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丘亚语地名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亿多人口中,印第安人约占8%,人口总数约为4000万。克丘亚人(Quechua)是南美印第安人中的重要一支,也是人数最多的印第安部族,人口约有1281万。他们主要分布在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少数人生活于哥伦比亚、智利和阿根廷。克丘亚人原为库斯科地区的一个小部落,后来才异军突起,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地域广阔的印加帝国,创造出灿烂的印加文明。秘鲁是古代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克丘亚人使用的克丘亚语起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秘鲁的卡拉尔(Caral)地区。14世纪,随着印加帝国的扩张,克丘亚语成为秘鲁地区的通用语。后来,克丘亚语又流传到南美的很多地方。从16世纪起,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大批克丘亚人惨遭杀戮。然而,克丘亚人并未屈服,他们长期坚持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在现今的秘鲁地名中,留有众多克丘亚语及其他印第安语的地名。可以说,克丘亚语地名是印第安文化,特别是印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秘鲁等国历史和地理的真实反映。
1.源于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地名
许多克丘亚语地名源于动人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位于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是克丘亚语“Titiqaqa”西班牙语化后的名字。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淡水湖,海拔3812米,面积8290平方公里,湖深302米,被誉为“圣湖”“高原明珠”。湖中有数十座岛屿,包括著名的太阳岛和月亮岛,上面都留存着印加时代的遗迹。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土著印第安人就在的的喀喀湖泊周围休养生息,他们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在湖中乘坐用香蒲草制成的舟筏捕鱼。但是,这个和当地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大湖原名并非的的喀喀,它的名字另有一番来历。
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远征军入侵鼎盛一时的印加帝国。在此之前,印第安人把的的喀喀湖称作“丘基亚博”,印第安语意为“聚宝盆”。因为在这个高原湖泊周围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印第安人利用冶炼出的黄金,制成各种装饰品随身佩带,他们为大湖沿岸的金矿而自豪,遂把湖名定为丘基亚博。
皮萨罗占领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后,于1533年12月初派遣部下迭戈·德阿圭罗和佩德罗·马丁内斯·德莫格尔到的的喀喀湖考察。他们亲眼看到了这座美丽而神奇的高原大湖,那里人口稠密,傍湖而居的印第安人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印第安人奇异的装束、独特的习俗,特别是这里丰富的金矿,给这两个西班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乘船来到湖中一座叫作太阳岛的小岛,岛上有印第安人祭祀用的太阳神庙。他们在这里听到了很多有关太阳岛的美丽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太阳神在这个小岛上造出了一男一女,他们的子孙绵延,形成了印加民族。因此,印第安人将太阳岛视作圣地,常常到岛上的太阳神庙顶礼膜拜,并将带来的礼品和祭物放置在一块叫作“的的喀喀”的巨石上。印第安人十分尊崇这块的的喀喀巨石,每天清晨,都要往巨石上浇洒当地妇女自制的奇查酒。
40天后,迭戈与佩德罗回到了库斯科,他们把的的喀喀湖和太阳岛上的见闻报告给了皮萨罗,太阳神庙中那块神奇的的的喀喀巨石也很快被人们所知。不久,皮萨罗便率军队占领了这个地区。他们疯狂掠夺当地的金银财宝,杀戮大批无辜的印第安人,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大湖的原来的名字丘基亚博渐渐被人们遗忘,而太阳岛上那块巨石的名字的的喀喀却始终让人们铭记,后来就成了大湖的正式名称。
