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顶级导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七月

七月,盛夏

娱乐圈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至极。

首先章子宜从戛纳归来身价水高船涨,引起热议。

刚刚在戛纳电影节上随《卧虎藏龙》大放异彩的“小师妹”章子宜,近日低调返京。

尽管影片尚未在内地公映,但其饰演的“玉娇龙”已引发国际关注。

据圈内知情人士透露,章子宜片约不断,片酬已较《我的父亲母亲》时期翻了几番,成为新一代“四小花旦”中势头最劲者。其经纪公司对此不予置评,仅表示将“谨慎选择下一部作品”。

其次是范兵兵的老东家,琼瑶阿姨”的造星机器再次开动。

由其经典小说改编的年度大戏《情深深雨濛濛》已于本月初在上海影视基地低调开机。赵燕子、林欣茹、苏有彭、古巨鸡等《还珠格格》除范兵兵外的原班人马重聚,搭配新人寇振海、李钰,阵容强大。

琼瑶还透露出该剧将延续琼瑶式爱恨情仇,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预计拍摄周期长达半年,目标锁定明年暑期档。

剧组严防死守,拒绝一切探班,吊足观众胃口。

与此同时,已经杀青了的幸福时光既然也引起热议,《南方都市报》中写道:

国际大导张艺谋在《一个都不能少》后,新作《幸福时光》已悄然进入筹备阶段。与以往不同,此次张大导演并未大张旗鼓进行“选秀”,而是低调走访地方剧团和艺术院校。影片题材据称聚焦普通工人生活,风格回归现实主义。女主角人选成为最大悬念,是继续启用“谋女郎”董洁,还是另觅新人,引发猜测。

曹煜猜测这是张伟平放出来炒作的消息。

最后一则新闻则是跟他有关系了,《南方都市报》中道:

新人导演“活埋”自己,实验电影引业内关注:

电影圈内近期流传一则颇有些“行为艺术”色彩的消息: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尚未毕业的新锐曹煜,其自编自导自演的独立电影《活埋》已于京郊某废弃防空洞悄然开机。

该片最大噱头在于场景单一(仅一口棺材大小空间),且由导演本人亲自躺进“棺材”担纲主演,挑战90分钟独角戏。影片采用16mm胶片拍摄,主打极限环境下的心理惊悚。

没错这条新闻还是他花钱买的。造势谁不会啊?

不过这条新闻一出,还是有不少人关注的,。

有支持者赞他创意大胆,剑走偏锋,是低成本独立电影的突破尝试;

有质疑者则直言“哗众取宠”,“导演演戏是自取其辱”,“单一场景难撑全场,恐成催眠曲”。

曹煜在论坛上看到这些人的质疑不屑的撇了撇嘴,等他11月份拿下柏林,看你们这群人怎么吹。

还有他女朋友范兵兵,近日出席某商业活动时被问及转型问题。面对记者关于“是否担心被定型”的提问,范兵兵大方回应:

“金锁让大家认识了我,我很感激。但演员需要不断尝试新角色。目前正在接触几个不同类型的剧本,希望能有突破。”其青春靓丽的形象和日渐成熟的谈吐,被看好有更大发展空间。

谢霆风与王非的恋情仍被港媒追逐焦点,两人行踪备受关注。

随着互联网普及,一些原创歌曲通过论坛、聊天室悄然流传,预示新的音乐传播方式正在萌芽。

-………-

京城,中影集团,董事长办公室。

清晨的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在光洁的红木办公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里飘散着上等龙井的清香和淡淡的雪茄余味。

韩三坪靠在宽大的真皮座椅里,面前的桌上摊开着几份当天的报纸。《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被推到一边,他的手正停留在《南方都市报》的娱乐版上。

版面上,章子宜戛纳归来的新闻占据显眼位置,琼瑶新剧《情深深》的开机消息也颇为醒目。

韩三坪的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些热点,从去年中影成立开始,作为执掌中国电影产业巨轮的舵手,(实在没找到,韩三坪当副董事长的时候,董事长是谁,所以就不出场了)虽然他头上有一个董事长,但是不怎么管事,所以中影还是韩三坪执掌,

