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章 孺子可教,期待破茧时
红色的钢笔尖,在距离那份写满了“陆扬”名字的试卷不到一厘米的地方悬停着,微微颤抖。张老师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胸腔里那颗心脏仍在剧烈地跳动,仿佛要挣脱束缚,亲自去验证眼前这近乎荒诞的现实。
“冷静,张玉兰,你是个有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什么场面没见过?”她在心底对自己低吼了一声,强迫自己做了两次深呼吸。办公室里其他老师低声讨论的声音、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似乎都变得遥远起来。
她终于稳住了微微颤抖的手,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试卷上。之前的震惊,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惊涛骇浪,但现在,她需要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驾驭着理智的小舟,穿过这片波涛,去探寻水面之下的真相。
“选择题、填空题……就算全对,也有可能是运气,或者……提前知道了答案?”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她自己掐灭了。摸底小测验的题目是年级组临时出的,保密工作很严格,陆扬一个普通学生,从哪里去提前弄到答案?至于运气……连对十二道选择和四道填空,其中不乏难题,这运气未免也太逆天了。
“不,关键还是解答题。”张老师的目光锐利起来,她决定从第一道解答题开始,逐字逐句地审阅。这道题相对简单,是关于集合运算的,陆扬的步骤清晰,答案准确无误。
“嗯,这道题还算正常。”她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仿佛在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也许只是基础题掌握得比较牢固?”
她继续往下看。第二道题,考察函数性质,略有难度。陆扬的解法中规中矩,但每一步都写得极为规范,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的判断,无一疏漏。
“这……这不像是基础薄弱的样子啊……”张老师的眉头微微蹙起,红笔在试卷上轻轻划过,给出了一个鲜红的“√”。
第三题,数列求和。这道题需要用到错位相减法,是学生们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张老师看得格外仔细。
“设Sn =…两边同乘以公比q…”陆扬的步骤一步不落,书写工整。
“……两式相减,得(1-q)Sn =…”
“嗯,这里……处理得很好,没有出现常见的符号错误。”张老师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点评,就像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一样,只不过此刻的对象,是那份颠覆她认知的试卷。
“最终答案……也没错。”又一个红勾落下。张老师的心跳,不自觉地又开始加速了。如果说前面几题的正确还能用“状态好”或者“碰巧复习到了”来解释,那么接下来这几道压轴题,才是真正检验实力的地方。
她翻到试卷的背面,目光直接锁定了那道立体几何题。题目要求证明线面平行,并求二面角。这需要清晰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熟练的向量法或几何法运用。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嗯,选点很常规。”张老师看着陆扬的坐标系建立过程,点了点头。
“求出各点坐标……计算相关向量……”
“法向量……设n=(x, y, z)……”
“数量积为零……解方程组……”
一步,两步,三步……张老师的眼睛越瞪越大,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起来。陆扬的计算过程,如同行云流水,没有丝毫滞涩。那些复杂的坐标运算,在他笔下仿佛变成了简单的加减乘除。
“这……这向量算得又快又准……”张老师忍不住低声喃喃自语。她自己做这道题的时候,也需要小心翼翼,反复验算,才能保证不出错。可陆扬的卷面上,几乎看不到计算错误的涂改痕迹。
“二面角的余弦值……-√6/3……”张老师飞快地心算了一下,和自己印象中的标准答案完全一致!
“哗啦——”她有些失神地将这一页翻了过去,动作略显急促。
只剩下最后一道题了——那道难倒了办公室里不少老师都在感叹的解析几何压轴题。
这道题涉及椭圆与直线的综合运用,不仅计算量大,而且对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极高。
张老师的目光,如同探照灯一般,聚焦在陆扬那写了将近半页纸的解题步骤上。
“设直线方程为y = kx + m……”
“与椭圆方程联立……”
“消去y,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运用韦达定理,x1 + x2 =…, x1 x2 =…”
“弦长公式|AB|=√(1+k²)|x1 - x2|=√(1+k²)√[(x1+x2)²- 4x1x2]……”
张老师看得心惊肉跳。这些步骤,每一个重点班的学生都会背,但真正能在复杂条件下运用自如,不出计算错误的,寥寥无几。
而陆扬的卷面上,每一个公式的代入,每一个步骤的推导,都显得那么精准,那么……自信!
“嗯?等一下……”张老师的目光突然凝固在了某一步推导上。“他这里……用了一个变量代换……简化了后面的表达式?”
她立刻拿起旁边的草稿纸,按照陆扬的思路演算起来。几分钟后,她停下了笔,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这样处理……竟然真的可以!比标准答案里那个硬算的步骤,要简洁至少三分之一!而且……思路非常巧妙!”
标准答案她参与过讨论,是教研组公认的最优解法之一。但此刻,陆扬试卷上呈现出的这个解法,虽然最终结果一致,但在过程的优化上,竟然隐隐有超越标准答案的意味!
这……这已经不是“做得对”的问题了,这是“做得好”,甚至“做得妙”!
