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的幸福我掌控
我们不断呼喊着“我要幸福”,并不断地努力着,得到或失去,似乎幸福出现过,但也只是刹那,我们不知道如何得到长久的幸福。
很多人追求成功,认为“成功了,我就幸福了”,但成功与幸福有什么关系?
我们一直期待着发生些什么,我们就幸福了,或者找到某个人,我们就幸福了,可从来没有想过,幸福还可以由自己掌控。
1.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指一个人因为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长久的喜悦感,并希望保持现状的稳定心情。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于饥渴的人,一餐美食就是幸福;对于生病的人,痊愈就是幸福;对于孤独的人,有人陪伴就是幸福。
幸福有时候似乎只是一瞬间的感动:下雨时,撑在头顶的一把伞;天寒时,恰到好处的一件外衣;流泪时,静默的陪伴。
2.为什么现在的人的幸福感受力越来越低
记得在15年前,我买了一套精装修的房子,送给妈妈做她的生日礼物。妈妈非常意外且惊喜。我问她:“您幸福吗?”妈妈开心地说:“太幸福了!”我问她:“您觉得幸福是什么?”妈妈想都没想就说:“以前我觉得只要房子不漏雨,就是幸福。”
我当时就哭了。
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物质上很贫乏,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或者电器都没有,但幸福感受力特别高。现在物质极大地丰富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为什么我们反而觉得越来越不幸福了呢?
成长环境的烙印
一个人如何认知幸福,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如果在儿童时期,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呵护、接纳和鼓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于微小处感受幸福。反之,父母若是对其责罚、控制、要求比较多,那么孩子长大后,将极不容易认可自己,对自己极为挑剔,不满足于当下的状态,也就是老话说的“不知足”。如此一来,其人生必然成为一场疯狂的追逐与证明的苦旅,又如何感受幸福呢?
相互比较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之前,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城市中的居民拿固定工资,每一家收入都差不了太多,顶多因为家中孩子多寡,生活水平有所差异。但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阶层开始分化。而我们对于阶层的定义,似乎只有一个维度,就是拥有财富的多少。我们总是仰望那些非富即贵的人,认为那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再反观自己和他人的巨大差距,就会对自身产生低价值观评价,自然没有幸福感可言。
3.“成功”不等于“幸福”
在传统上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很简单,就是“功成名就”。我们口中的“成功人士”,不是企业家、高官,就是明星。我们认为只有名利双收,才是成功人士。我们不会认为,成为一个好女儿,是成功的;成为一个好母亲,是成功的;一个人一生忠于自己的所爱,即使贫困也是成功的;一个人历经苦难,仍然坚守善良初心是成功的。
在这种狭隘的认知下,我们整装待发,全力以赴地向“成功”迈进。我们以为,只有“成功”才能让我们幸福。是的,所谓的“成功”是多么令人羡慕,前呼后拥,甚至一不留神还能名垂青史,成功的人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看起来,的确如此。
我曾经咨询走访过上百位“成功人士”,每当我问他们“你幸福吗”,绝大多数人都认真想了想,然后回答我:不觉得幸福。这个答案是不是太让我们意外了?都身家过亿了,还不觉得幸福吗?
详细了解之后,你会发现,他们身体因为长期的压力,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倾注在工作中的精力太多,所以家庭基本都不美满,父母和爱人有诸多抱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乏必要的陪伴而出现了各种性格问题;很多时候,要说言不由衷的话,做身不由己的事情,也几乎没有时间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因为责任使然,想退休也退不了,表面看着淡定,内心其实非常焦虑与烦躁。在这种情绪下,何来幸福可言?
4.幸福可以通过管理实现
很早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买到的每一个产品,都会附加一份说明书,哪怕小到一包纸巾,也会标注成分。但是,却没有人给我们一份“人生使用说明书”:什么是爱?怎样才能收获幸福?可否不依赖外在的人或物,通过自我管理,获得幸福丰盈的人生呢?
