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豪从进京离婚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儿童文学编辑部

“阳娃,累了吧?快吃。”陈母给儿子盛了满满一碗菜,又掰了半个馒头塞到他手里。

陈阳确实饿了,接过碗大口吃起来。

陈老汉一边抽烟一边问:“这段时间去公社小学讲课怎么样?”

“还行。”陈阳咽下嘴里的食物,简单讲了讲经过。

陈老汉听完,满意地点点头:“不错,给咱们老陈家争光了,我和你娘干活的时候,别人都羡慕咱们家。”

陈母却有些担忧:“阳娃,我听说刘项军那小子也写文章了?他娘到处显摆呢。”

“娘,别担心。”陈阳给母亲夹了块土豆,“写作不是谁都能干的活,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真才实学。”

陈芳插嘴道:“就是!刘项军连工分本都记不利索,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哥的文章可是上了《人民文学》的!”

陈母被儿女的话逗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好好好,娘不说了。快吃饭吧,凉了。”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吃着简单的晚饭,不时传来陈芳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和陈老汉偶尔的咳嗽声。

吃完饭,陈阳帮母亲收拾了碗筷,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点亮煤油灯,继续复习功课。

……

儿童文学编辑部。

张智敏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其他同事早已下班,只有她桌前还亮着一盏昏黄的台灯。

桌上堆满了全国各地寄来的稿件。

“今天必须把这些初审完。”她自言自语道,伸手从门卫室新取来的那摞稿件中抽出一封牛皮纸信封。

信封上用钢笔工整地写着投稿地址,落款是“陕北安定县陈家沟公社陈满仓”。

“乡下寄来的?”张智敏不想看了,但手又不自觉的拆开,只好继续。

作为从业五年的资深编辑,她见过太多下乡人寄来的内容空洞的投稿,基本没有什么高质量的稿子。

信封里是一沓用钢笔书写的稿纸,字迹清秀挺拔,标题是《淘气包马小跳之贪玩老爸》。

“这什么名字?”她叹了口气,最近这类投稿特别多,但质量参差不齐。

她快速浏览开头几段,讲述的是一个叫马小跳的小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故事。

开头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看来又是一个平庸之作。”

张智敏心里想着,正准备放到“退稿”那堆,突然被一段描写吸引了注意力。

马小跳在课堂上偷偷给前排女同学辫子上系纸蝴蝶,结果被老师发现的情节,写得活灵活现,让她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恶作剧。

她调整了一下坐姿,继续往下读。

随着故事的展开,她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儿童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作者没有简单批判孩子的调皮,而是通过马小跳的视角,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内心世界。

当马小跳因为恶作剧伤害了同学感情而内疚时,那种心理描写细腻真实,让张智敏这个成年人都产生了共鸣。

“这个作者不简单。”

她喃喃自语,已经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办公室的挂钟指向九点,她却浑然不觉。

故事结尾,马小跳认识到错误,主动向同学道歉并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的情节,让她眼眶微热。

读完全稿,张智敏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

这篇作品结构严谨,既有思想深度又充满童趣,文风清新自然,完全不同于当下那些说教味浓重的儿童文学。

“得让齐主编看看。”她小心地将稿子放进文件夹,又看了眼作者信息。

陈满仓,陕北农村的作家?

她很难想象那样偏远的地方能有人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第二天一早,张智敏就守在主编办公室门口。

齐武主编刚推开门,她就迫不及待地跟了进去。

“齐主编,我发现了一篇好稿子!”她声音里掩饰不住的兴奋。

齐武是个五十多岁的老编辑,戴着圆框眼镜,头发花白。

他慢条斯理地放下公文包,笑道:“小张啊,什么事这么着急?”

张智敏将《淘气包马小跳》的稿子递过去:“您看看这个,我觉得特别适合咱们刊物。”

齐武接过稿子,扶了扶眼镜,开始阅读。

张智敏站在一旁,注意到齐主编的表情从平静逐渐变得专注,最后嘴角微微上扬。

“有意思。”齐武翻完最后一页,抬头问道,“作者是什么背景?”

“陕北农村的,用的是笔名。”张智敏回答,“但文笔完全不像是业余作者。”

齐武点点头:“确实写得好。人物鲜活,情节有趣,最重要的是寓教于乐,没有生硬的说教。”

他沉思片刻,“这样,下期刊物不是有个'新芽'专栏吗?就发在那里。”

张智敏眼睛一亮:“那稿酬呢?按千字六元怎么样?现在新人一般都是四元。”

“可以。”齐武爽快地同意,“这样的作品值得鼓励。你尽快联系作者,把合同寄过去。”

张智敏兴冲冲地回到座位,立刻开始起草录用通知。

……

陈家小院。

陈芳蹲在灶台前添柴火,陈阳放下钢笔,将刚写完的《淘气包马小跳》第二篇手稿收进抽屉,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吃饭了!”陈母用围裙擦着手走进堂屋,看见儿子正在整理书桌,忍不住唠叨:“阳娃,别总闷头写,当心熬坏眼睛。”

陈阳笑着应了声,帮着摆碗筷。

陈老汉扛着锄头从自留地回来,裤脚还沾着泥星子。

一家人围坐在斑驳的木桌前,粗瓷碗里金灿灿的小米粥冒着热气。

“爹,娘,”陈阳夹了块咸菜,“县文化馆的赵干事邀我这周六去讲讲创作经验。”

陈老汉瞪大眼睛:“县文化馆?就是那个带礼堂的二层小楼?”

“嗯,就是文化路那个。”陈阳舀了勺豆角炖土豆,“赵干事说会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来听。”

陈母惊讶:“我儿要去公家单位讲课了?真的假的?”

陈阳点头道:“当然是真的了。”

陈芳托着腮帮子,眼睛亮晶晶的:“哥,你站在讲台上是什么感觉呀?我以后也想……”

“先把三角函数公式背熟再说。”陈阳敲敲妹妹的碗沿,“上周小测的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