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雷军给年轻人的人生智慧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顺势而动,跨界造车

“我觉得聪明的人、勤奋的人,这个世界上多了去了,这是成功的前置条件。有这些不保证你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你要找到那个台风口。”

小米造车的缘起

2024年3月28日,小米集团和雷军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小米首款电动汽车SU7正式发布了。SU7汽车共有三款配置,分别为小米SU7标准版、小米SU7 Pro版和小米SU7 Max版。不仅如此,三款配置的汽车也全面开启预定。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小米SU7的锁单量便达到了7万多台。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一经发布,便备受业内瞩目,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是小米正式进军汽车市场的重要一步,也是消费者见证小米品牌实力的重要时刻。

这样的成绩,应该是雷军很乐意看到的,毕竟这是小米全体技术人员历经1000多个日夜研发出来的首款汽车,承载了雷军和小米人打造汽车工业新时代梦想之车的期望。

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拜会过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试驾了当时还没有进入中国、智能化尚且处于初级阶段的特斯拉汽车。随后,他立即订购两台,一台给自己,另一台送给了一位朋友。后来,他还对十多家有关电动车产业的公司进行投资。但说到自己造车,那时雷军还没想过,因为他觉得造车是一件很难的事。

一直以来,造车都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快速扩大的态势,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出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网联汽车也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雷军对这一切可谓了如指掌。

作为一家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公司,小米近年来持续拓展其生态链系统,涉及智能硬件、家电等领域。从公司战略来看,小米如果造车成功,不仅可以顺应市场需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小米的生态链布局,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在小米的高管会上,大家陆续讨论过几次关于造车的问题。直到2021年初,应董事会要求,小米集团才开始认真研究电动汽车行业,并对电动汽车市场展开调研。

一开始,雷军对造车这件事并没什么信心,毕竟那时小米的手机业务在经历低谷后刚刚好转,重新回到手机行业世界前三的位置。这一仗打得很艰难,业绩能保持多久还不清楚。此时,小米如果再研究造车,会不会力不从心?所以,在进行市场调研时,雷军是抱着“小米不做汽车”的心态去调研的。

然而,调研结果却呈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小米如果不做汽车,那么未来不但手机卖不动,就连小米这家企业都可能泯然众人。雷军很清楚,这是时势所趋的一个战略选择,也是那么多同行都想造车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小米如果不做,很可能就会落伍。但造车又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不仅试错机会越来越少,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也是完全未知的。

那段时间,雷军很纠结。白天上班时,他会想出很多个必须造车的理由;等晚上冷静下来,他又会找出很多个不能造车的理由。

后来,雷军逐渐想明白了,自己在创建小米公司,进军手机行业时,几乎一无所有,而竞争对手个个都是巨头,小米不是照样创造了奇迹吗?如今,小米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支撑起汽车研发。如果涉足汽车行业,自己到底在顾虑什么呢?

最大的顾虑,就是自己不敢干,在困难面前不敢“亮剑”。这也让雷军开始反复地问自己:“我是否还有十年前的勇气,是否还有十年前一样的决心?”

在这个过程中,“米粉”给了雷军很大的鼓舞。在小米2020年底的新年许愿活动中,一位“米粉”的愿望特别酷,他的愿望是开着装有全套小米智能家居产品的房车环游中国,感受一下“行走的智能生活”是什么样的。还有的“米粉”把自己在小米商城的购物单据装订成册,作为礼物寄给雷军,并且表示,自己始终相信和支持小米,这些单据就是自己与小米相伴多年、一起长大的见证;如果小米造车,他也一定会购买。这一切都让雷军深受触动。

在决定造车之前,雷军还拜访了汽车行业内的多位资深人士,与他们进行深度交流,同时小米管理层也多次召开内部研讨会和董事会,积极探讨这一战略的可能性。

2021年3月30日,经过75天详细的调研、探讨、评估,小米终于做出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那天晚上,小米召开发布会,雷军在会上演讲,宣布了小米的这一重大决策。他还表示,小米集团做好了全力冲刺5~10年的准备,只要“米粉”愿意等待,小米就一定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那几天,雷军感冒严重,说话嗓音都是沙哑的,演讲状态不是很好,但他清楚地记得,现场的“米粉”非常激动,情绪高涨,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甚至激动地脱口而出,说出了那句誓言:“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演讲结束,走下舞台的雷军,虽然内心的信念很坚定,但是心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那么多前车之鉴,让他看到了造车的难度之大。现在自己亲自上场,展望将来,一切都是未知与不确定的。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过去的知识、经验、声望、荣誉,大部分都将归零,自己所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一往无前的心。

组建最强造车团队

雷军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汽车制造虽然是一项传统且复杂的工艺流程,但新能源汽车因为不需要内燃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造车的难度。但造车要重构供应链和生产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雷军宣布小米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之后,小米团队马上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欲干大事,先搞定人事。小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造车团队。对于一直以手机和智能家居为主要领域的小米来说,汽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不论是对小米造车团队的组建,还是对小米文化的融合,都是极大的挑战。小米从汽车制造领域内迅速引入大量优秀的企业人才,包括全球知名汽车品牌保时捷、宝马等工厂,同时又从小米集团内部借调了多名精兵强将,共同组建一支具有全球化背景的设计团队。小米官方微博还发布了雷军与其他16位汽车团队骨干的合照,除了雷军和前宝马集团IX设计师李田原外,其余均为小米内部骨干,洪峰、卢伟冰、刘德三位小米合伙人担任小米汽车的高管和监事。

