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关一凡在华侨大学校友总会五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27日)


各位校友,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欢聚江苏常熟,召开华侨大学校友总会五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并通过大家向华侨大学所有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向多年来关心母校、为母校无私奉献的广大华大校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向诸位报告五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以来学校的工作概况,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今年,我校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上海未列入)实现本科一批招生。在优质生源争夺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学校始终坚持依靠质量和特色吸引生源,通过开设拔尖人才试点班、英语加强班、直修双学位班,设立优秀新生奖学金,加强国际化合作培养等招生政策吸引优秀生源,生源数量有明显增加,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招生计划首次突破6000人,录取分数线平均超出本科一批录取线20分。同时,学校积极改进境外招生政策,调整录取方式,境外招生人数持续增长,今年境外全日制本专科及预科招生总数达1849人,生源地分布拓展至28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6月,学校召开了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准备工作,对今后一个时期内促进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工作做了研究部署。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开展首届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竞赛活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在锻炼中不断提升。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快全英语教学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专业建设,新增本科四年制药学专业,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旅游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旅游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均以全票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推动研究生管理制度创新。新制定出台9项有关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首次覆盖到境外研究生教育,并由以往的单一“管事”扩展到“管人”,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规范框架。成立研究生院,推动专职研究生秘书配备到位,形成涵盖学校和培养单位两级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境外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拓展,与5个国家(地区)的合作单位达成合作培养境外研究生协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达到744人,规模较去年翻一番。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

(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积极组织项目申报和课题立项,各类课题立项数和资助经费额度呈良好增长态势。近一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级43项。科研课题总经费达5800多万元,其中纵向课题经费超过4061万元,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800余万元。在重大科研成果上,学校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零的突破。

整合学校技术、人力等资源及先进的技术成果,纵深推进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与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校企之间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全面合作。积极寻求项目成果对接,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与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智慧城市”创新研发实验室,与泉州市宏泰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共建“华大宏泰科技智慧安防研发中心”,与厦门市绮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家装交互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

深入实施“2011计划”,全力推进协同创新。学校紧抓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机遇,在全校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鼓励部分单位先行先试,按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进行培育、建设,构建我校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筹建“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中华文化传播科学研究和创新方式的重大转型和积极转变,引领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发展方向,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育一支富有活力、梯队合理、学缘全面的研究队伍,在国内引起积极的反响。

全面规划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积极组织学校参与“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与“福建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重点学科”立项,组织部分学科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工作。完成学科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论证工作,组织2013年度学科实验室建设财政部专项申报工作。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新增哲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5个。深入推动学科体系协调发展,成立生物医学学院和分子药物研究院,为今后医学院复办打下基础。1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系我校在站博士后首次入选特别资助项目。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

继续实施“百名博士补充计划”,引进博士79人,其中有57人来自“985”高校和中科院、社科院系统,占引进博士人数的72.2%,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到24.05%。面向海内外招聘学科(学科方向)带头人,已经与来自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和国内“985”高校的近10位高层次人才达成了引进意向。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1人入选第三批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8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8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厦门市第三批引进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1人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1人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1个研究中心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1个创新团队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

注重师资培养工作,提升师资队伍发展后劲。通过资助中青年出国研修、国内访学、学位提升、英语培训等形式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近一年来,共资助35位教师留学研修;选派资助18位教师在国内从事访学研修(其中赴台湾、香港高校访学5人);支持17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校内41名教师参加出国留学英语培训,其中37名教师借此达到国家公派留学的英语条件;支持20名思政理论课教师赴东北高校和俄罗斯考察学习,15名大学英语教师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培训。

(四)学生工作蓬勃开展,素质教育成果喜人

认真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1名同学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决赛二等奖,系我校学生首次在该项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奖。9件作品获第三届“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在参赛院校中获奖最多。学生纪录片《三人时间线》获第四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学院奖”纪录片组二等奖。获“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获得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金奖2项,获得“苏博特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福建赛区决赛全国特等奖4项、全国一等奖3项。

积极推进阳光资助工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精心打造包括“阳光大讲堂”、“阳光在行动”义工服务、“阳光文化节”、“阳光自强之星”等在内的“阳光资助育人体系”,以自立自强文化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推进资助重点工作,确保资助工作可持续性。通过“阳光成长计划”、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补等资助项目资助困难学生,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学业受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年初到现在共举办大型招聘会5场、星期二人才市场14场、校级专场招聘会106场,吸引招聘企业1425家,提供岗位2.4万个。截至9月13日,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0.1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49%。加强就业工作指导力度,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设为必修课。开展“双困”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专项行动,促进就业公平。

