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巷口秋意
第1章 巷口秋意
青石板上蜿蜒的苔痕,是岁月用墨笔勾勒的工笔画。那株百年梧桐扎根在巷口转角,虬结的枝干斜斜探向天空,仿佛要触碰云端的旧梦。当第一缕秋风掠过屋檐的铜铃,满树叶子便开始簌簌作响,像是谁打翻了鎏金的颜料罐,碎金般的叶片打着旋儿坠落,在青石板上积成厚厚的绒毯。我俯身拾起一片,脉络间流淌着李商隐笔下"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苍凉,却又在边缘处泛着温暖的赭红,恰似时光淬炼出的琥珀。
暮色中的巷子如同被晕染开的水墨画。夕阳透过枝桠的缝隙,将光斑碎银般撒在落叶堆上,每一片都闪烁着忽明忽暗的光晕。踩着"咯吱咯吱"的落叶前行,鞋尖碾碎枯叶的脆响惊起几只蛰伏的蚱蜢,它们扑棱着翅膀撞向青灰色的砖墙。那堵墙早已被岁月啃噬得千疮百孔,纵横交错的裂痕里嵌着青苔,倒像是杜甫诗中"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皴染技法,每一道沟壑都藏着前朝旧事。
墙根处不知何时长出株野菊,金黄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恍惚间竟与李清照词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境重叠。我伸手轻抚花瓣,指尖残留的凉意里,仿佛还凝结着昨夜的清露。远处老茶馆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飘来几缕龙井的清香,混着说书人抑扬顿挫的"且说那林冲风雪山神庙",在秋日的空气中酿出醇厚的韵味。
孩童的笑声突然打破这份静谧。几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糖画追逐,麦芽糖拉出的金丝在夕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她们清脆的笑声撞在砖墙上又弹回来,惊飞了蹲在屋檐上打盹的灰鸽。鸽群掠过天际时,我忽然想起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阔,只是眼前这幕更添了几分市井烟火气。
巷尾的老井依旧在低声呢喃。井台边的青苔爬上石栏,水面倒映着半轮残阳,泛起粼粼金波。记得幼时总爱趴在井边,看外婆用木桶汲水,水面荡开的涟漪会把天上的云彩揉碎。她常说这井水通着地下暗河,藏着老龙王的秘密,还教我念"泉眼无声惜细流"的诗句。此刻井绳上的木轱辘早已布满裂痕,却仍固执地守着岁月的刻度。
暮色渐浓时,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隔壁阿婆的厨房里飘来红烧肉的香味,混着炒青菜的清鲜,让人想起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喟叹。几只流浪猫蜷在墙根打盹,尾巴偶尔扫过堆积的落叶,惊起细小的尘埃在光柱里起舞。远处传来收废品的梆子声,"当啷当啷"的节奏,为这秋日傍晚谱写出独特的韵律。
转过弯角,那座古旧的木门依旧半掩着。门上的铜环早已锈迹斑斑,门轴转动时发出"吱呀"的呻吟,仿佛在诉说百年前的繁华。门缝里探出几枝野蔷薇,枯黄的藤蔓缠绕在斑驳的门楣上,倒像是晏几道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凄凉。推开门,院内荒草丛生,碎瓷片铺就的小径上,还残留着孩童跳房子的粉笔画。
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砖墙上,我忽然想起外婆的故事。她说年轻时这巷子里住着位教书先生,每到中秋便在庭院里摆开八仙桌,教孩子们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时的月光会透过桂花树的枝桠,在青砖地上筛出满地银霜,孩子们的诵读声能飘到巷子另一头。如今桂花树早已枯死,只剩下树桩上新生的木耳,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更迭。
墙角的老槐树依旧苍劲挺拔。树皮上深深浅浅的刻痕,记录着几代人的成长印记。我抚摸着树干上歪歪扭扭的"到此一游",忽然发现当年和小伙伴们刻下的身高线还在。那时总盼着能快些长高,超过刻痕上最高的标记,如今看着这些逐渐被树皮包裹的刻痕,才惊觉时光早已悄无声息地爬过了二十载春秋。
夜幕降临时,巷口亮起了昏黄的路灯。光晕里飞舞的不只是蚊虫,还有被风卷起的细碎落叶。我站在灯下,影子被拉得很长,与墙上摇曳的树影交织成一幅动态的水墨画。远处传来隐约的戏曲声,是《牡丹亭》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段,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空灵。
一阵寒风吹过,我裹紧外套。墙角的野菊在风中簌簌发抖,却依然倔强地昂着头。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此刻这株野菊虽无人欣赏,却也活出了自己的风骨。脚下的落叶被风卷起,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恍惚间竟像是谁在弹奏一曲无声的《秋风辞》。
沿着巷子往回走,各家窗口透出温暖的灯光。张奶奶家的电视里传来新闻联播的片头曲,李叔家飘出二胡《二泉映月》的悠扬旋律。我在一家馄饨摊前驻足,看老板熟练地包着馄饨,白雾升腾间,忽然想起小时候和外婆来吃馄饨的场景。她总爱把最嫩的虾仁挑给我,自己喝着清汤,笑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月光爬上屋檐时,巷子彻底安静下来。只有偶尔经过的夜归人,脚步声在空旷的巷子里回响。我站在梧桐树下,抬头望着枝叶间漏下的月光,想起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思。这棵树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悲欢离合,又承载了多少未说出口的故事?
墙角突然传来蟋蟀的鸣叫,像是在为这秋夜奏起小夜曲。我蹲下身寻找声源,却只看到满地落叶在月光下泛着银白。恍惚间,仿佛看见童年的自己蹲在这里,和小伙伴们举着玻璃瓶,追逐那些会唱歌的小精灵。那时的快乐如此简单,一片落叶、一只昆虫,都能成为整个世界。
夜风渐凉,我转身往家的方向走去。身后的巷子在月光中渐渐模糊,却又在记忆里愈发清晰。那些斑驳的砖墙、古老的槐树、温暖的灯光,还有外婆的故事,都化作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正如李清照所说"物是人非事事休",但有些情感,却会随着岁月的沉淀愈发醇厚。
走到巷口时,我回头望去。月光下的巷子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在城市的褶皱里。梧桐树的影子在地上投下巨大的轮廓,像是守护这片土地的巨人。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划破夜空,惊醒了沉睡的巷子,也惊醒了我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推开家门,暖黄的灯光扑面而来。母亲正在厨房忙碌,案板上切菜的声音清脆悦耳。父亲坐在沙发上翻看报纸,茶几上摆着泡好的热茶,氤氲的热气在灯光下缓缓升腾。我忽然想起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温馨,这不正是最平凡也最珍贵的幸福吗?
窗外,秋风依旧在轻吟,卷着落叶敲打着玻璃。我站在窗前,看着月光下的城市,心中满是宁静与感动。这条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巷子,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而我,既是故事的读者,也是故事的续写者。
夜色渐深,城市渐渐沉睡。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声,思绪却仍在那条巷子里徘徊。那些童年的欢笑、外婆的故事、秋日的黄昏,都化作了梦中的蝴蝶,在记忆的花丛中翩翩起舞。而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那条巷口的秋意,都会永远留在心底,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