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城市创新体系与创新动力
1.2.1 城市创新体系
杨冬梅(2006)[17]认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①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城市人才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机构创新主体,以及以产业群、产业联盟等形式存在的创新群主体;②创新制度——保障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等创新机制,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创新政策;③创新文化——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基本环境,包括城市文化观念、创新氛围等软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开放的外部环境;④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知识、资金等。
在上述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杨冬梅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的内部创新要素构成图(见图1.1),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其他要素均为环境要素,服务于创新能动要素,创新主体要素位于最顶端,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次,创新文化、创新制度以及创新资源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环境,它们是创新型城市建立的基础。这些环境条件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条件,主要指各种创新条件资源,保证创新活动得以开展,是创新的物质来源;另一类是软条件,由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构成,是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软环境支撑要素,其中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创新制度则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两者共同构成创新型城市运转的有效机制。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共同作用,协调互动,有机配合,形成创新型城市的自我平衡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图1.1 创新型城市内部要素构成
1.2.2 城市创新驱动力
创新型城市驱动力包括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两方面。其中,创新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要素构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见图1.2)。城市创新发展战略主要以产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为主架构,为创新要素指明驱动方向;创新驱动要素则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网络、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五大部分组成,为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图1.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
同时,从创新的价值链体系来说,市场是创新链条的终端和源动力,起着拉动作用;而政府是创新环境的提供者,其影响力贯穿整个创新链(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转化),对创新起着推动作用。政府与市场共同构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外驱动力(见图1.3)[14]。
图1.3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外驱动力
1.2.3 城市创新能力
何睿(2012)从创新过程与创新要素的角度,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由城市的环境支撑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效益能力和创新合作能力五个部分构成(见图1.4)[18]。
图1.4 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1.环境支撑能力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实力、城市社会发展状况等城市基础;二是同创新活动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创新场所等硬件环境;三是相关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以及市场、思想观念等软环境。
2.创新投入能力
这是一种反映城市创新行为的知识创造综合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的投入能力,人才类型有原始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投入能力是城市创新投入能力的首要因素;二是创新资金的投入能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包括:①知识转化能力,主要表现在新知识创造方面的能力;②技术转化能力,主要表现在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等技术专利方面的能力;③技术市场推广能力,主要表现在新产品、新工艺市场化和规模化的能力。
4.创新效益能力
包括:①科技效益能力,是指科技投入与技术性创新产出之间的比率;②经济效益能力,经济效益是用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能力反映的是创新投入产生有效的市场价值的能力;③社会效益能力,反映的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改善能力。
5.创新合作能力
包括:①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力;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