(五)华文教育工作全面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加强

继续强化“大华文教育”理念,在全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华文教育格局。制订出台《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从七个方面入手,加强学校华文教育建设。成立华文教育研究院,作为学校华文教育研究、学术交流和政策服务的平台。积极推进海外华文学校普查与调研工作及华文教材教学资源中心建设,推进海外华文媒体数据库建设和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普查与调研工作,搭建具有高水平、高层次、高品位的华文教育研究平台。承办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讨会、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中青年骨干培训班、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龙舟)培训班、第七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等活动,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拓展华文教育的广度。与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共同在泰国曼谷召开第一届中泰战略研讨会,泰国诗琳通公主和英拉总理出席有关活动,在中泰双方教育文化交流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与台湾华文教育方面的合作,举办“两岸华文教育协同创新研讨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华文教育发展新的平台。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取得实质化进展。近一年来与英国、澳大利亚、泰国以及我国台湾、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个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或备忘录。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与台湾姊妹校的交流合作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启动台湾东海大学“3+1”联合培养、10所台湾高校半年期交换生、元培科技大学国际学生学术论文发表会、中原大学暑期实验营、台湾高校学生学术夏令营等项目。成功举办“2012海峡两岸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加深了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了解和认识。另外学校还组织艺术团赴台交流演出,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新方式,与泛华集团合作成立了泛华学院,定向培养印度尼西亚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六)充分挖掘董事和社会资源,服务学校建设发展

高度重视董事会工作,董事会工作取得新突破。近一年内,收到董事捐资6000余万元人民币。菲华侨领、华大董事会副董事长陈永栽捐资5000万元人民币建设华文教育培训中心“陈延奎大楼”,这也是学校迄今利用个人单笔捐赠建设的最大项目。另外,学校副董事长林峰、校董陈明金、马有礼、蔡素玉、陈捷中等也陆续为学校捐款,助推学校发展。同时学校积极筹备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广泛争取董事支持,进一步发挥董事资源在学校办学中的影响。

努力涵养校友资源,加强对海内外各地校友会的日常指导工作。近一年来走访了北京、浙江、广东、广西、澳门等省外校友会及厦门、莆田、晋江、福清等多个省内校友会,联络校友感情,看望新老校友,带去母校的问候。统筹校友会布局,促进各地校友会发展,筹建开发新的校友会组织,厦门校友会经管分部、漳州校友会法学分会、江西新余校友会相继成立,我国云南、河南、安徽和缅甸等地校友会筹划工作也纳入校友总会工作日程。推动校友工作重心前移,在毕业生中聘请校友联络员,目前已聘任校友联络员310人。不断探索校友服务母校形式,举办校友企业招聘专场,引导和鼓励校友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咨询指导、扩大学校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开设校友讲坛,策划每月一次的校友讲坛活动,使广大在校学生分享各地校友的创业经验和人生阅历。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厦门校区建设步伐,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加快推进土木学科实验楼和抗震防灾中心、建筑学科实验大楼、紫荆苑学生宿舍1#楼3个在建项目,音乐舞蹈学院大楼桩基部分全部完成。积极推进拟建工程前期工作。莲苑学生宿舍1#、2#楼已进入施工图纸审查阶段;游泳馆项目已通过规划局方案审批,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纸设计。认真做好已通过工程验收的厦门校区的资金结算工作,“十一五”计划已投入使用的厦门校区基本完成结算工作。积极与集美区区委区政府沟通协调,着力解决厦门校区建设拆迁供地问题。

加快推进泉州校区改造升级工作,老校区物化环境显著改善。常规基建项目紫荆园学生宿舍38#楼、泉州校区综合体育馆、人才公寓等3个项目,已陆续进入工程扫尾和冲刺阶段。国家财政修购专项工学院维修改造工程、第二自修室维修改造工程、水厂制水工艺改造工程、变电室增容改造工程、卫生间节水二期工程、水厂恒压设备升级改造工程、校园排水沟渠修复工程、科技服务楼改造工程等项目顺利有序推进。拟建工程泉州校区综合体育馆项目进入施工图纸设计阶段,西区学生宿舍楼,北区1#、2#、6#楼等学生宿舍楼改建方案已送有关部门审批。

以上我简要向各位校友汇报了学校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请各位校友批评指正,并欢迎对学校建设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各位校友,华大校友历来以团结、互助、感恩著称,无论是在海内还是海外,华大校友会组织都是一支较为活跃的力量。华大校友的优良传统一直得到很好的接续和传承。第五届理事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爱国、荣校的精神,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加强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扩大母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衷心希望各地校友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开拓创新,服务校友,将校友会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共同致力于建设科学的校友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的校友工作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繁荣华大校友文化,共同为推进母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把华侨大学建设成为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与会代表和全体校友身体康健、家庭幸福、事业顺心、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