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富的诗与远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献给故乡最珍贵的礼品

献给故乡最珍贵的礼品

——序《永远的昌宁》

张承源

昌宁县位于YN省西部澜沧江畔,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的结合部,隶属BS市。全县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1%,人口34.4万,居住着汉、彝、傣、苗、回、布朗、傈僳、佤等民族,是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远在3000多年前,各民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悠久的青铜文化。西汉、东汉时期先后属益州郡和永昌郡。1933年由永昌(今保山)、顺宁(今凤庆)析置设县,两地各取一字得“昌宁”,昌盛安宁,永佑吉祥。昌宁山川秀丽,坝谷相间,气候立体,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生态优良,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昌宁不仅森林茂密,物产丰饶,矿产丰富,而且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丽,素有滇西“绿色明珠”之称。由于该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宣传不多,遂有“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之喟叹!

以前我所知道的昌宁,乃遐迩闻名的“千年茶乡”。这次深入昌宁的采访,我对这个著名的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昌宁是全国首批(4个)优质茶叶基地县,昌宁的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千年野生古茶树和千年栽培古茶树,见证并诠释着作为优质普洱茶原料——大叶种茶原产地的“千年茶乡”的悠久历史,令人望茶兴叹。昌宁是“尼诺茶”“雪兰茶”“碧云仙茶”“树根地茶”的故乡,还是“滇红”“下关沱茶”等驰名茶品的优质原料基地。精制红茶远销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绿茶产品屡获国家、省、市奖殊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和赞美。

我的青壮年时期,是在保山、德宏度过的——戍边卫国、教书育人、办刊为文23年。那是燃烧的青春岁月,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尝尽人生五味的边疆岁月!保山、德宏的各个县我曾多次去过,唯独没有去过昌宁!对此,我对昌宁的神往与昌宁对我的吸引与日俱增,终难了却。因此,我曾多次向昌宁籍朋友、云南边防武警大校、著名彝族作家杨佳富谈起过。这一次,终于满足我的夙愿了!由杨佳富同志牵线搭桥,两次到了昌宁。一次由昌宁县人民法院组织的“中国作家千年茶乡法院文化采风团”,又一次参加由县里组织的电影《茶乡法官》的首映式。在昌宁期间,我激动地行走着、观察着、采访着、倾听着、感受着、思考着……在昌宁县采访的几天里,我们翻山越岭来到澜沧江大峡谷,参观了刚刚竣工的雄伟恢宏的澜沧江大桥,情不自禁地吟诵“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人力之工。昌宁是古朴、纯美的,昌宁是神秘、广袤的,昌宁是安详、和谐的……昌宁有几处著名的温泉,我泡的小桥温泉在滇西也堪称一流温泉。浸泡在温泉中,心旷神怡,不觉吟得一首五绝,聊供一笑:

昌宁古朴邦,

万木数茗旺。

最是温泉浴,

他乡胜故乡。

来到昌宁,不得不提到杨佳富,他是著名军旅作家、YN省公安边防总队创作研究室主任、《边防文学》主编。1964年秋,他出生在滇西一个彝族山寨,他的彝名叫乌蛮兹佳。1981年从军,1982年第一篇作品《芒果花开》在我主编的《孔雀》杂志发表,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三十年来,他创作了62部文学、影视作品。全国公安边防文联主席陈统恩少将评价他是“边防文学的领军人物”。 2012年10月12日《凉山日报》第七版《中国彝族诗人展示之杨佳富》编者按语称杨佳富是中国著名的彝族小说家、散文作家、报告文学作家,著名的彝族影视剧作家、诗人,是一位多产、高产的当代军旅文学的重量级“领军人物”。他的创作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里,已经成为屈指可数的一位“大家”。他被誉为当代中国彝族文学的“巴金”,彝族文学的“泰斗”,当代手拿笔杆子的“林则徐”。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尤其是东南亚享有盛誉。他一直在祖国的万里边(海)防线上采访,忠实地记录了武警战友们在缉枪缉毒缉私,打黑除恶,反恐怖、反偷渡等行动中抛头颅、洒热血的点点滴滴,是他最早提出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口号。现在,这个口号已经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禁毒的共同口号。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珍爱生命、赞美生命、追求生命和高歌人性本真价值的灵性闪光点。他手握一支边防之笔,为中国公安边防事业抒写灿烂的华章。他的作品享有“云南文学的另一扇窗口”“中国公安缉毒题材电视剧创作第一人”等美誉。他的作品空灵中弥漫着山野的气息,字里行间跳跃着机智与睿智以及哲理的锋芒。他以雄奇美妙的意象、激昂奔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的灵动诗行、博大深远的境界,雕刻出英雄群体时代的壮美与风采,为中国边地文学开拓了一块奇异的疆土,为戍边将士竖立了一块永不消逝的历史丰碑……

