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起源于脏腑,分布于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人体从脏腑到体表,都是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某一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体内的疾病可反映到体表,体表的刺激也可以传到体内而影响脏腑,无论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是如此。中医的针灸医术,就是根据经络的整体理论进行诊察和治疗疾病的。
(一)经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构成的,遍布于全身,如同灌溉渠一样,有主干道,也有分支。经脉是主干,一般是上下纵行,有一定的数目、名称和循行径路,多在组织深部。络脉乃是经脉的分支,数目较多;从络脉再分出的小支叫孙络,数目无法计算,分布于周身,构成网络。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最为重要,故通常将其与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就是脏腑所属的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它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在全身所有经络中起着重要作用。
2.任脉和督脉 任督二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两条经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
八脉的总称。与十二经脉不同,奇经八脉不直属于十二脏腑,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的关系,为十二经脉的总会,并有统属阴阳经脉和调整气血的整体作用。
任脉在腹,总司诸阴;督脉在背,总司诸阳。阴阳连贯,前后相交,上交于口唇,下交于前后阴中间。任脉属胃,主血,下交胞中;督脉属肾,主气,下交胞中。二脉为气血之交会,调整周身脏腑气血。
3.十二经脉的命名 人体十二条经脉与十二脏腑相联系,以三阴三阳来定名,是按阴阳学说而来的。阴阳是对立的统一体,因为阴阳变化的盛衰、消长的不同,故由一阴一阳衍化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均以气血盛衰来定名,如阳的方面,有少阳、太阳、阳明。少阳象征阳气的初生,太阳象征阳气的大盛,阳明象征阳气的盛极。阴的方面,有太阴、少阴、厥阴。太阴象征阴气的极重,少阴象征阴气微盛,厥阴象征阴相交而阴气消尽。用此配合手足,而成手足三阴三阳,合起来计为十二经脉。又根据经脉所在的部位,结合“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的概念,决定了十二经脉的名称。阴阳表里相配合,如太阴配阳明、少阴配太阳、厥阴配少阳,手足相合而成为六个系统。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
1.头 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之首的含义,也是根据经脉的走行来定名。如阴经不上其首,少阳经布于侧,阳明经布于前,太阳居于后。
2.躯干 躯干部经脉是按其属性分布的,如背为阳、腹为阴,所以阳经分布于后,阴经分布在前,少阳经分布两侧。但也有例外,如足三阳的足阳明经就分布在前面。
3.四肢 四肢经脉的分布与脏腑所属位置有关,如心、肺、心包均居于膈膜以上,其性属阴,所以相应经脉分布于上肢的内侧。
4.脏腑 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外侧,是根据脏腑相配、腑经随脏的原则来定的。肝、脾、肾居于膈膜以下,所以其经脉也分布在下肢。这些脏器属阴,根据同气相求的道理,其经脉也就分布于下肢的内侧。肝经、胃经、膀胱经分布于下肢外侧,也是根据脏腑相配、腑经随脏的原则而来。从经脉分布位置来看,也有按表里关系排列者,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其属性是一阴一阳,所以分布位置也必然是手太阴肺经在上肢的内侧,手阳明大肠经在上肢的外侧。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
1.手三阴经 从胸走手,由胸部起,经过上肢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止于手指末端。
2.手三阳经 从手走头,由手指起,经过上肢外侧(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肩部、颈部,止于面部。
3.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由头部起,经过躯干(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及下肢外侧、后面(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止于足部。
4.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由足部起,经过下肢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腹部,止于胸部。
十二经脉各属某一脏或腑,除了连接本脏或腑外,还要络其相表里的器官,即阳经为表经,属腑络脏;阴经为里经,属脏络腑,阴阳经相表里。经络是人体内外、左右、上下、表里的主要联系者,它像地面上的交通线一样,有主干,有分支,内部起源于脏腑,外部联系着人体各组织和器官,成为传导经气和运输气血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