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世代更迭往往是社会思想向前推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易代”过程中的文人和文学作品都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而这其中的笔记小说,尤其是一部分城市文学,在记录人们市井生活的同时,也冲击着禁锢思想的大门。如我国的《东京梦华录》和《西京杂记》等悉数传入日本,催生了《江户繁昌记》与《柳桥新志》等日本幕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江户繁昌记》受《东京梦华录》影响而作,但其表现内容和写作手法又有着深刻的日本烙印,详细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文“戏作”小说,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汉学在日本的影响与贡献,以及汉文笔记小说在日本文学中所处地位。
彼时代的知识分子通过追忆繁华表达哀伤,或记述冶游轶事逃避现实,然而其故事陈述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控诉与讽刺含义,体现出作者的批判精神。中日两国的儒生们在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时事上有共鸣,虽都是汉文小说创作,但表达手法却有较大差别。我国文学作品大都不会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江户末期的日本作家却表达得很直接,如在有关冶游的叙事上两国作家就有不同的理念。我国清代余怀的《板桥杂记》虽有大量秦淮河畔妓女的品评,但其是为了之后的故事展开作铺垫。而寺门静轩的《江户繁昌记》中对游女和嫖客的描写似乎更多地只是为了迎合读者,展示吉原一地的风流,是汉文学商业化的表现。尽管作者们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但笔下的人物鲜活,所描绘的市街生动,读起来使人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却相通。由此能深度了解到日本庶民,尤其是城市中“町人”阶层的实际生活状况,把握江户时代知识界的思想动向,为德川幕府中后期的研究提供更翔实的研究资料。可以说寺门静轩不仅打开了一扇通往日本幕末的门,也为中国读者开了一扇能够自我审视的窗。笔者认为对《江户繁昌记》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社会及文化意义,并且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