一个常年徘徊在及格线边缘的学生,能在短短时间内,不仅掌握了所有知识点,还能在最难题上展现出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技巧?甚至还能优化解题步骤?
张老师感觉自己的认知,像是被投入了滚筒洗衣机,搅得天翻地覆。
她猛地抬起头,望向窗外。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办公室的书架上,纤尘毕现。可她的心里,却像是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风暴。
她再次回想起陆扬交卷时的情景。那个少年,站在讲台前,面对她的质疑,眼神平静如水,语气笃定有力:“老师,我检查过了,确定完成了。”
当时她只觉得是少年人的嘴硬和逞能,甚至有些不负责任。
可现在看来……那哪里是逞能?那分明是源于绝对实力的、无可动摇的自信啊!
“这孩子……”张老师放下红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胸口剧烈起伏着。她看着那份几乎被红勾铺满的试卷,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震惊、怀疑、难以置信……种种情绪交织翻滚,最终,却沉淀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欣慰。
“难道……这孩子真的开窍了?或者说……他以前一直在藏拙?”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指向了一个事实:这个叫陆扬的学生,绝非她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无可救药”。
恰恰相反,他所展现出来的潜力,甚至让她这个见惯了优等生的老教师都感到心惊!
“孺子可教……真是孺子可教啊!”一声低低的、带着颤音的感慨,从张老师的唇边溢出。
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刚踏上讲台的那份热情。遇到好苗子时,那种恨不得倾囊相授、看着他们一点点发光发热的激动。多少年了,这种感觉似乎已经有些模糊,被日复一日的教学琐事和对“差生”的无奈所消磨。
但今天,陆扬这份试卷,像是一把钥匙,重新打开了她心底那份对“璞玉”的渴望和期待。
“不行,我得……我得好好关注这个孩子。”张老师坐直了身体,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这样的天赋,如果只是昙花一现,或者因为什么原因被埋没了,那就太可惜了!”
她拿起红笔,不再犹豫,在那道解析几何大题的末尾,重重地打上了一个鲜红的、近乎完美的“√”。然后,她翻回试卷首页,开始计算总分。
扣分点寥寥无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个惊人的数字,浮现在她的心头。
她没有立刻写上去,只是用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个空白的分数栏,眼神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陆扬……”她在心里默念着这个名字,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学生。“看来,我这个班主任,以前对你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她决定,等成绩出来后,一定要找陆扬好好谈一次。不,或许不用等到那个时候。她需要了解,这惊人的转变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块蒙尘的璞玉,既然已经开始绽放光芒,她就有责任,为他拂去尘埃,助他雕琢成器。
她的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学生未来的期待,期待他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
与此同时,陆扬已经背着空瘪的书包,走出了江城重点高中的校门。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驱散了考场里残留的最后一丝凉意。耳边是其他学生三三两两的喧闹声,讨论着刚刚结束的考试,或者计划着周末去哪里玩。
陆扬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这八十年代特有的、略带尘土气息的空气,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第一步,算是稳稳地踏出去了。”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这次考试,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分数,更是他向这个世界,向过去的自己,发出的第一声宣告。他需要用这种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打破别人(尤其是老师和家人)对他的固有印象,为自己后续的计划争取空间和信任。
“【启智】,刚才的表现,应该足够震撼那位张老师了吧?”陆扬在意识深处,与他的超级AI伙伴交流着。
【启智】那毫无波澜的逻辑音响起:“根据我的模拟推演,结合目标人物张玉兰的性格模型、过往行为模式以及刚才在考场内的生理指标(心率、微表情变化)分析,你提前交卷的行为已对其造成显著心理冲击。后续试卷内容的异常高水准,将大概率使其对你的认知产生颠覆性改变。初步评估,计划目标达成率98.7%。”
“很好。”陆扬满意地点点头。他并不担心【启智】的判断,这个来自未来的超级AI,在信息处理和逻辑推演上,几乎从未出过错。
考试只是开始。接下来,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启智】赋予他的知识和眼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本。
八十年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黄金时代,遍地都是未经开垦的处女地。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年代。空有未来的知识,没有启动的杠杆,也只是空中楼阁。
“启动资金……人脉……还有,一些必要的技术设备……”陆扬一边走,一边在心中快速盘算着。
他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街边一个简陋的修理铺,看到里面堆放着一些老旧的收音机、电视机零件。
一个念头,如同电流般窜过他的脑海。
“对了,这个周末……或许可以去一个地方看看。”
他的脚步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若有所思的笑容。
江城,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旧货市场,每个周末开放。那里鱼龙混杂,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从旧家具、老书籍,到废弃的电子元件、机械零件,应有尽有。
前世的他,对那里没什么兴趣。但现在,那个地方在他眼中,却仿佛变成了一个隐藏着无数秘密和机遇的宝库。
“或许……能在那里找到一些有用的‘宝贝’呢?”
他需要一些基础的电子元件,或许还能淘到一些被淘汰的、但在他看来仍有价值的“洋垃圾”。更重要的是,他想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最鲜活、最草根的商业脉搏。
“嗯,就这么定了。”陆扬加快了脚步,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身后那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心中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