从属于经济?

金融存在、活动、发展、演化,是否不以实体经济为依托?

回答是:不完全从属,金融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主导不同于从属,怎么把握?有一种状态和一个度的问题,主导是主动的,从属是被动的。

金融不完全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市场上物质产品和金融产品交易呈“倒金字塔形”,表明金融的发展态势,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

要从三个方面回答以上问题:金融产品供给、金融产品需求、金融活动载体去考虑。

1.金融产品供给

(1)货币的供给,有相当大的部分不是实体经济的需要,而是货币本身作为商品的需要。

(2)相当一部分银行会承受储蓄的风险,这是金融机构自身选择的需要,如广义生存款、扩大基础、缩小不变资产比例。

在我国,这方面类型的事例是,银行贷款提供资金,消除“三角债”。

如果“三角债”是企业相互之间清算引起的,则银行贷款是企业的需要;如果“三角债”是银行之间相互清算引起的,则银行贷款是自身的需要。

在公布的“货币供应量”中不包括银行间清算的货币,只包括银行系统外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

这样便存在一个问题?

在测量货币需求时,是否只测量银行系统外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货币需求?银行系统内的货币需求就不测量?

在货币论中,我提出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的概念。宏观货币需求的含义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需要”。

银行需要货币进行清算,如商业银行在央行保存的结算户存款,政府需要货币进行收入分配。如财政的上缴下拨,需要货币实现财政收支。

(3)金融产品创新为了什么?人们资产选择的需要还是人们保存财富的需要?

资产证券化代表什么?代表一定的债权,代表未来的现金流收入。

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或内容:调整资产结构,进行流动资产配置。

2.金融产品的需求

(1)金融产品的需求,最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形势的预期,集中体现为套汇、套利活动。

(2)投机为了规避风险,寻求增值;创造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国债回购协议,也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我把国债卖给你(证券公司)等半年后保证回购,从证券公司套取一笔资金,回购也就是偿还。

(3)金融消费

借助于金融力量,如买卖金融工具实现自身的需求,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不相关。但另一种金融消费如购房购物则相关,再如汇款,为了提高效率,实行电汇。电汇金融机构提供电子设备,产生了电子货币(一种金融产品)。

3.金融活动载体

所谓活动载体,即依托什么进行活动,由什么产生活动:能够说金融活动依托于债权债务关系;也能够说依托于信用体系。

金融活动的自身规律:

(1)金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不以现实的金融商品的供求关系为基础。

(2)金融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以价值为基础,能够无限上涨。

(3)财富与金融产品价格的关系。

(4)金融活动是一种逐利行为。

(5)金融市场不存在供求平衡,经常求大于供,体验小于需求,而且在求大于供的情况下——价格(利率)不一定上去,不一定存在价格高——供给就多,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交易要考虑到风险,因为供给者要考虑风险。比如需求者逆向选择或退出市场或换一种方式融资。

三、怎样认识金融风险

总体上,金融风险只能避免、转移,不能化解、消除(风险始终是存在的);但从局部来说,既能避免、转移,又能化解、消除。

现实的风险即已经造成的损失,未来的风险即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化解、消除已经造成的损失,还是化解、消除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从总体上说不能把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化解、消除,只能把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转移,或者说够避免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市场竞争是个博弈的格局,博弈有得有失、有损有益。

信息掌握不对称是绝对的,信息掌握对称是相对的。所谓“双赢”是有条件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作出的评价,是相对而言,但不意味着没有任何损失。

风险怎么避免、转移,总体上来说:

(1)信誉上支撑;

(2)货币与有价证券的相互替代;

(3)契约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延续,我在《化解金融风险的社会学分析》曾康霖.化解金融风险的社会学分析 [M] //经济金融分析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12-116.一文中,我提出设计供给一种金融产品,缔结一种新的契约关系,有了一种新的契约关系,给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预期,就能转移和避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