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王莽那些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穷苦的儒生

公元前45年,自称黄帝之后的王莽诞生了。对于这个名字,历史早已为它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对于王莽来说,他一生的传奇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的——那一年,他家祖籍山东济南东平陵坟头的枯木突然冒出新枝,成了他自我神化的标志。每每提及祖先,他总不忘加上一句:“我是皇始祖考虞舜的后裔。”虽然这一说法,早已没有人信了,但年轻的王莽,似乎深信不疑,仿佛在提醒着自己,他注定与众不同。

然而,现实却不那么宽容。王莽出生时,姑母王政君早已在他三年前被立为皇后,按理说,作为贵族家庭的一员,他的生活应该不差。但家庭的复杂关系却让他早早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涩。王曼与王政君并非同母所生,因此,王莽从一开始便注定在家中没有太多的地位。更为糟糕的是,王莽年幼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十四岁时,他便失去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保护者。

那时的汉代社会,讲究的是兄弟分财异居,王莽这样的家庭背景,既没有富贵也没有权势。年轻的王莽看着那些生活奢侈的堂兄弟们,金银满仓,车马众多,姬妾成群,而他自己却孤单贫寒,常常屈膝为下人,恭敬俭朴。孤独与贫困,是王莽青少年时期的常客。

这样的生活,不仅让他早早地学会了生存的艰难,也在他心里埋下了“救世赈民”的种子,或许,这种愁苦与哀怨成了他日后决心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之一。

在王莽十八岁那年,命运似乎稍稍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迎娶了昭帝末年丞相王诉的重孙女王氏。尽管王氏家族已经显得有些衰败,但仍然保有些许封爵的底蕴。两家虽为同乡,且王莽母亲与王氏家长也曾有过联系,但这桩婚姻或许更多是出于家族之间的政治安排,而非深厚的感情。

王莽与妻子并没有过多的浪漫,他的婚姻生活虽不显赫,却也平淡安稳。王莽也从未再纳妃娶妾,直到他称帝后,依旧坚持这一点。这其中,也许有对儒家思想的尊崇,毕竟,在当时的社会中,儒生们对于多妻的风气并不看好,王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或许也有意维护自己的儒家形象。

早在十三岁时,王莽便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那个年代,学童大多在十三岁以后才开始正式学习各种经书,经过数年的学习,王莽对于经典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王莽的家庭无法给予他太多的依赖和帮助,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另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读书。

据史料记载,私立学府的风气在汉代已然十分普遍,名儒门下弟子众多,师资力量雄厚。王莽也曾拜沛郡的陈参为师,学习经典《仪礼》和《周礼》。这两部经典,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以及周代到战国的官制,深深地影响了王莽的思想。他钻研的,不仅仅是经书本身,更是一种理想——那就是,他渴望成为一位可以改变现状、推动社会前进的君子。他从这些经典中汲取的力量,使他逐渐清楚了自己的使命,或许也是从那时起,他的“救世”情怀开始形成。

正如当时邹鲁流传的谚语所说:“遗留给子孙黄金满筐,不如精通一门经术。”王莽深知这一点,年轻的他将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儒家学说中,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他之后敢于挑战既定秩序,走向权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王莽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陈参。陈参的父亲陈咸,曾在成哀时期因为精通律令而担任尚书,而到了公元11年,王莽还特别将陈参任命为讲《礼》的祭酒。陈参和另外一些当时的儒学大佬,比如翟方进、萧育等,都是儒学界的顶级人物。王莽从这些学者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他还跟着名家陈钦学习《左传》,从师今学转到师古学,接纳了古今两派的学说。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说到王莽家族的背景,尽管王氏家族在外人眼里奢侈浪费、姬妾成群,但他们也不乏良好的家风——“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子,以相高尚”。这份“私门养士”的传统,肯定对王莽有着深远的影响。王莽执政后,他将自己的老师陈参、陈钦等人推向了朝廷的要职。与其说是“知恩图报”,倒不如说这其实是他一贯“好士养贤”的理念体现。

至于西汉后期的政局,可谓错综复杂,各种势力交织纷乱。外戚、宦官、儒生、文吏、佞幸——各种力量相互牵扯。其中最有权势的是外戚,但真正决定政局动向的,却依然是那些儒生和文吏。

就像《汉书·何武传》中所写的,何武在任大司空时,格外重视文吏,且明显对朋党之间的分歧有所反映,显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如果说昭帝时期盐铁会议上的激烈辩论,代表了儒生与文吏之间的矛盾积压,那宣帝时期,丞相韦贤、魏相等一批名声显赫的儒者便成为了刘汉王朝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元帝时期,张禹、翟方进等一大批儒者更是把持了许多要职,儒生的地位愈加突出。他们不仅在文化上有深厚的造诣,还在政治上担当着重要角色,时常游走在各个权力中心之间,推动着国家政策的制定。

当然,儒家势力的崛起也并非一帆风顺。像萧望之、周堪、张猛等名儒,早期与宦官、能吏展开了长期的博弈,斗争可谓生死未卜。而成帝时期,虽然他对儒学有所关注,但也受到文吏和外戚的阻挠,最终没有推动太多变革。

直到王莽的叔父们,像《汉书·谷永传》中所记,他们的家族开始修习经典,掌握政事,这一切都显示了没有学问根基,想要在官场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王莽家族奢华权势,仍然受到了不少儒生的批评,但他们早已开始和儒生建立深厚的关系,不仅通过文化联系,还有一些名儒如杜钦、杜邺、谷永等,也和王家有了深厚的交情。

说到王莽,尽管他的外表和行为似乎有些与当时权臣相似,但他那种身穿儒服、胸怀儒学的气质,确实让他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儒生。如果要说王莽“被服如儒生”,倒不如说,他本身就是真正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