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家庭支出与消费

张春泥[12] 涂平[13]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领域,也发生在消费领域。一个曾经消费品相当匮乏、千篇一律、需要严格配给的社会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一个消费性商品从数量到种类到销售形式都日新月异的消费社会。在家庭消费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研究证据表明中国家庭的消费重心逐渐从粮食向耐用品、住房、服务等方面转移(Chai,1992),消费的目的从满足温饱迈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Fan,2002;Fleischer,2007;Yin,2005)。而增长和多样化只是中国消费领域变化的一个方面,变化的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分化或差异性。以往对中国消费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讨论城市人的消费(如Cui&Liu,2000;2001;Schmitt,1997;Zhou et al.,2010;吴垠,2005;CTR,2012),这些研究最主要的发现是生活在发达地区的城市人或者是城市新兴的富裕阶层倾向于享受型消费,追求时尚和品位;消费的分化尤其体现在这些人与生活在欠发达地区或工薪阶层之间的悬殊差异,而后两者在消费上不活跃、趋于保守。对农村人消费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去农村的商品市场欠发达,消费上的变化还未能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关注,这一点在Sun和Wu(2004)的研究中得到印证。他们发现农村人的消费需求层次低,对新潮产品的态度保守,与城市人的消费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上述研究描绘的是一个沿着家庭或地区收入分层、城乡分割为主线的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消费分层图景。然而当今中国在家庭收入和财富分层上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Xie&Jin,2015;Xie et al.,2015),在人口流动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家庭的消费分层格局是否还是发达地区的城市家庭、少数城市新兴的富裕阶层引领享受型消费的前沿,而大部分工薪阶层或农村家庭的消费仍处在消极保守的状态呢?

刻画家庭的消费特征并不容易。家庭消费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消费水平的高低或花销金额的多少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足以刻画家庭消费的全部特征,消费的构成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而家庭消费多种多样,不同家庭在不同的消费项目上也各有侧重。尽管家庭消费受限于家庭的收入和财富,但决定消费的因素不仅仅是家庭经济资源的多寡,消费作为认同表达和社会排斥的工具,还受到家庭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影响,这反映为在拥有相近经济资源的情况下,有的家庭侧重于某些项目的消费,而另一些家庭侧重消费另一些项目。当然,在更微观的层面上,家庭消费的分化还可以体现为在消费同类项目上对不同档次或品牌的偏好。考虑到家庭消费在水平和构成上的分化,我们在描述中国家庭的消费特征时要尝试将这两者相结合。在《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我们曾基于CFPS 2012数据,使用潜在分类模型(latent class modeling)从家庭各类消费性支出的水平、各类消费品的拥有情况、支出的某些重要构成项目所占比重这三个维度中总结出五类各具特色的家庭消费类型。它们是享受型、稳妥型、蜗牛型、蚂蚁型和贫病型(张春泥、涂平,2014)。在今年的报告中,我们将继续沿用这一方法,根据新一期的CFPS数据来检验这五种家庭消费类型划分的稳健性以及观测家庭在消费特征上的变化。

在本章接下来的报告中,我们首先以CFPS 2014数据为基础,必要时结合CFPS 2010和2012数据,描述当前中国家庭包括消费性支出在内的支出水平及分化程度。其次,我们将沿用往期报告中的做法,划分并描述2014年的中国家庭消费类型,并与这些家庭在2012年时的消费类型相比较,描述家庭消费的变动及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