关于的的喀喀湖名字来源的第二个传说也非常动人。相传古时候,在辽阔、深邃的太平洋海底世界,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宫殿,里面住着水神的女儿伊卡卡。美丽的女神伊卡卡虽然每天吃的是珍馐佳肴,穿的是绫罗绸缎,可她觉得无比寂寞,于是便时常从海底浮出水面,登上一座岛屿,眺望碧波浩渺的大海,还时常弹起竖琴,唱起动听的小调。
一天,伊卡卡正坐在岛上欣赏海景,忽然海上起了风暴,顿时乌云滚滚,恶浪滔滔。只见一只小船在汹涌的波涛中摇晃,不一会儿便被巨浪打翻。船上一个叫作蒂托的帅小伙子落入水中,眼看就要被海水吞噬。在这危急时刻,伊卡卡跳入水中,把小伙子救上了岸。他们一见倾心,互相爱慕,决定结为伴侣,并在岛上建起了美丽的住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伊卡卡的表妹得知此事,妒性大发,为了破坏这对青年的幸福,她把水神带到了这个小岛上。水神发现女儿嫁给了地上的凡人,顿时怒火冲天,气急败坏,让风神把这对恋人抛向空中。狂风卷着两个年轻人向东飘去,到伊亚布山谷后把他们摔了下去。蒂托当即被摔死,伊卡卡则幸免于难,她孤身一人,悲痛欲绝。于是她把蒂托变成了一座山丘,把自己化成一泓清澈的湖水,从此山水相依,永不分离。人们为这对青年生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为了纪念他们,便把蒂托(Tito)和伊卡卡(Icaca)的名字合在一起,作为湖的名字,称为的的喀喀(Titicaca)。
关于的的喀喀湖的第三个传说是,人们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劳作、生活,犹如在天堂一般无忧无虑。一位名叫洛斯阿普斯(Los Apus)的山神保护着他们,但不准他们登上燃烧圣火的山顶。那块肥沃土地上有个魔鬼,他不愿见到人们生活幸福。在魔鬼一次又一次地诱惑下,人们登上了山顶。山神大怒,放出美洲狮群,将人们全部吞噬,只有一对年轻男女幸免于难。太阳神印蒂(Inti)看到众人遇难的悲惨场面,不禁放声大哭。他一直哭了40天和40夜,他的泪水汇聚成了的的喀喀湖。当太阳神离开时,躲在船上避难的这对恋人发现美洲狮群变成了石头。这个故事成为的的喀喀湖名称的一个来源。“的的”(Titi)意为“美洲狮”,“喀喀”(kaka)意为“石头”。
的的喀喀湖的名称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源于印蒂科哈尔卡岛(isla Intikjarka)的名字。该名是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组合而成,“inti”意为(太阳),“kjarka”意为(巨石),可能和上述传说有关。
秘鲁安卡什区的瓦斯卡兰(Huascaran)山脉,地处同名国家公园内。该山脉北峰高6650米,南峰高6768米,是世界热带地区的最高峰,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自然遗产。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sca”(链)和“ran”(石头或多岩石的山),全词义为“山脉”。有关瓦斯卡兰山脉的名称也流传着一段凄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印加时代,瓦斯卡兰山附近有两个部落。马楚别楚部落入侵了其中的一个部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遭入侵部落中一个名叫瓦斯卡尔的青年首领派人通知了另一个部落,要他们做好防范敌人入侵的准备。另一部落的首领非常感谢瓦斯卡尔的救命之恩,四处派人寻找他,并把他接到自己的住处大加款待。一天,瓦斯卡尔在河边散步,忽然看见一位来提水的美若天仙的少女。原来,她是这个部落首领15岁的女儿万迪(Huandy)。俩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万迪在给瓦斯卡尔送饭时,相约晚上在河边相会。当晚,瓦斯卡尔向姑娘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万迪欣然接受,但又非常害怕,因为她的部落禁止同其他部落的人通婚。最后,俩人决定一起逃走。少女父亲得知消息后大怒,派人四处追捕。瓦斯卡尔和姑娘没能逃出去,被带回部落。少女父亲下令将他们分别绑在河两岸相互看得见的大树上,直至死去。瓦斯卡尔和万迪四目远远相望,泪如泉涌,各自的泪水都形成了湖。为了爱情,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太阳神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天空中顿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冰雹呼啸而至。很快,在瓦斯卡尔的尸体上出现了一座雪山,这就是秘鲁最高的雪山瓦斯卡兰。在瓦斯卡兰雪山对面,在万迪的尸体上出现了另一座雪山,那就是万迪雪山。此外,也有人说是印加王瓦伊纳·卡帕克(Huayna Capac)途经此山脉时,以其长子瓦斯卡尔(Huascar)之名为该山脉命名,因此该山脉也被称作瓦斯卡尔之山。
