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5章 林黛玉·可怜咏絮才(2)多愁多病身

即便林黛玉的结局是病逝,与林黛玉影射崇祯皇帝也并不违和。

林黛玉自幼便是多愁多病身,病不离身、常年服药,病情越来越重。

朱由检登基之时,大明王朝已经内忧外患、病入膏肓。执政之后各种内政外交的矛盾开始大爆发。如果林黛玉多病之身是比喻崇祯朝内政外交的困局,那么崇祯确实亡于内外交困。

天启时期,陕西连年大旱导致严重饥荒,草木尽、人相食。天启七年(1626)七月,白水农民王二聚集数百灾民,揭竿而起,诛杀知县、开仓济民,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此时,距离朱由检登基还有一个月。

陕西地方官员,唯恐朝廷追责祸及自身,又寄希望于夏收之后起义的农民会自行解散,于是禁止州府向朝廷奏报变乱的消息,导致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崇祯元年(1627)陕西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这一年,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在安塞揭竿起事,登上了历史舞台。

崇祯二年,皇太极带兵闯入京畿,各地军队赴京勤王,导致陕西、山西等地防守空虚,起义军越发壮大。加之北京官员推诿卸责,使得赴京勤王军队得不到粮饷补给,勤王部队哗变,纷纷加入农民起义,大大增强了起义军的军事力量。这些哗变的军人中就有一个人名字叫:李自成。

林黛玉三岁时来了个癞头和尚,说:“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崇祯三年是明王朝开始加速迅速崩溃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若干大事。

首先是一场开始于崇祯二年十月、结束于崇祯三年五月的祸乱,撤底浇灭了少年天子的中兴之梦。清军(当时还称后金,为叙事方便,后面皆称清军)突破长城关隘,直逼北京城下,重创各地勤王的明军,又在北京周边大肆劫掠一番,攻占了河北数个城池,一直到崇祯三年五月才在明军奋力抵抗下,出关而去。这场祸乱称为“己巳之变”,这是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180年,北方游牧民族再次陈兵北京城下,举国振动。

“己巳之变”产生了几个极坏的结果:

崇祯皇帝认为清军能深入京畿,是蓟辽督师袁崇焕纵敌深入的结果,并且袁崇焕勤王时顿兵不战,还要求驻兵城内,有通敌谋叛的嫌疑,遂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欺皇帝年幼无知,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让天子将举国之力投入辽东战场,用兵两年不但没有成效,竟还让清军闯到天子脚下,固然有重大责任。但袁崇焕之死无异于自毁长城,一方面失去了熟悉北方战局的得力战将,另一方面袁崇焕惨死让朝臣噤若寒蝉,推诿卸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风日盛。

“己巳之变”的另一个结果是朝廷开始追加“辽饷”,农民的税赋负担愈发沉重,进一步激起民变。

这一年,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张献忠在陕西聚众起事。

自此以后,崇祯朝廷便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塞两件事情耗得精疲力竭,每次都是镇压农民起义刚见成效,清军便闯入关内大闹一番,等清军扬长而去,农民起义又死灰复燃。

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需要巨额财政支持,为此又增加了剿饷、练饷,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加之崇祯一朝极为腐败,增加的税赋多被各级官吏贪墨,行政系统效率低下,长期欠饷导致军队缺乏战斗力,于是农民起义越剿越烈,最终李自成闯入北京城,崇祯朝灭亡。

林黛玉有一句判词是“可怜咏絮才”。

“咏絮才”形容女子有诗词歌赋才华,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说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与父兄谈诗,正好天上飘雪,父亲问:“如何形容这飞雪呢?”,哥哥说:“就像飘散的盐”,谢道韫说:“不如比作被风吹起的柳絮”。

《红楼梦》引这个典故还有别的用意。谢道韫嫁给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晚年时东晋爆发了五斗米教起义,起义军冲进会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谢道韫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咏絮才”是一声二歌之法,形容林黛玉善于作诗,又是隐喻崇祯一朝始终为农民起义军困扰,最后亡于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