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五首[1]
蓟门逢古老[2],独立思氛氲[3]。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4],不识霍将军[5]!
[1]蓟门:即蓟丘,故地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
[2]古老:即故老,指戍边的一位老兵。
[3]氛氲:气盛貌。指思绪纷繁。
[4]勋庸:功劳。已矣:犹言无望了。
[5]不识:不知,没遇上。霍将军:西汉名将霍去病,屡破匈奴,战功卓著。此指像霍去病那样的主将。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1]。戍卒厌糟糠[2],降胡饱衣食[3]。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4]。
[1]穷:尽。
[2]厌糟糠:以酒滓、谷皮果腹。厌,饱。
[3]“降胡”句:开元二十年三月,奚酋长李诗琐高率其部落五千余帐来降,诏封其为归义王,充归义州都督,赐物十万段,徙其部落于幽州境内安置。事见《旧唐书·北狄列传》、《通鉴》卷二一三。
[4]欲:已。臆:胸。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1]。元戎号令严[2],人马亦轻肥[3]。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1]雨雪:下雪。霏霏:纷飞貌。
[2]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
[3]轻肥:指裘轻马肥。《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
幽州多骑射[1],结发重横行[2]。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3]。
[1]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先天二年,唐置幽州节度使,以防御奚、契丹。
[2]结发:犹束发。古代男子年二十束发初冠。横行:纵横驰骋。
[3]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1]。胡骑虽凭陵[2],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1]烟尘:烽烟尘土。指敌兵来犯。
[2]凭陵:仗势侵凌。
这组诗作于北游燕赵期间,但应是陆续写成,而非一时之作。诗人亲临边塞,冷静观察,在这组诗里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非常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能体贴边兵的情怀,喊出他们的心声。
第一首写戍边老兵孤苦零丁、立功无望的悲哀;第四首表现幽州少年勇武善战、从军报国的气概。对照阅读以上两诗,不难悟出,“古老”昔日年轻时,何尝异于今日的幽州少年,他之所以没有立战功,关键在于所事将帅不得其人,这就讽刺了当时边将的无能,表达了广大战士要求选任良将的愿望。第二首虽言汉事,实指唐代。“戍卒”四句,为戍卒遭轻慢、虐待而哀伤。第三首“羌胡”二句,感叹战争无有休止,士卒归家无日。诗敢于揭露真相,直抒士卒怨苦。
第五首专咏都山之败。据两《唐书·北狄传》、《通鉴》卷二一三等载,开元二十一年闰三月,契丹首领可突于来犯,幽州节度使薛楚玉命副总管郭英杰及裨将吴克勤、邬知义、罗守忠率精骑一万并领降奚之众迎敌,屯于榆关(今山海关)之外;可突于引突厥兵来,与唐军战于都山(在河北迁安县北,长城外)下,“奚持两端,散走保险,唐兵不利,英杰战死。余众六千余人犹力战不已,虏以英杰首示之,竟不降,尽为虏所杀”。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战士们的宁死不降,反映了盛唐时代民族精神的蓬勃高涨。这首诗的头两句,先点出战斗发生的地方——长城外,接着为战士们的奋不顾身、壮烈牺牲而赞叹,而歌哭,全诗充满浓厚的哀痛气氛。
高适的这组边塞力作,皆直面现实,有感而发;不以词采取胜,而以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感情引人;多在夹叙夹议中披露胸襟,抒写怀抱,基本不使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偶尔写景,也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着笔,例如第五首的“古树”二句。这组诗以浑朴质实见长,直追汉魏的特点比较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