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希求进步——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泛滥

在战争焦土上建设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建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白手起家只能靠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容不得风花雪月,讲究吃穿用度。官方话语当中,更是把投身生产提高到妇女解放的层面上,以此来作为衡量进步与否的标准。“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首先是经济上的独立,那就是积极参加生产……要把全市广大妇女组织到生产阵线上来,共同来建设我们的首都,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从而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实现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聂荣臻:《在北京市第一次妇代会开幕典礼上的讲演词》(1949年11月26日),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第873页。出于便于劳动工作的考量,女性服装势必要化繁为简,同时也是为了彰显自身的进步性、革命性,至少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另外,也是更重要的,造成女性服饰先是简化,进而趋同的原因还在于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流行。“从1950年开始,中国人民的服装起了一种变化,到处流行着一种服装样式,这就是干部服的样式。”丁正:《谈服装的变化和服装改进问题》, 《美术》1956年第4期。具体到妇女而言,干部服就是长裤配制服,这种为适应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诞生的服装样式,因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而使其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合法性。干部服凸显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也顺理成章地取代了与旧社会和有闲阶级的腐朽落后相联系的旗袍洋装。“妇女穿长裤制服是新中国成立后普遍流行起来的……也标志着女同志参加了革命斗争的光荣。因而城市里的女干部、女工、女学生、女教员都纷纷穿上长裤制服,逐渐连家庭妇女也都把旗袍收起了;农村里的姑娘们也以穿一套制服为荣。”郁风:《今天的妇女服装问题》, 《新中国妇女》1955年第4期。

必须指出的是,此时流行的女干部服有其专有名称——“列宁装”,在服装样式和裁剪工艺上与男干部服有着些许差别,尽管它们都发源于圣地延安。“西式大驳领,右衽双排扣(也有左衽),腰间束腰带,三或两只挖袋,胸前口袋或有或无,腰旁两只斜缝袋。因有腰带,一般列宁装多为松腰身,亦有收腰身,做肋背缝的。有棉有单,通常由供给制单位统一制作发放。”袁仄、胡月:《百年衣裳》,第268页。因为学习和模仿苏联,其在解放区兴起和冠名。随着根据地干部南下接管政权,他们的服装随即也传向了全国,并被迅速模仿制作。

除却“喜新厌旧”的集体心态外,这种“模仿”更是反映了人民自愿自发向国家工作人员学习的迫切愿望。“由于我们的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人民钦佩我们的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艰苦朴素作风,怀着景仰和羡慕的心情来从一切方面,自然也从服装方面学习我们。”孙轶青:《让我们的服装丰富多彩》, 《中国青年》1956年第6期。

这种遍及城乡时尚风气的转换,在当时就引起了时人的注意:“在农村,准备结婚的姑娘,从担心没有嫁妆转而担心父母不允许作一套新的干部服。举行婚礼的一对新人,胸前的红花也有不少挂在蓝色的干部服上。城市妇女把旗袍改成短袄,再在短袄上罩件干部服”丁正:《谈服装的变化和服装改进问题》, 《美术》1956年第4期。,并将转变归因于妇女把干部服和思想上的进步、生活上的朴素、经济上的节约联系在了一起。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以列宁服为代表的干部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女性青睐以至广为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这种“革命时尚”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服装的趋同,乃至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也发出了疑问:“穿制服的男女一年多似一年,近一二年不但是机关工作人员普遍的穿制服,而且普及到社会各阶层,无论是家庭妇女、农村妇女,甚至连小学生也有不少穿上了制服,这种风气是好是坏呢?”张琴秋:《谈谈服装问题》, 《新观察》1955年第11期。这种近乎于官方的质疑是否如西方学者所惊异的那样:“经过了多年的朴素同一化的运动年代后,当……服装改革运动明确鼓励服装上的性别差异的时候,裁剪政治也有了新的变化”〔英〕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施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27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