2.源于动植物的地名
(1)以植物命名
秘鲁森林的覆盖率为58%,面积达7710万公顷,在南美洲仅次于巴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约有5万种,占世界植物种类的20%。秘鲁许多克丘亚语的地名来源于当地植物的名字。
安卡什区城镇阿伊拉(Aira)名字源于克丘亚语“airampu”,指的是一种匍匐生根的植物,可用作染料。
安卡什区城镇卡尔瓦斯(Carhuaz)之名由克丘亚语“qarua”(黄色的)和词尾“sh”(地方)组成,全词义为“黄花繁盛之地”。
安卡什区城镇卡萨伊尔卡(Cashahirc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kasha”(芒刺)和“hirca”(山),全词义为“芒刺山”。
安卡什区云盖州城镇奇尔卡(Chilc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chilco”,是该地区生长的一种含树脂的灌木名。
安卡什区云盖州城镇奇尔卡班巴(Chilc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由chilca(含树脂灌木)和bamba(地方)组成,全词义为“含树脂灌木多之地”,当地人用此木编筐。
安卡什区博洛格内西州村镇万萨拉(Huansal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nsa”(嫩玉米)和“la”(我的地),全词义为“我的嫩玉米地”。
秘鲁前印加时期的万萨凯(Huansakay)古堡(或古庙)的名字源于克丘亚语的“huansa”(嫩玉米)和“kay”(拥有),全词义为“有嫩玉米的地方”或“有嫩玉米的先生”。
智利地形狭长,各地区气候差异很大,植物品种很多,不少地名源于克丘亚语植物名。
智利第一大区塔拉帕卡区城镇圣安德烈斯德皮卡(San Andrés de Pica)建于1540年左右。其名由“圣安德烈斯”(San Andrés)和“皮卡”(Pica)两部分组成。“皮卡”(pica)为克丘亚语,意为“沙上之花”。
智利第三大区阿塔卡马区卡尼亚拉尔(Chañaral)之名源于鲁纳西米语(runasimi,克丘亚语的另一种称呼)的“Chañar”,是当地的一种树。
(2)以动物为名
秘鲁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南美洲的各种动物在秘鲁几乎都可见到。秘鲁的许多地名也同动物有关。
伊卡区皮斯科州首府皮斯科(Pisco)海拔3400米,在世界海拔最高城市中排第四,它建于印加帝国故都废墟上。其名为克丘亚语,意为“鸟”或“禽”。该地区海鸟和飞禽甚多,故古印加人以“鸟”为其命名。
胡宁区塔尔马州城镇孔多尔科查(Condorcocha)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kuntur”(秃鹰)和“qocha”(池塘或泉水),全词义为“秃鹰的池塘”。
瓦努科区城镇瓦马列斯州(Huamalies)之名源于克丘亚语“Huaman”,意为“游隼栖息之地”。
拉利伯塔德区城镇瓦马丘科(Huamachuco)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man”(游隼)和“tsucu”(草帽),全词义为“游隼如草帽”。
阿亚库乔区城镇瓦曼加(Huamanga),一说其名是“huaman”(游隼)和“anca”(雀鹰)两词的结合,意为“有游隼和雀鹰的地方”;另一说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manqaqa”,其中“huaman”意为“游隼”,“qaqa”意为“石山”,全词义为“游隼栖息的石山”。
安卡什区的城镇皮斯科瓦西(Piscohuasi)之名意为“鸟巢”;阿亚库乔区的城镇皮斯科图纳(Piscotuna)之名意为“鸟果”;阿雷基帕区的城镇皮斯科潘帕(Piscopampa)之名意为“鸟的草原”;阿普里马克区的城镇皮斯科班巴(Piscobamba)之名意为“鸟的原野”。
安卡什区博洛格内西州村镇瓦扬卡(Huallanca)的名称源于克丘亚语的“hualla”(高原)和“anca”(雀鹰),全词义为“在高原栖息的雀鹰”。
库斯科区乌鲁班巴谷地(Urubamba),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uru”(蛇)和“bamba”(平原或草原),全词义为“多蛇的草原”。
智利也有一些地名源于克丘亚语的动物名,如智利第五大区瓦尔帕莱索区佩托尔卡省首府拉利瓜(La Ligua)之名就源于克丘亚语,意为“分发给家庭的羊毛”。
3.源于自然景观的地名
