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互联网技术特征
笼统地来说,网络传播主要呈现出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性的特征。在理解这些特征的时候,我们既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大众传播模式的影响,又要跳出媒介的圈子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领悟技术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一 互联网的传播特点
今天,民营新闻门户网站、微博等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介形态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流平台,传统媒介形态的社会定位、发展战略、生产方式都因此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实际上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带动了大众传播领域的革新,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崭新的特点。
第一,传播主体泛化。在以往的大众传播中,传播主体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掌握着绝对的发言权,对信息的内容、数量和流向进行控制和把关。随后,以雅虎、新浪、网易等为代表的民营新闻门户网站运作成功,开拓了相对广阔的网民发声平台,扩大了信息传播主体的范畴。及至视频分享网站、SNS、微博等新媒体形态爆炸式成长起来,信息传播的主体彻底泛化,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任何公民个人、组织团体都有权利在互联网上自主、自由地发布信息。事实上,微博爆料、网友街拍等已经成为现代新闻生产的重要信息源,随时发现并及时上传身边的新鲜人物、事件似乎正在从权利实现演变为精神享受,甚至是公共义务。传播主体的泛化,实际上是传者和受者之间界限的模糊化,它同时表现出传播者身份隐匿化的特点,降低了单个传播主体对大众传播内容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传播内容无限化。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云数据”“云计算”等专业术语已不鲜见。云者,广而多,细而全,形象地概括了网络时代信息海量化的特点。互联网上的传播内容,不仅仅是摆脱了报纸和杂志版面、字数的限制,摆脱了广播和电视时段、固定终端的限制,更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超越着网络本身的信息容量和传送速度,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将纸质书本资源电子化形成网上图书馆,将大小事件网络化形成网上博闻馆,搜集每个用户上传的内容和互联网使用痕迹形成网络生活馆,把无垠的宇宙、无限的时空和无穷的用户囊括其中。当然,这种传播内容的无限化在给人们获取知识或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将许许多多人卷入汹涌的信息浪潮,使得宝贵的时间被大量无用信息淹没,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
第三,传播渠道全媒体化。一方面,互联网是多媒体形态融合的传播渠道。如果说报纸杂志是文字的媒体,广播是声音的媒体,电视是声音和画面结合的媒体,那么互联网就是文、图、声、画自由组合的媒体:门户网站上文字新闻、图文新闻、视频新闻样样皆有,微博上也是碎句短章与长微博全面俱到,人人网上新近推出的语音相册是图片与声音的结合……未来互联网甚至有可能实现包括味、触在内的全息传递。另一方面,新旧媒体间的互补联动使得互联网时代成为整合传播的时代。虽然广播的诞生没有瓦解报纸的价值,电视的出现没有终结广播的生命,互联网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但是每一种新媒介形态的出现都不可避免地带来媒介产业结构和信息传播渠道结构的变革。不论是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还是产品的营销与宣传,或是生活服务信息的供给,都呈现出新旧媒体各有长短、互为补充的特点。不同媒介自身、媒介使用者、传播渠道研究者都在探寻、调试各种媒介在新传播环境中的最优搭配方式。
第四,传播受众自主化。正如前文所述,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硬生生地从群体上划分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但若仅从接收信息的角度看待全部受众,他们的网络行为则有规律可循,呈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人们主动使用网络,主动检索信息,主动选择不同网站作为信息来源,主动关注感兴趣的话题,主动参与交流与讨论,并自主选择自己所秉持的立场。受众的自主性是互联网传播呈现出极强互动性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受众的这种自主选择意识,网络信息日益呈现分众化的特点,形成贴吧等以个人兴趣为基础的网民集群,出现以用户关系为纽带的网络应用,互联网成为长尾经济理论最好的试验场。
第五,传播效果全球化。有人以原子裂变来比喻微博信息传播,“信息的运动不像流星一闪而过,而是像原子的裂变反应,由一种信息扩充出许许多多联系;又从许许多多联系折射出不同形态的结构。信息的力量就产生于整个的裂变过程中”。的确,互联网技术的普适性使得网络用户遍布全球,多对多的传播模式打破线性传播的束缚,新闻与观点的高速、即时传播等因素综合起来,使互联网的影响力具有滚雪球般的爆发性、扩张性和覆盖性。当然,过快过强也就意味着网络传播效果在持续性上要打折扣,人们的注意力总是容易被吸引到其他更新鲜的事情上去。