感恩这世界上有和我一样思考此类问题的人,大家勇于探索实践,得出了相应的成果:
学会管理你的生命维度,自己的幸福自己掌控。
在大多数概念里面,人生只有事业和家庭两个维度,我们谈到谁幸福,就会说,这个人事业情感双丰收。然而,美国心理学家通过长达30年、超过10万人的案例的跟踪调查,发现人生的追求无非八大要素:健康、事业、财富、人际关系、快乐、学习、灵性成长、家庭。当有人把八大要素“管理平衡”的时候,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大家可以先做一个关于人生要素的测试,看看自己当下的生命幸福指数(先做完再看答案)。
(1)请大家根据人生要素测试表的分数,给自己人生各个方面打分。圆心0分,由内向外每小格递增3分。
(2)将标注的点连起来,成为生命状态雷达图。
(3)通过这个图你觉察到自己有怎样的生活现状?
(4)你觉得哪些要素需要提升,那样你的生命状态可以变得更加均衡?
实验表明,幸福指数最高的人,每个要素平均得分在16~18之间。专家们认为每个要素有20~21分未必是最好的,因为所有事物都是物极必反的。
你的人生各个要素的分数
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
“成功人士”为什么不幸福?因为他们可能在事业、财富、人际关系象限得分很高,但在健康、家庭、快乐和灵性成长部分有所缺失,所以感受不到幸福。
嫁给有钱人的女性为什么不幸福?虽然她不用工作,不缺财富,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也比较注重健康、美容,或者也会找点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但是她的事业象限几乎为0分,因此也没有什么学习的愿望;人际关系范畴非常狭小;老公很忙,她心生抱怨,家庭关系也不融洽;灵性成长亦可有可无。所以她依然不幸福。
人生不能偏科,这就是八大要素要平衡的重要性。人可以阶段性地把精力偏向于事业和财富,因为这的确是基础,但是人生不能偏科!“不能偏科”的概念就是:在八大要素中,你不可以有一部分极度缺失。均衡的人生才是健康状态,如“木桶理论”一般,人生的质量取决于分数最低的领域。
对“人生八大要素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你将收获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某一要素的得分在12分之下,那就是不及格的状态了。如果在8分左右,你必然会因为这部分的缺失痛苦不堪。每个要素的得分最好管控在16~18分之间。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两三个要素都达到20分了,但是有两个要素分数低了,请你停下来,分配一点精力,重新制订计划,将缺失的部分调整到16~18分。
补充说明:
快乐:这里指的是正向的爱好,也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比如我去年开始学习油画,之前学习拉小提琴,这都是可以和自己待在一起的方式。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和自己相伴同时自己热爱的事情,而不是让别人来帮助我们打发寂寞和孤独感。有人说:我喜欢打游戏。我建议这种休闲方式要适度,最好还是选择与艺术和手工有关的事情。
灵性成长:可以把它理解为智慧。
现在的人其实都很聪明,但聪明是一把双刃剑。王熙凤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人物。聪明有时候会伤到自己和别人,但是智慧不会。智慧能帮你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同时智慧也会给予别人很大的支持和温暖。
我自己曾经是个还算聪明的人,但在一次重度抑郁之后,我决心从此不再为小我的得失而活,而是去爱、去温暖和支持更多的生命,尽我所能给病者以医药,给寒冷者以温暖,给痛苦的人以慰藉。
如你能在这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你就不会再被表面现象迷惑,不会再为情绪所纠结。至少,你不会再迷茫,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有意义。
三、发现你的情感模式
你离开了,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明白,
最难熬的白昼我如何熬过,
最冰冷的夜晚我如何伤怀。
你离开了,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明白,
最炙热的感情我如何熄灭,
最苦涩的伤口我如何掩埋。
你离开了,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明白,
最空虚的孤独我如何用坚韧一点点填满,
点点滴滴的烛泪就是我的内心独白。
人山人海,
总要有人先离开,
所以我又何德何能,奢求你明白。
1.如何发现自己内在的情感模式
在自我情绪管理中,情伤的治疗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情感亲密关系的维护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修行之一,它也是牵动内在情绪和很多情绪状态最核心的部分。一旦这个支柱发生变化,就会迅速影响你的情绪,你可能提不起兴趣做任何事情,甚至会进入抑郁状态。
可能每一次感情受挫之后,你都会感叹自己遇人不淑,认定下一次不会如此这般了。但有些人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跌倒,以至于产生自我怀疑:难不成,我不配拥有幸福?