秘鲁山川秀丽,地形复杂。西部沿海的黄沙中点缀着绿洲,中部山峦绵亘起伏,东部森林莽莽苍苍,交织成一幅色彩迥然有别的画卷。许多地名成为秘鲁美丽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
秘鲁莫克瓜区首府莫克瓜(Moquegua)的地名有人推测源于克丘亚语的“Moquehua”,意为“很多人拥有的一块肥沃土地”。有人说1120年左右印加人的部落在当地建立了两个村落,分别叫“Cuchuna”和“Moquehua”,并处于印加帝国统治下。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抵达该地,询问该地的名称,得到的回答是“Moquehua”。于是“Moquehua”便成为该城的名称。后来,名字中的“h”逐渐被“g”所取代。
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一些克丘亚语地名也与自然景观有关,如阿根廷西北部省图库曼(Tucumán)之名可能源于克丘亚语“Tukkumano”,意为“边疆地区”,但阿根廷历史学家曼努埃尔·利松多·博尔达(Manuel Lizondo Borda)认为,图库曼的克丘亚语意为“河流的发源地”。还有人提出意为“棉花国”。玻利维亚科查潘巴(Coch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qocha”(池塘或泉水)和“bamba”(平原或地区),全词义为“多池塘或泉水的平原或地区”。哥伦比亚乌伊拉省城市蒂马纳(Timana)克丘亚语意为“大筐的土地”。
(1)与平原有关的地名
秘鲁圣马丁区首府莫约班巴(Moyobamba)由胡安·佩雷斯·德格瓦拉(Juan Perez de Guevara)建于1540年,取名为八个莫约班巴谷地的圣地亚哥,简称莫约班巴。“莫约班巴”一词源于克丘亚语“muyupampa”,意为“圆形的平原”。莫约班巴是西班牙人在秘鲁亚马孙地区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安卡什区城镇阿科班巴(Acobamba)其名源于克丘亚语“Akobamba”,意为“多沙的平原”。
瓦努科区城镇瓦卡伊班巴(Huacay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cay”(流泪)和“bamba”(平原),意为“流泪的平原”。
阿空加瓜山(Aconcagua)其名由克丘亚语“akun”或“ako”(沙)、“haku”(我们去)和“qhawaq”(观察)组成,全词义为“沙地上的瞭望哨”。
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Coch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qucha”或“qhucha”(湖)和“pampa”(平原),全词义为“多湖的平原”。
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省首府科马拉帕(Comarap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con-wara”,意为“绿色的田野”,后来增加了后缀“pa”,成为“Conwarapa”,最后变为“Comarapa”。
(2)与草原有关的地名
秘鲁瓦奴科区及首府瓦奴科(Huanuco)之名一说源于克丘亚语“Guanacu pampa”,意为“原驼的草原”。一说源于克丘亚语“Wuañuc”,意为“病入膏肓”或“死”。
安卡什区西瓜斯州村镇瓦伊利亚班巴(Huayllabamb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wuailla”(牧草丰盛)和“bamba”(草原),全词义为“牧草丰盛的草原”;该区另一城镇阿科潘巴(Acopamp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Akopampa”或“Acobamba”,意为“多沙的草原”。
阿普里马克区安达瓦伊拉斯州(Andahuaylas)名称由古克丘亚语“anta”(铜)和“wuailla”(牧草丰盛的地方)组成,全词义为“蕴藏铜的牧草丰盛的地方”。
(3)与山川有关的地名
秘鲁安卡什区云盖州瓦伊塔卡卡(Huaytacaca)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yta”(花)和“qaqa”(巨石),全词义为“装饰着花的巨石”,该区另一城镇阿尔帕马约(Alpamayo)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allpa”(土地)和“mayu”(河),全词义为“在大地与河之间”。
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普纳塔县(Punata)和首府普纳塔之名源于克丘亚语,意为“高处”或“高的地方”。
智利中部河流马尔加-马尔加河(Marga-marg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Markay-markay”,意为“容易运输”。