已经著作等身、名气在外的杨佳富也在思考武警边防文学的发展,关心着家乡文学的未来。最近几年来,在百忙之中,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崭露头角的年轻边防作家。杨佳富因边防文学创作成绩突出,公安部给他记二等功一次,所在部队给他记三等功五次。2003年12月,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反偷渡》获第七届公安部“金盾文学奖”一等奖。2003年12月,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大缉枪》获第八届公安部“金盾文学奖”三等奖。2004年2月,长篇小说《边关冷月》获第四届YN省文学艺术创作奖,成为该次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唯一获得文学奖的作品。2009年10月,长篇小说《边关流星》获由公安部举办的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学奖”。2009年11月,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26集电视连续剧《军人荣誉》获司法部与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举办的2007—2009年度全国法制题材优秀电视剧二等奖。 2010年3月,长篇小说《边关流星》受到YN省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 2010年10月,长篇小说《边关风雨》获“恒光杯”全国公安文学大奖赛优秀作品奖;2012年12月,长篇小说《边关云霞》获首届全国边防文学奖。通过他的文字,无数的边防战士和各民族群众走出云南,走向荧屏,走向大银幕,那些发生在千里之外可歌可泣的故事被我们熟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将一腔热血付诸笔端,为这支在彩云之南默默用生命坚守国门的队伍书写,书写这支队伍的荣誉和云南各民族的生活。

今天,佳富又把对故乡的爱写进了《永远的昌宁》中,让旷达、轻灵的感观融汇在清纯的诗行之中。在他的笔下,故乡是这样的美丽:

山脚甘蔗甜蜜

山腰茶叶滴翠

山头青稞顶霜

这就是我的故乡

这就是我得天独厚的土地

一杯清茶

从土屋端到书斋

从乡野捧到宫廷

至今还在八仙桌上

从古一直凉到今天

满山的春尖谁来采摘

村女们像彩蝶

扑闪其间

乐坏了男人般的大山

草木本有心

何求美人折

一根甘蔗

从野草变成“支柱”

从峡谷漂过了大洋

它是幸福的生活

被昌宁人一节节

倒吃着

一棵核桃

一个古老的传说

藏着猜不透的谜语

望眼欲穿的山里男人

终于找到了心中的“四姊妹”

一条公路

它会这么长

在梦中修了多少个世纪

今日梦圆

让三十多万各族儿女一起喷涌

狂欢的泪水

一条江

一遍又一遍流过昌宁

当地球吝啬到极点的时候

你的吝啬就是一种高尚

不肯退缩的神情

对着不肯施舍的岩石

铸起了澜沧江之魂

水滴石穿

在他的故乡昌宁县迎来80周年大庆之际,他满怀激情,写下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茫茫红尘,多少人擦肩而过,能在心灵中留住的必然是美好、忠诚和爱恋。在昌宁县建县8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父老乡亲阖家幸福、生活美满、永享丰康。祝故乡,永远昌盛安宁!如歌似梦的昌宁啊,你的雄伟、神奇,你的娟秀、清丽,你的宽厚、仁慈,你的豪气、活力……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与我同行,伴我一生。”读了这样的诗句,无人不为之动容,一首好的诗就像炎夏午后拂过脸颊的一丝凉风,给人带来无限的凉爽。佳富的诗圣洁、美丽,可以称为“真善美”的代表。

故乡、童年是人们永远无法忘怀的热土和依恋所在,在故乡和童年面前,我们都是一群游离在外的孩子。而相对于诗人,故乡和童年就成了他们内心深处不断怀念、反思和反复描绘的人生命题之一,也是一种他们在某些意义上类似宗教不断皈依靠近的诗歌命题。诗人佳富也不例外,他时常以一棵故乡的“橄榄树”自诩,并在工作或闲暇之余赶回故乡,找寻昔日的温暖,于是,他创作出了组诗《彩色的昌宁》,组诗蕴含着他内心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佳富常说:“被一个人懂很难,懂一个人更难。”在故乡,他情愿做一棵草,一棵简单而靠近大地母亲的草,让大地倾听他的心声。他知道:大地懂他、知他。不管大地给他的是一场雪的覆盖,或是一场火的燃烧。诗人佳富走在故乡的田埂上,一任内心皈依,任故乡的露珠在指尖生辉成诗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他深知故乡——昌宁,是他那生命的原土,精神最终皈依的地方。在昌宁建县80周年之际,佳富创作出版这部诗集,就是献给故乡最好最珍贵的礼品。

最后,还是用我参加电影《茶乡法官》首映式时献给杨佳富的一首诗作尾声:

群贤毕至聚茶乡,

电影锣声喜开张。

谁是文坛霹雳手,

彝家大校乌蛮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