我们可以先对过去的感情进行梳理,请大家准备好纸笔,写下以下内容:
请你写出五个自己最为突出的优点,以及五个最大的弱点。
请你研究一下自己每段感情共同的部分有哪些?以“开始——过程——结束”的方式进行整理比较。
对照你的弱点和感情经历,你发现了哪些关联性。
由此你得出了怎样的判断和结论(关于自己的部分)。
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请列出具体目标和落实计划(半年之内的)。
此处不做总结分享,留下空间让每个人“恍然大悟”。
2.留意自己是否陷入原生家庭的情感诉求模式
一般会有两种选择模式:
潜意识中我们都在寻找一个像父亲的人
我有一个学生小H,她非常优秀,事业也很成功,但在情感方面总是出问题。后来,我帮她梳理历次感情经历,结果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她每一任男朋友(高、矮、胖、瘦、英俊、普通都有)的内在性格都极为一致:他们在人群中非常出类拔萃,极度聪明,学富五车,但是,他们的个性都极为自我,非常挑剔,而这一点,与她的父亲一模一样。
后来我了解到,她的父亲是很早出国留学的那一批人,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一生著作等身。但因为一直专注在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上,他几乎没有陪伴过小H,并且在有限的陪伴中,也基本都持高标准和严要求的状态。
最后我告诉她:“你的父亲是优秀的,但他给你的爱并不完整,你其实是在寻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试图把童年缺失的爱补回来。”她放声痛哭(她的父亲已经在她上大学的时候离世了)。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我们长大后所有的寻求,都是来自童年的缺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代偿行为”。所以,你会看到,小时候贫困的人,长大后特别渴望拥有财富;小时候缺失爱的人,长大后没有安全感,同时又极为渴求爱。作为我们生命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男人——父亲,就是这样左右我们选择恋爱对象的。
潜意识中我们也都在抗拒找一个像父亲的人
比如一位女儿从小就发现自己的父亲没有很强的处事能力,在生活中处处受他人欺侮,那她长大后,可能就会期望自己的老公是一个很强势的男人。在她的认知中,父亲的懦弱是自己痛苦生活的根源,所以,她在自己的婚姻中,无论如何都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当然,在此补充说明:有时候抗拒也是一种吸引(参考墨菲定律)。虽然表面上你选择的似乎不是父亲那种类型,但因为潜意识的内在强化,最终走到一起后,你会发现对方的类型还是非常接近父亲。甚至于,你把对方逼成了你父亲那样的人。
比如学生小Z,她的父亲酗酒,每次喝酒之后就打她和她的妈妈、弟弟。于是她发誓不找喝酒的男人。她做到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变得越来越挑剔,觉得自己的男人不上进,扛不起事情,一点都不像个男人。之后,她的丈夫因为忍受不了她长时间的挑剔和轻蔑,开始喝酒(启动了男人的逃避模式),并且回到家后如同她父亲一样,开始暴力地殴打她和他们的孩子。
3.改善你的“原生情结”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原生情结”,会在之后的夫妻相处中不受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我们是在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以致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行为、认知、情绪等也出现了连锁反应。
觉察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
大多数人都会有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杀伤力特强的“痛点”,这些“痛点”往往最容易被亲近的人引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对某些事或情境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又一再出现的情绪,它们背后很可能掩藏着“原生家庭”里的“原生情结”。
分清此刻和过去的界限
