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在积极准备“独立”的过程中,蒙藏地方政府因为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选择相互支持和鼓励的策略,在1913年甚至签订《蒙藏协约》,反映了蒙藏希望联合,与中央政府抗衡和与外国势力讨价的意愿,尽管协约内容没有实现,但这可以为新时期审慎对待民族问题提出警醒。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对国家的主体文化认同程度低、民族融合程度低的地区往往容易滋生分裂主义,反之则不易滋生分裂主义。文化认同对于促进民族融合、确立国家认同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朝统一全国后,由于作为少数民族主政,其在民族政策上长期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其治藏方略偏重于政治、军事方面;在蒙古问题上长期给予蒙古大量的自治权。总体来讲,清朝在促进蒙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一直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蒙藏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内地的主流文化之外,文化的差异成为蒙藏分裂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清朝中前期,蒙藏对中央政权的服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实力的强大,但是随着清后期国势的衰弱,尤其是西方帝国的侵入,蒙藏此前的服从很快消失,趁辛亥革命中国内乱之际,相继走上叛离中央的道路。从清末民初蒙藏地方民族“独立”问题的历史经验可知,对不同于内地民族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统治应该加强文化的融合和国家身份的认同,不能偏执于怀柔的笼络政策或军事政治的强力措施。
(1) 洪浩培:《清朝续文献通考·官职》第138卷,第8983页。
(2) 普莱姆·拉尔·梅赫拉:《20世纪初俄国在西藏的阴谋》,载《民族学刊》,2012年第2期,第69页。
(3) 李晋美,旺秋:《西藏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专辑》,《西藏文史资料选辑67辑》,第63页。
(4) 《鹿传霖奏牍》卷1,第5页,载吴丰培编:《清季筹藏奏牍》第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5)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6页。
(6) 《清德宗实录》卷534,光绪三十年八月庚午。
(7) 妙舟:《蒙藏佛教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摄影印本,1983年,第65页。
(8) 陈崇祖编:《外蒙古近世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38页。
(9) 《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下),第856页。
(10) [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95-199页。
(11) 王远大:《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216页。
(12) 柏林著,王元大译:《阿旺德尔智堪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13) 陈崇祖编:《外蒙古近世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48页。
(14) 陈崇祖编:《外蒙古近世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62页。
(15) [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97页。
(16) [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