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03 18:27:01
封面
版权信息
文前
序一
序二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二 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 韩国社会的公共性危机与社会发展反思
四 东亚社会发展的“韩国视角”及其独特性
五 对中国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
第一篇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性危机及其社会后果
第一章 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次公共性危机
一 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韩国社会自主空间扩大的外在推动力
二 韩国的第一次公共性危机与公民社会发展
三 国家与社会的“双缺失”与第二次公共性危机
第二章 公共性危机与青年“工作贫困”的社会风险
一 “工作贫困”释义与内在逻辑
二 国家公共性弱化与韩国的新型贫困
三 贫困的蔓延:青年工作贫困的结构性特征
四 青年“工作贫困”衍生的社会风险
五 公共性何以可能: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第三章 公共性危机与“房地产阶级社会”
一 韩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房地产发展的规律与逻辑
二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形成与阶层定型化社会
三 “国家公共性的回归”与房地产阶级社会的治理良策
四 “房地产阶级社会”的理论意义
五 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二篇 韩国社会发展的反思与公共性重建
第四章 发展主体的反思与“东亚”的回归
一 近现代韩国的东亚意识
二 “东亚的回归”与发展的反思
三 韩国学术界内部关于“东亚论”的争论与回应
四 东亚视角的再认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
第五章 东亚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第六章 公共性的东亚比较与均衡式公共性探索
一 东亚三国的公共性差异
二 韩国“均衡式公共性”的探索
第七章 公共性的“日常生活视角”与底层的真实表述
一 韩国的女性工人与快速现代化
二 寻找真实的工人:“女性”与“日常生活”的反思性意义
三 女工日常生活文化与阶级认同
四 底层的真实叙述与底层研究
五 结语
第八章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一 从“东亚模式”到“东亚新发展主义”
二 东亚新发展主义与公共性的宽恕意识
第三篇 中国社会的相同困境与公共性重建
第九章 工作贫困与公共性的中国式反思
一 中国“工作贫困”趋势
二 “工作贫困”的治理与内在逻辑
三 “工作贫困”的中国式解读与反思
第十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户区的形成与公共性危机
一 棚户区释义与公共性逻辑
二 边缘区域的改造与公共性构建
三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棚户区化”过程与“公私两无”困境
四 均衡性公共性与实践模式
第十一章 “单位人再组织化”与衰败单位社区公共性重建
一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
二 衰败单位社区自救与“单位人再组织化”
三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公共性重建功能
四 “单位人再组织化”模式的限度
五 衰败单位社区治理和公共性构建的路径选择
第十二章 城市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重建与“优势治理”
一 棚户区改造后的公共性危机
二 城市棚户区与单位社会的“历史传统”
三 棚户区的“优势治理”与“公共性重建”
四 结论
第十三章 农村内生性志愿力量与新乡土公共性
一 公共精神:缺失与传统根源
二 传统农村社会管理缺陷与内生性志愿力量的现实意义
三 内生性农民志愿者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
四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的农村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构想
五 多元协治新型乡土公共性的成效
六 多元协治的新型乡土公共性的社会治理意义
七 结语
第十四章 “屌丝”现象与中下层网民的网络生活公共性
一 网络社会与“屌丝”群体
二 公私关系与中国式网络社会的生活公共性
三 公私转化与网络生活公共性的内在机制
四 讨论与结语
第十五章 “流动公共性”与“老漂族”的精准治理
一 引言
二 “流动公共性”的内在属性及其必要性
三 “老漂族”类型划分及其动态转换
四 “老漂族”的不同需求与精准化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