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行医心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医理一得

《难经》

《难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内经》并重,因此后世有《内》《难》之称。《隋书·经籍志》记载有《黄帝八十一难》二卷,梁·阮孝绪《七录》记载有《黄帝众难经》书名,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

关于《难经》“八十一”数字的取义,陈祥道《礼记讲义》载:“太玄八十一家,象八十一元士……老子之书,终于八十一,《难经》则制于八十一,皆此意欤。”

“难”字释义的大致说法:一说是“问难”的意思。如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

一说是“解释疑难”的意思。纪天锡说:“秦越人将《黄帝素问》疑难之义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难经》。”徐灵胎说:“《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

一说是“难易的难”。黎泰辰说:“谓之难者,得非以人之五脏六腑隐于内,为邪所干,不可测知。唯以脉理究其仿佛耶,若脉有重十二菽者。又有如按车盖而若循鸡羽者。复考内外之症以参校之,不其难乎。”赵希升说:“秦越人受长桑君秘术,洞明医道,采《黄帝内经》精要之说,凡八十一章,编次为十三类,其理趣深远,非易了解,故名《难经》。”

综观各家解释,再从整个编写体裁来看,还是“问难”和“解释疑难”的说法比较准确。

1.《难经》的作者 关于《难经》的作者,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如《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傍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

一说是战国时代的“秦越人”。如杨玄操说:“《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腑脏,刳肠剔心,以其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

吕复说:“《难经》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王祎说:“秦越人《八十一难》,盖举黄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亚于《内经》者也。”

历代考证中,认为是战国时代秦越人所作者居多。

2.《难经》的篇章 《难经》全书为八十一篇,据丁德用说:“《难经》为华佗诊余之文。”吴太医令吕广重编此经。因此,《难经》的编次和《内经》一样,有些已失去本来的面貌了,现在的流传本保持了八十一篇。

关于分章方面,传杨玄操时分为十三类,“一至二十四难为经脉诊候,二十五、二十六难为经络大数,二十七至二十九难为奇经八脉,三十、三十一难为营卫三焦,三十二至三十七难为脏腑配象,三十八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度数,四十八至五十二难为虚实邪正,五十三、五十四难为脏腑传病,五十五、五十六难为脏腑积表,五十七至六十难为五泄伤寒,六十一难为神圣工巧,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为脏腑井俞,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用针补泻”。吴澄氏尝慊其分篇之未当,厘而正之,其篇凡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穴道,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按吴氏六篇较之于杨氏十三类,条理区别甚为得当。

3.《难经》的注释 医经有注释,以《难经》为先,而古今注释《难经》者不下数十家。

吴太医令吕广为之注释,惜今不传。隋志对吕广做了一些考证,多认为吕广是吴人。因明代王九思辑《难经集注》时,曾收入吕广注解很多。唐代杨玄操有《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历史上《难经》注释本较多,以笔者来看,以《难经集注》《难经本义》二书为优。

4.《难经》的价值 历代各家对《难经》均有一定的评价。如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就充分说明《难经》对脉学有巨大贡献。滑寿曰:“《难经》八十一篇,辞若甚简,然而荣卫度数,尺寸位置,阴阳王相,脏腑内外,脉法病能,与夫经络流注,针刺穴俞,莫不该尽。”李时珍认为《难经》可以补充《内经》,其曰:“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越人比之天雨下降,沟渠溢满,霭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枢》未发之秘旨也。”吴澄曰:“夫秦氏之书(《难经》),与《内经》素灵相表里,而论脉论经络居初,岂非医之道所当先明此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