二 网络传播特征中的技术痕迹
互联网大量、高速地传播信息及传播过程中呈现的种种特征,都是依托在组成局域网的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工作站(普通网络终端)、网络适配器(网卡)、网线、连接局域网的路由器等硬件,以及能够支持互联网的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基础上的。互联网的这些硬件、软件技术综合形成了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全球性等传播特征,单一技术与某一特征之间虽然无法形成完全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大致上探寻互联网传播特征背后的技术痕迹。
即时性特征,依托于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和现代化的数字传送技术。互联网技术几乎对任何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具有高保真、易传输、低成本、有利于再创造等优势,因而互联网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服务。如果说数字化技术解决了传播内容标准化压缩的问题,那么现代光纤技术、同步卫星传送技术、宽带技术、流媒体技术等则起到了疏通、拓宽传播渠道和加快传播速度的作用。正是由于简化信息和极速传输,人们才得以足不出户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实时发生的事件。
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是以自由开放为基础。开放性特点的形成以分布式的网络体系和包切换技术为基础:美军为了极大地提升ARPAnet的抗干扰性,使之在面对外来打击时仍然能够保持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放弃了中央控制式的网络体系和线路交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凭借分组交换技术和全新的包切换技术建立起分布式网络体系,使得每一台计算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节点存在,平等地、相互地交换信息。在这种开放的总体框架下,TCP/IP通信协议和超文本标识语言为不同类型、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浏览器的计算机之间共享资源提供了技术保障。当然,技术层面上的开放性蕴含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无中心控制的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说瓦解)了国家对信息的垄断。
个性化,是以上述开放性、去中心化为前提的,在开放系统和相应的技术基础下,人们才得以享受从硬件的终端、软件的互联网应用到核心的内容三个层面上的个性化选择。得益于WIFI等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和终端产品的优化,PC、上网本、IPAD、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多样化的体验终端丰富了人们对硬件的个性化选择。现在,不仅各项应用,“创建内容”也开始以个体的用户为中心,比如微博,比如最新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今日头条”应用:它是一款纯粹基于社交网络数据挖掘,进行个性化阅读推荐的应用。区别于普通阅读类应用的个性化推荐模式,今日头条无需用户做任何选择,甚至都没有内容类别的选项,纯粹是基于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再通过算法提供给用户自己最感兴趣的消息。Web2.0时代,是个性化互联网时代。
除了个性化选择、自我性上传,主体性互动也是当代互联网的显著特征,应该可以说是互联网取得今天之地位的决定性特征。和网络的开放性一样,互动性的基础是去中心化,依赖于分布式的网络系统和端到端的分组交换技术。在每一台计算机之间能够相对独立、快速地交换信息的前提下,Web2.0技术又进一步实现了互联网从“可读”到“可读可写”这一主体性互动的新模式的飞跃,人们现在常用的博客、播客、维基、P2P、SNS、微博及视频分享服务等都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以维基百科为例,它的技术基础是WIKI这种超文本系统及其辅助工具,这个系统支持面向群体的协作式写作,因此任何访问者都可以维护网站中的内容。这样,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就将网络互动性的含义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对话,扩大到人与计算机、人与内容、人与社群等更深更广阔的层面上去了。
和上述任何特征一样,互联网全球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信息高速公路的线路设备,走入千家万户的网络终端,网络互连的交换技术,光纤技术,宽带传输等共同构成互联网能够造福人类的硬件基础。内容的数字化技术,超文本传输协议,信息读写的标准化协议等则提供了软件技术条件。总的来说,全球性是互联网开放性不断扩大、最终覆盖全世界的结果。
最后,有两点是不能忘记的:其一,任何技术在越是呈现出令人惊异的特征,越是改变人们生活的表象之下,也越是隐藏着深刻的风险;其二,技术改变生活,而人创造技术,在技术之前变化的是人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在创造技术、感叹进步之余,必得审慎地善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