他对这些商业与星光交织的动向早已习以为常。

他的手指在报纸上轻轻划过,最终停留在了版面中下方一个不算太起眼的豆腐块标题上:

《新人导演“活埋”自己,实验电影引业内关注》

韩三坪微微前倾身体,镜片后的目光变得专注起来。他逐字阅读着那则关于“北电导演系未毕业新锐曹煜”、“自编自导自演”、“单一场景(棺材)”、“90分钟独角戏”、“16mm胶片”、“京郊废弃防空洞”的报道。报道篇幅不长,措辞也带着几分业内传闻的模糊和争议的口吻。

“哗众取宠?”、“自取其辱?”、“催眠曲?”……这些质疑的字眼跳入眼帘,韩三坪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端起手边的紫砂茶杯,轻轻呷了一口温热的龙井。

他的目光在“电影学院导演系”、王主任”、“低成本独立电影”、“创意大胆”、“剑走偏锋”这几个关键词上多停留了几秒。

作为北电出身、一路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电影人,韩三坪太清楚这个体系,也太了解像王瑞这样严谨导师的份量。能让王瑞说出“年轻人有想法,敢实践,值得鼓励”这种话,本身就意味着这个叫曹煜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的胡闹。

“把自己‘活埋’进去演?”韩三坪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低沉的笃笃声。

他脑海里迅速勾勒出那个场景:昏暗的防空洞,狭小的模拟棺材空间,一台嗡嗡作响的老胶片摄影机,一个年轻人在里面独自挣扎、嘶吼、面对镜头展现极致的恐惧和绝望。这画面本身就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成本极低,噱头十足(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形式极端……韩三坪的商业头脑和艺术直觉在高速运转。

中影集团此时正处在改革与探索的关键期,一方面要扛起主旋律大片和商业大片的大旗(如他正在推动的《横空出世》、《一声叹息》等),

另一方面,也需要敏锐地捕捉有潜力的新鲜血液和可能带来惊喜的“异类”项目。低成本、高概念、强作者性的独立制作,往往能成为市场黑马,或者至少,能带来话题和业界的关注度,为中影的品牌注入活力。

“资金拮据……条件艰苦……”韩三坪的目光扫过报道末尾这句轻描淡写的描述。

他几乎能想象那个草台班子的窘迫:蹭胶片尾料、简陋的设备、在废弃防空洞里挥汗如雨。这种近乎“赤膊上阵”的创作状态,反而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制片厂摸爬滚打的岁月,一种混杂着欣赏与考量的情绪悄然滋生。

他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按了一个键。

“韩总。”电话那头传来秘书干练的声音。

“小陈,”韩三坪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

“帮我留意一下北电一个叫曹煜的学生,导演系的。他最近好像在弄一个叫《活埋》的独立电影,在防空洞拍。关注一下这个项目的进展,有什么消息,特别是……关于成片质量的风声,及时告诉我。”

“好的韩总,曹煜,《活埋》,北电,防空洞。我记下了。”秘书迅速复述要点。

“嗯。”韩三坪应了一声,准备挂断,又似乎想起什么,补充道:“低调点,别打扰人家。”

“明白。”电话挂断。

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只有韩三坪手指敲击桌面的笃笃声。他再次拿起那份《南方都市报》,目光重新落在那则不起眼的报道上,嘴角似乎勾起一丝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的弧度。他将报纸轻轻折好,放在桌角那摞待处理的文件最上面。

窗外,是2000年京城盛夏蓬勃的朝阳。巨大的城市在运转,无数故事在发生。

而在这个掌控着庞大电影资源的办公室里,一个名为曹煜的年轻人和他那部充满实验与冒险精神的《活埋》,就这样,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映入了中国电影产业一位关键决策者的眼帘。虽然只是一个“留意”的指令,但这颗种子一旦被韩三坪这样的人注意到,其未来生长的土壤和可能遇到的阳光雨露,便已悄然不同。

韩三坪的目光投向窗外车水马龙的长街,深邃的眼眸里映照着城市的流光。他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

“把自己埋进去?呵……有点意思。中国电影,也需要点敢把自己‘埋’进去的新血了。”

(各位道友,免费的小票票给作者投投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