4.源于克丘亚部族群体、个人和村落的地名
如今秘鲁是拉美地区印第安人比例较高的国家之一,印第安人,特别是克丘亚人为秘鲁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出了查文文化、蒂瓦纳库文化和印加文化等绚丽多彩的印第安文化。一些留存至今的克丘亚语地名,源于克丘亚人的名字、群体或家庭成员,从中依稀可见印第安人社会形态和生活习俗的痕迹。
(1)源于克丘亚部族的地名
安卡什(Ancash)区位于秘鲁北部。1839年根据阿古斯丁·加马拉总统(Agustín Gamarra)的命令,该区以1725年雪崩中消失的古安卡什人和安卡什河的名字命名。安卡什(Ancash)之名一说源于克丘亚语“Anqash”,意为“绿松石”;一说源于克丘亚语“Ancash mayu”,意为“蓝色的河”、“流量较大的河”或“雀鹰光顾的河”。
安卡什区云盖州村镇利亚克塔(LLact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意为“这个地方的人们”;云盖州另一村镇马尔卡约克(Marcayoc)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marca”(领土,地区)和“yoc”(拥有……的人们),全词义为“拥有土地的人们”。
洛雷托区首府伊基托斯(Iquitos)是该国亚马孙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优良河港。其名源于土著伊基托斯人的名称。伊基托斯人现居住于秘鲁和厄瓜多尔的马拉尼昂河(Marañon)、蒂格雷河(Tigre)与纳纳伊河(Nanay)沿岸的村落中。
阿根廷卡塔马卡省首府圣费尔南多德尔巴列德卡塔马卡(San Fernando del Valle de Catamarca)一名中的“卡塔马卡”(Catamarca)源于克丘亚语的“qata”(大衣)和“marca”(人民),全词义为“穿大衣的人们”。
(2)源于克丘亚人名的地名
玻利维亚拉巴斯省曼科卡帕克县(Manco Kapac)建于1951年6月6日,其名是为纪念印加帝国国王曼科·卡帕克(Manco Kapac)。
智利第三大区阿塔卡马区瓦斯科城(Huasco)建于1850年4月16日,其名是为纪念印加王瓦斯卡尔(Huáscar)。
智利北部城镇科利亚瓦西(Collahuasi)之名由克丘亚语“colla”(印加王妻)和“huasi”(房子)组成,全词义为“印加王后的房子”。
秘鲁安卡什区瓦尔梅州(Huarmey)之名源于克丘亚语,意为“女人”或“妻子”。
利马区奥永州城镇丘林(Churin)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Tsurin”或“Churin”,意为“儿子”。
安卡什区云盖州村镇马萨克(Masac)之名源于克丘亚语“Mashaq”,意为“女婿”。
安卡什区云盖州城镇和利马省城镇瓦乔(Huacho)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chu”,意为“孤儿”,或源于“Huachucu”,意为“男腰带”或“羊毛皮带”。
安卡什区瓦尔坎雪山(Hualcan)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Wuallcan”,意为“是她的女伴”或“是她的项链”。
阿根廷卡塔马卡省城镇安达尔加拉(Andalgala)之名克丘亚语意为“兔主”或“高山之主”。
(3)与地方和村落名字有关的克丘亚语地名
秘鲁安卡什区许多克丘亚语的地名与所在地有关,如安卡什区卡尔瓦斯州城镇马尔卡拉(Marcara)之名意为“我的镇”或“我的土地”;瓦伊拉斯州(Huaylas)之名克丘亚语意为“小伙子们在打谷场脱粒的地方”;云盖州村镇马拉普(Marap)之名源于克丘亚语“Mare pampa”,意为“多石磨的地方”;云盖州乌伊斯卡斯(Huishcash)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shca”(锁)和“sh”(地方),全词义为“利安加奴谷地之锁的地方”;云盖州村镇瓦拉基尔科(Huaraquirco)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huaraq”(拂晓)和“Irco”(驮畜),全词义为“拂晓驮畜到达的地方”;云盖州城镇万博(Huambo)其名源于克丘亚语“Huampu”,意为“土著人居住的地方”。
安卡什区城镇卡拉斯(Caraz)由克丘亚语“qara”(礼物或皮革)和词尾“sh”(地方)组成,全词义为“从事皮革业的地方”。另一城镇查卡斯(Chacas)源于克丘亚语的“tsaca”或“chaca”(桥)和词尾“sh”(地方),全词义为“有桥之地”;也有人认为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tsaqa”(拂晓)和词尾“sh”,全词义为“拂晓时我们所在的地方”。安卡什区城镇卡哈卡伊(Cajacay)由克丘亚语“qaqa”(大石头)和“kay”(有)组成,意为“有大石头的地方”;或由“qaxa”(寒冷)和“kay”(有)组成,意为“寒冷的地方”。帕斯科区城镇戈伊利亚里斯基斯卡(Goyllarisquizca)源于克丘亚语的“qoyllor”(星)和“ishquishqa”(坠落),意为“星星坠落的地方”。
