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 护理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是指医务人员不仅重视患儿的医疗问题,而且充分考虑和重视家庭作为影响患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患儿及家庭成员提供全面的健康维护。
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认识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在临床工作中存在不足,提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概念,包含以医疗护理观念和角色转换为前提,适应病人尤其是儿童病人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保证、支持病人的需求。目前,FCC已成为美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广泛概念,国际护理界也予以同样的关注,日本、以色列、泰国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省等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并取得显著的成效。FCC的特征是以建立患者、家庭与照护者之间良好关系为基础,传递健康信念,尊重患者和家庭的选择权,强调三者间的协作。FCC在内涵上秉承了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概念,又是对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发展,能够提升人性化关怀、改善质量、服务和满意度。
二、内容
美国从提出FCC理念到医院全面贯彻执行,经过了50 年的努力,有许多问题需要持续改进和不断探索,如心肺复苏的时候是否允许家长在一旁守候、EICU的重症患儿是否可以让家长24小时陪护等。虽然FCC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不足,但要正确面对,参照先进医院的经验与模式,会在儿科的危急重症中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1.门急诊服务要人文
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充分利用患儿候诊时间,针对性地解答患儿家长疑惑,减轻患儿家长候诊时的焦急情绪。以一卡通、一站式服务和弹性排班为基础,强化礼仪和零预约,避免三长一短现象。树立人人导诊意识和理念,使患儿合理有序流动。
2.关键流程要标准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包括家庭必须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必须评估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家庭必须参与作出决定,主要照顾者应参与照护计划的制订和评价,家庭应参与一些技术性照顾,家庭的日常照护应鼓励在医院内练习,患儿出院后应当给予持续的支持。以此为基础优化或再造关键流程并标准操作。
3.基础护理要保证
保证病房的清洁度、整齐度和安静度,创造人性化和温馨充满童趣的就医住院环境,使家长感到舒适、安全。改善家长的陪伴处境,强化陪人管理,完善探陪人员管理制度。
4.等级护理要落实
家长希望护士理解他们的孩子,而护理人员应该把全面的家庭评估视作一个进行性的、双方的持续性过程,建立患儿的信息库,让家长不需要一次次重复病史,减少家长的疲惫,并减少对医护人员之间协调性的怀疑。按照疾病特征和严重程度确定护理等级,体现专科护理水平。在病房显要位置公示等级护理内容,落实等级护理措施。
5.医师诊疗要规范
鼓励开展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规范医疗诊治行为,严格核心制度,加强查房和重点患儿管理,实行APN排班和责任护士制,全面掌握和反映患儿病情及家庭情况。
6.健康教育要个体
实行常规化、个体化、专病化三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评估患儿家长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度和疾病的认同度,将健康教育的行为贯穿到每一个家长和治疗护理的每一个环节。
7.沟通交流要到位
应该认识到家庭渴望获得信息并给予准确的信息,让他们感觉到可以自由提问,提高信任感,减少抱怨。给予家长选择权,尊重家庭的经济、语言和文化差异,积极了解和尊重宗教/精神信仰和习惯,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注重沟通策略,指导家庭在疾病早期防范相关的并发症。
8.行政后勤要支持
以临床支持中心、静脉配制中心为基础,确保行政、后勤支持到位。标本送检、患儿陪检、送餐、物质药品送到病房等工作规范化,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管理患儿。
9.管理制度要把握
护士长要熟悉病房患儿的情况,贯彻以预防为主纠纷隐患化解意识,加强对危重、特殊、重点及新入院患儿管理。加强岗位责任和过程监管。
10.出院指导要明确
根据患儿病情、住院经过及家庭成员的情况做好指导,交代出院注意事项。给每一位出院患儿的家长发放随访卡,告知科室咨询电话,并对所有出院患儿进行定期随访。
三、措施与步骤
1.建立体系
FCC是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是一项提升品质的系统工程。医院需要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业务副院长为主任的执行委员会,对患儿就医全过程全面展开,包括护理、医疗、医技、行政和后勤部门。成立FCC医疗护理小组,从患儿进入医院到就诊或住院的每一个环节和流程进行系统管理,直至出院,还要包括出院后的随访。制定标准化的措施以优化就诊、入院、出院、转科、手术等关键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