把一种强烈情绪宣泄出来后,要留意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过去自己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投射并发泄在他人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我们应在过去和现在的情绪之间设一道防火墙,不要让过去的情绪继续纠缠在现在的婚恋关系里。
找出新的应对模式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生活的家庭,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形象、性格,而且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特别是婚恋模式。有反省能力的人,会对这些模式进行修改、取舍。
与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家庭有它基本的需求: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等。这是一个正常家庭的样貌。我们要勇敢地剖析自己,对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你的另一半不是你的父母,你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童年缺失的父爱、母爱,而让其成为替代品,这对他是一种不公平。
四、正确看待生命中的情伤
我喝过最烈的酒,酩酊大醉;
我受过最重的伤,鲜血淋漓;
我放下过最爱的人,痛彻心扉。
1.不是所有的“被分手”,都是因为“我不好”
有些女性因为分手痛不欲生,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产生了严重的被遗弃感,甚至陷于抑郁中。
我们要正确看待相守或分开这件事情。
譬如,我们约定一起去拉萨,说好了一起走到终点。但是走到一半,对方发现成都有美食有美女还有好风景,他想要留下来。我们不该责怪他的留下,因为那一刻他遵从了他的内心。我们应该独自上路,或者选择一个可以继续和自己走到拉萨的人。
这是真相。但是面对这个真相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特别是在情感关系中,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人会产生依赖感。特别是在非常亲密的关系中,双方的融合会有一些特别难以割舍的部分。所以,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会有一种低价值感评价,即一旦被分手,就会觉得肯定是自己不够好,才会被别人甩掉。其实未必是你不够好,只是到了那个阶段,别人有另外的选择。
你是A当中最好的,可能下一个阶段,某个人想选择B,但这并不意味着A不好。它不是一个孰优孰劣的概念。同时,也的确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被分手能促进你反思,促进你上进,那也不是很糟啊!
2.受伤了不相信爱情怎么办
很多人觉得,我失恋了,我受伤了,所以我不再相信爱情了。
有人跟我咨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先问他们:“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受伤了呢?你是不相信爱情了,还是不接纳失去,并失去了信任自己的能力?”
我们如此害怕失去
解读一下“受伤”的潜台词:我们都希望拥有,却都害怕失去,无论是我们小时候失去某一件心爱的玩具,还是长大之后失去生命中的亲人,乃至于萦绕一生的感情事件。害怕的根本原因,都是我们不想失去。
我们如此难以相信自己
有的时候,我们知道一样东西不是那样美好,但依然舍不得放手。根本原因还是我们不自信。在爱情的层面我们受挫,便会受困于这样的小我情绪中,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再相信爱情了。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办法再相信自己了。“未来还会有人爱我吗?”“还会有人愿意珍惜我,跟我走完一生吗?”在这种强烈的不自信和对失去的恐慌的作用下,我们会困在原地,久久没有办法逃离出来。
疗伤四步曲
第一步:面对
大部分女孩子会困在这个阶段,一直处于逃避状态,不敢面对这件事情。要不然就随手再抓一个男朋友,要不然就通过其他的事情麻痹自己,比如去打游戏。
疗伤的第一步就是,面对这个事实:他离开我了,我失去他了。
第二步:接纳
很多女孩子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走出这个阶段,她们就是不敢相信:他怎么就离开我了?我到底是哪里不好?我做错什么了?我就这么不值得爱吗?