其他区的一些城镇名字也与所在地有关,如阿普里马克(Apurimac)区地处该国南部,其名由克丘亚语“apu”(皇帝或人间神明)和“rimac”(讲话者)两词组成,意为“印加王讲话之处”;万卡维利卡区首府万卡维利卡(Huancavelica)源于克丘亚语“Wuankawilica”,意为“万卡人后代居住的地方”。
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米斯克县(Mizque)和首府米斯克之名源于克丘亚语“Misk'i”,意为“甜食”。波托西省查扬塔县(Chayanta)首府科尔克查卡(Colquechaca)之名克丘亚语意为“银桥”。
5.有关气象的地名
气候特征和气象变化是秘鲁一些克丘亚语地名的来源之一。闻其名,便可以大概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这是十分有趣的事。
安卡什区云盖州城镇阿特马(Atma)之名意为“大风”。该区另一城镇云盖(Yungay)由克丘亚语“yunga”(炎热的谷地)和形容词“y”(前往)组成,全词义为“前往炎热的谷地”。西班牙殖民者抵达前该地已有村镇,1540年8月4日,传教士多明戈·德圣托马斯在此建城。安卡什区云盖州城镇阿尔瓦伊(Arhuay)源于克丘亚语,意为“去寒冷的地方”或“去背阴处”。
瓦伊瓦斯山脉(Huayhuash)坐落于秘鲁安卡什区和瓦奴科区之间。其名由克丘亚语的“huaywa”(寒风)和“sh”(地方)组成,意为“寒风凛冽的地方”。
安卡什区城镇卡哈马卡(Cajamarca)之名由克丘亚语“qaxa”(寒冷)和“marca”(村镇或地方)组成,意为“寒冷的地方”;或由“qaqa”(大石头)和“marca”(村镇或地方)组成,意为“有大石头的村镇”。该区城镇卡斯卡帕拉(Cascapara)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由“cashca”(水浇田)和“para”(雨)组成,全词义为“雨水浇灌之地”。位于该区的卡哈维尔卡雪山(Cajavilca)由“qaxa”(寒冷)和“willca”(孙子)组成,意为“孙子的雪山”。云盖州利安加奴科湖(Llanganuco)之名源于克丘亚语“Janca”或“llanga”,意为“冰封之地”。云盖州城镇丘钦(Chuchin)其名源于克丘亚语,意为“干旱地区”。萨普拉拉胡山(Shapraraju)是位于秘鲁安卡什区云盖州的雪山,其名由克丘亚语的“shapra”(胡子)和“raju”(雪山)组成,全词义为“白胡子雪山”。皮乌拉区城镇查拉科(Chalaco)意为“多雾地区”。
6.源于矿产资源的地名
秘鲁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第十二大矿产国,主要有铜、铅、锌、银、铁和石油等。其中,铋、钒储量居世界首位,铜储量居世界第三位,银、锌储量居世界第四位。秘鲁的一些克丘亚语地名也与矿藏有关。
利马区城镇安达赫斯(Andajes)之名源于古克丘亚语“Antamarca”,意为“铜之地”。安卡什区城镇安塔(Ant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的“Anta”或“Anda”,意为“铜或金属”。该区的安塔米纳(Antamina)是秘鲁最大的矿区,其名由克丘亚语“anta”和西班牙语“mina”组合而成,“anta”之意与上同,“mina”意为“矿”,全词义为“铜矿或金属矿”。该区云盖州城镇科拉科略(Coracollo)之名由克丘亚语的“qori”(金或贵金属)和“qoyllor”(星)组成,全词义为“像金一样闪光的星”。
帕斯科区城镇科尔基希尔卡(Colquijirca)之名由克丘亚语的“colqui”(银)和“hirca”(山)组成,全词义为“银山”。
智利盛产铜,有些地名与铜联系在一起,如其第二大区安托法加斯塔区首府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之名源于克丘亚语,由“anta”(铜)和“pakay”(藏)组成,全词义为“蕴藏铜之地”。第四大区科金博区城镇安达科略(Andacollo)之名由克丘亚语“ana”(铜)和“coyllor”(星)组成,全词义为“像铜一样闪光的星”;但也有人认为其名源于克丘亚语的“Anda Colla”,意为“印加王妻的铜”。
智利第三大区阿塔卡马区城镇瓦斯卡尔之名由克丘亚语的“huás”(金)和“car”(链)两词组成,全词义为“金链”。后来受马普切语影响,词中最后的音节“car”变为“co”,即“huáscar”变为“huasco”。在马普切语种,“co”意为“河”,所以“Huasco”又有“金河”的意思。
智利第四大区科金博区城镇孔巴尔巴拉(Combarbalá)建于1789年11月30日,其名源于克丘亚语,意为“携锤出发”,指人们带着锤到矿区和采石场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