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两种视角下的道德灌输
一、什么是道德灌输
“道德灌输”往往是日常生活和学术理论中被鞭挞的对象,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视阈中,“道德灌输”更是没有任何“地盘”。这是有关“道德灌输”事实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这里,列宁使用了“灌输”一词,甚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灌输论”都成了一个世人公认的“重要原理”;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多年努力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是其思想源头,接着考茨基赋予了“灌输论”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列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创造性地构建成了完整而科学的“灌输论”思想体系。以上关于“道德灌输”的两个方面,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具有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灌输”的本义为“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引申义为“输送(思想、知识等)”。在这两个解释之中,关键词是“引导”和“输送”,但是这两个词并没有“强迫”等的贬义色彩,而且“引导”一词如果作用对象指的是人的话,则还具有一定的“民主气息”。总之,在汉语之中,“灌输”一词至少是具有中性色彩的。一般地,“灌输”对应的英语词汇有“influx”“infuse(infusion)”和“instill”等。这里的“灌输”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其实本文所探讨的“灌输”的对象都是“思想”,所以我们可以更为精确和直接地考察“灌输思想”一词,而“灌输思想”对应的是“inculcate”和“indoctrinate”。于是当我们考察“灌输”在英文中的含义时,应该重点地考察“incul-cate”和“indoctrinate”。“inculcate”的词源是拉丁文“inculcatus”,其本意为“用脚后跟来踩进、压进和印进”,后来被引申为“通过强制劝告和不断重复的方式来向人头脑中压印(某一事物),特别指如强制性地传授一个原则、观点或信念”。《新英汉词典》对“indoctrinate”的解释为:“灌输;教,教训。”在这里,“灌输”有“教”(即教育)之义;另外,“教训”一词有强制的意味,所以“灌输”一词也应含有强制的倾向。但是我们并不能笼统地认为所有的“强制”都是贬义的,也不能认为所有的“强制”从伦理上讲都是“不应该”的。英语世界较为权威的《韦氏词典》对“indoctrinate”的释义为:“指导,特别是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教给(某人)特定团体的信仰和教条。”《韦氏词典》对“灌输”的解释明显地有“指导”和“教学”之意,而且从褒贬色彩来看,也基本上是中性的。
所谓道德,指的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这里所给出的是一种对道德的较为宽泛的理解,其实道德主要指的是一种他律和自律的规范。所以“道德灌输”主要指的是对道德规范的一种“输送”。如果只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道德灌输”也只是一种中性的范畴,并没有褒贬之分。
但是,在近代的道德教育思想史上,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却是强势话语,并且很少有不同的声音。杜威(John Dewey)“把思想灌输理解为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他认为“这个意义是从‘反复灌输’这个词来的,本义是‘用脚跟压印’。这个意思不能完全按照字面来理解,但是,这个概念包含有压印的意思,偶尔的确包括物质的措施”。我们可以来分析解读一下杜威的以上观点,首先,“思想灌输”肯定是包括了伦理道德规范的灌输,但是在上面所引用的杜威的话中,他的“思想灌输”只是包括了“政治和经济观点”,这样的表述起码不是严谨的。其次,杜威认为“这个概念包含有压印的意思”,从这一点上看,杜威对“灌输”的理解已经超越中性的界线。为什么杜威会有如此的理解,这恐怕同他对他当时所处的美国学校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批判有关,并且他“正确”地用了“思想灌输”这一概念来概括和攻击当时的学校教育。最后,杜威认为“思想灌输”“偶尔的确包括物质的措施”,也就表明在他所理解的“思想灌输”中的确是含有贬义的意味。
英国分析哲学家彼得斯(Richard Stanley Peters)认为:“所谓灌输的方法实质是指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学……这种教学迫使儿童接受一种既定的规则体系,而这一规则体系对儿童来说是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的。”
近代对“灌输”的界定基本都是呈现负面性或负面倾向的,也就是说,“灌输”和“道德灌输”成了教育学界鞭挞的对象。显然,从表面上看这与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之一的“灌输论”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