这个阶段,很多人会觉得非常伤心,有时会做很多无谓的努力,把自己搞得很苦情,每天都在哭,求对方回心转意;有的人会歇斯底里;有的人以死相胁,就是所谓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等等。
疗伤的第二步是,我们需要在心里接纳这件事情:“虽然我尽了所有努力,虽然我很认真地对待,但是这件事真的发生了。”每个人接纳的过程也不一样,有一些人可能想一晚上就想通了,有一些人可能花一年半载都想不通,这也取决于她在过程中的付出和认真的程度,以及她对这份感情的依赖程度。
第三步:反思与学习
这个部分是我们要通过一个事件学习自己该学习的部分,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太阳,每个人都会趋近温暖;如果你是寒风,每个人都会躲起来。所有的分手不只是一个人的原因。如果你真的好得天下无双,那你肯定有大把的追求者。他跟你分开,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你自身的原因,所以接纳这件事情之后,要在每一次的失败和痛苦中学习真正让自己成长的内容。
第四步:感恩
当你真的学到这些功课,有一种感觉会油然而生,那种感觉叫作感恩,就是“我谢谢你出现过,我谢谢你爱过我,我也谢谢你最终选择了离开,让我得以成长”。
完成这四步之后,伤痛对你而言就结束了,你可以重新开始了。
3.失恋如何“放下过去,忘了曾经”
从相遇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现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外部诱惑,生活中也存在诸多变迁,有些人的确难以做到长时间地维系一段感情。
所有的试图忘记中,都有你未曾完结的功课
你为什么要忘记?因为太痛苦了。人们对痛苦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如果我能忘记多好,当他没来过。
亲爱的,不要自欺欺人了。他来了,你爱过他,他离开了,你难过,就是如此。
当两个人分开后,有一个事实你必须了解,就是每个人要开始处理自己的情绪了,你不需要再让对方对你负责。这个时候,是你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时候。你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舍不得?为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独自上路?你该怎样成长,面对未来?另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你的状态是自卑,还是自信?是怀疑,还是信任?是胆怯,还是更勇敢?
要接纳自己的放不下,忘不了
很多“鸡汤学者”和“人生导师”们很高深地说:“如果痛苦,放下就可以。”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伤不在自己身上,就无法体会放下的艰难。就如同你对一个溺水的人说,游到彼岸去吧。这真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废话!如果说放下就能放下,那么人们岂不是可以省去很多分析和应对方法了?这和你饿了,就告诉自己饱了便可以不吃了有何区别?放下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放下或者放不下,都有其理由。
很多时候,人们一方面不接纳事情已经发生,一方面又责怪自己为什么放不下,从而陷入纠结中。这个时候,你要对自己诚实,“是的,当下,我的确放不下,忘不了”,再去看看放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当你发现“放不下”真的与别人无关,而只关乎你的某个执念的时候,放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忘记很难,学会替换
爱情很重要,甚至在很多感性的人心中,这是一生为之奋斗的主题。但爱情不是唯一重要的,不应该也不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我们还要保持健康,还要追求自己的事业、维持家庭、孝敬父母。让自己从一种小我的情感纠葛中脱离出来,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这个世界——还有那么美好温暖的阳光、漂亮的花朵树木、可爱的小动物和身边那么多关爱我们的人——更多地将自己内在的爱流动起来。那个时候即使记得,也不会过于痛苦了。
活在后悔或者嫉恨某个不公平的事件之中,这件事情会永远纠缠着你,你会时常想起,会时常被事件所导致的情绪记忆困扰。
只有你真正回到事件本身,不断思考关乎自己需要成长的问题,思考每个人生命中该去解决和学习的部分,真正完成生命中这个功课,这个事件才不会再纠缠着你,你也不会反复想起。即使想起来,你也不会有那么多痛苦,这只是一种淡淡的记忆或者淡淡的情绪,不会激发你非常强烈的情绪感受。
4.分手可以做朋友吗
分手可不可以做朋友,取决于每个人的个性。有些人分手分得很好,还可以做朋友。有一些人可能真的不能继续做朋友。我们要始终相信“缘分有深浅”。
情感这种东西,特别需要顺其自然。如果两个人做不了朋友,也不要勉强以后再做朋友。因为你会发现,你看对方一眼后,还是想要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调整不好那个状态。这时分开一段时间,等到大家都冷静了,有各自的生活了,如果有机缘再相遇,点头微笑一下,或者擦肩而过,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果可以很平淡地说以后做朋友,你们也可以支持对方,关注对方,给予对方爱护和温暖,处在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也是一种相处的方式。
雁涵主张
我们每个人此生都会经历自己生命中的灵魂暗夜,你或许是跪着爬出这段经历的。但在你遇到过120当量的刺激后,再遇到70、80当量的,就已经没有感觉了,因为这对你来讲就是小问题。经历这些“伤痛”之后,你会明白事物会来,也终究会离开。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伤害,你不再惧怕,因为你可以跟它们相处了。而这样的体验,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