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贫困地区山地民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贵州山地民族教育的差异性:以屯堡号营村和布依族纳王村为例

号营村和纳王村都属于西部地区农村,西部农村教育与中部和东部的教育不一样,历史上两村与城乡的关系也不同。号营村在历史上一直重视教育,也发展教育,与城市发展同步;而纳王村过去是很封闭、落后的村落,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他们与城市是偏离的。本研究强调在村庄与城市的互动过程中,他们的城乡关系是否均衡,通过分析两村的教育情况及通过教育对村庄的影响,倡导要发展教育,以此来提升村民的能力素质,改善农民的生计方式,从而改变贫困的局面,让村民能够脱贫致富,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教育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有差异。本书选择的这两个调查点很有典型意义,一个是城市边上的屯堡村落,一个是边远山区的布依族村落,地域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两个村庄的民族性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根植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中。再加上两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潜在影响。正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农村教育现状不同,采取的对策方针才会有差异。对条件差距较大的农村,国家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扶持,在政策上更加倾斜于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采用不均等的手段实现教育均等发展,体现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将教育政策贯彻落实到地,对于教育事业乃至社会发展都具有可供参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书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资料搜集,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理论范式来研究贵州农村教育,纵观历史文化、村庄内部结构来分析贵州农村教育的差异。在不同城乡关系的作用下,和谐的城乡关系使村庄更加繁荣,不合理的城乡关系反而让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即使通过教育也无法改变现状。这两个村庄在不同的城乡关系下,在经济、文化、社会、精神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整个村庄的社会结构或社会参与情况又有不同。本书将围绕教育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其内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