2.学习培训
全员开展以家庭为中心医疗护理模式的系统学习,制定政策和制度,了解FCC的内涵实质,掌握其特点,统一思想与认识。各部门和各科室制订活动方案,人人熟悉,重要内容可以张贴,既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可以起到公示和监督作用。
3.建立评价机制
(1)制定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明确内容和范围,各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和沟通,做好资料的收集与记录。
(2)制定评价标准,通过工作量、质量、满意度等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与分析,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修正,不断为患儿提供优质、无缝隙的护理服务。
四、在儿科急救领域的应用
(一)FCC在PICU的应用
有研究表明PICU患儿家长需求首位是保证和减少焦虑的发生,FCC在PICU的应用特别强调照顾者与家长的合作,包括6个方面:尊重、信息与教育、照护合作、身体支持、感情支持、父母参与。
1.收治到PICU时
监护室是患儿和家长十分恐惧的地方,做好入科宣教,热情接待,介绍环境与规章制度,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心,使家长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制定统一的具有人性化和规范化的入院健教须知,包括住院制度、探陪管理、物品规范、病房要求、医患配合、疾病指导、营养喂养与健康教育、新农合医保信息等。责任护士按照入院健教须知详细告知,与家长沟通不少于30分钟,做好患儿病情评估和家庭评估。
2.实施责任护士制和弹性排班管理
责任护士固定管理病床,与医师同步管床管患儿,对患儿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管理,保证健教沟通交流一体化。采取APN排班实施连续性排班,责任与职责相统一,推行规范化的专科护理。
3.建立人性化的探视制度
固定时间接待家长探视,随时接受家长的病情咨询。床旁进行护理指导,为出院后的照护提供支持和帮助;对于病情危重的患儿,鼓励父母每天进监护室探视,给患儿鼓励,给予精神支持。探视可以通过视频,也可到床边,使家长真正参与危重患儿的日常护理,有助于患儿康复。
4.给予具体详细的出院指导
家庭在整个出院计划中起着重要作用,医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起衔接的作用,责任就是培养父母照顾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一般在出院前一天家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尝试照顾孩子,根据观察确认父母的照护能力,针对性地进行出院指导,发放统一的疾病健教宣传片,以利于出院后的家庭护理。
5.注重患儿临终关怀
帮助家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做好症状管理。对于病情极度危重和濒临死亡的患儿,应做好临终护理,允许家长陪伴,并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二)FCC在儿科急诊室的应用
1.实施儿科急诊的分诊分级管理
按照儿科急诊5级分诊制度,有效进行预诊和分诊,不同级别患儿进行分区管理,保证急危重症患儿通过绿色通道得到优先就诊。护士通过分区对候诊患儿进行有效管理和病情观察及再评估,能有效地保证急诊患儿就诊安全及有序。
2.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
急诊室布局合理,标示清晰,有宽敞通风的抢救区、候诊区、交谈区、休息区等,保持急诊室安静,禁止吸烟。
3.确保急诊质量
采取APN排班,减少护理人员交接班次数及护理工作连续性的中断;改变原有治疗班、观察班、抢救班的职责,医护同管患儿实行治疗护理记录一条龙服务;责护组长负责对所有急诊留观患儿进行巡视、病情观察,主动征求患儿、陪人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保障护理服务质量与患儿安全。
4.开展有效沟通
结合急诊常见病、季节病、意外伤害等就诊流程制作专业的墙报和健康教育单张,给患儿及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就医指导。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及满意度调查,减少患儿对医院的陌生感以及对治疗操作的恐惧感,拉近护士与患儿的距离,使其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三)FCC在儿科重症转运的应用
1.训练高素质的转运团队
负责转诊的医护人员由PICU和急诊科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医师和专科护士担任,且必须经过急救转运相关知识的培训。
2.配备齐全、先进的转运设备
配备有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抢救监护设备及急救药品,形成流动的ICU。
3.规范转运程序
接诊前全面评估患儿病情及家长心理需求,与病房医务人员全面交接患儿。转运途中多与家长沟通,安抚家长。
4.沟通服务到位
转诊前电话告知家长患儿可能需入住的科室、转诊准备等;到达当地医院,仔细评估病情,与家长沟通患儿病情、路途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相关操作、治疗,征得家长理解同意。
5.加强转运途中监测
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提前与病房联系做好接收患儿的准备,到达医院先护送患儿入住相应病房,再由工作人员陪同家长办理相关手续。
(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