加上雷军本人,小米汽车初创团队共17人,这17人的优势和短板都非常明显。

在17位核心成员中,有14人加入小米超过10年,彼此之间工作协调基本不需要再磨合,并且这些核心元老对小米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家相互配合,可以发挥巨大的战斗力。对于掌舵人雷军来说,这样的团队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这个团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这些人在消费电子产业具有全面且丰富的经验,并且嗅觉敏锐,可以快速了解行业动向。这17个人曾以软件和生态链为主导,成功打造MIUI、Mix、米聊、小米盒子等。如果将这些能力转嫁到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方面,定能水到渠成。

但是,他们的短板也很明显,那就是缺乏造车的实战经验。在这些人中,只有李田原有在汽车行业工作的经验。同时,关于汽车制造、电池电机等领域方面的技术,这些人的经验也存在不足。

为了弥补团队人才的短板,小米开放了研发、制造、供应链、智能化等汽车相关领域的人才入口,以“股权+薪资”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原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原吉利汽车研究院总院长胡峥楠、前奔驰德国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仇臻、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Shin Muto、前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黄振宇等,都先后加入了小米的造车团队。

2017年7月,小米又在官方招聘界面上放出了500个自动驾驶相关的招聘岗位,应聘者纷至沓来。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结束,小米汽车相关研发人员数量已接近3000人。雷军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米第一辆车整体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研发投入超过100亿。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行业人才共同集结在小米汽车的旗帜下,遵循小米方法论的指导,马上开始热烈的讨论与推演,迅速碰撞出了许多令人惊艳的想法。

除了积极招揽人才之外,雷军自己也没闲着。他表示,自从小米决定造车的那一刻起,他就要重新成为一个“小学生”,从头学习一个极为复杂的行业,从头去面对一条漫漫的百年征程。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一定要亲自开够100辆车。因为要想造车,自己必须爱车、懂车,如果不懂,就不可能做出一辆好车。他通过试驾各种车,认真学习每辆车的优点,学习它们的出色长板,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小米的造车团队堪称世界上最强的造车团队之一,小米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雷军甚至说:“我们有什么?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小米决定10倍投入,从底层核心技术做起,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并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为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崛起而奋斗!”

在雷军看来,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从手机行业到汽车行业的重大跨越,更是“人车家全生态”完整闭环的关键跨越。

“首战即决战”

按照小米的规划,小米汽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有媒体报道称,在量产之后的3年,小米计划每年推出一款新车,3年总销量要达到90万辆。对于这样的报道,小米并没有做出回应。但如果雷军真有这样的目标,那不得不说,小米颇有野心。

雷军曾说过,汽车与手机有很多技术方面的相通之处,小米现有的手机研发团队就是造车的基础。除此之外,小米造车还有很多其他优势,如小米的智能硬件生态会让乘客乘坐汽车的体验感更好;同时,不靠硬件赚钱的“小米模式”也可以迁移到汽车上面。

然而,造车毕竟不同于造手机,复杂程度更不可等量齐观。对于进军造车行业,雷军曾坦言,“首战即决战”,第一辆车一定要代表那个时间点的尖端技术。这句话表达了小米造车的紧迫感,如果第一辆车造得不好,后续很可能会失去机会。这句话虽然体现了雷军的决心,但也不可避免地让人体会到他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自从宣布小米要进军汽车领域后,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小米会造什么样的车,但业内普遍认为,小米所造的应该是A级车。汽车级别一般由前后轮的轴距来区分,A级车轴距通常在2.35米~2.79米之间,这也是家用主流车型,价格在10万元~20万元。小米手机一直主打高性价比,造车也应该会继续沿用这种风格。并且雷军曾在微博上发起过用户投票,大多数用户也希望小米汽车售价在20万元以下。

但是,小米宣布造车后的几年,也是A级车市场增长的黄金阶段,很多车企纷纷进入A级车赛道,导致该赛道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小米汽车3年后不能成功上市,那么几乎就没有了试错机会,造车成功的难度系数将直线上升。

同时,造车不像造手机,手机模型设计成功后,可以找代工厂加工,造车不行。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尚未有成熟的汽车代工厂能满足小米的需求;另一方面,制造力也是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小米不会选择不可控的代工厂为自己加工汽车。但是,建造工厂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结构性周期,这个周期由现有的生产条件所决定。小米曾宣布要在北京亦庄搭建自己的汽车超级工厂,但是要想成功搭建一座包含智慧体系的工厂,至少也要一两年的时间。

此外,小米还需要不断打磨工艺,控制成本。小米手机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可以将硬件综合利润率控制在5%,然后才能以更低的价位赢得用户的青睐和忠诚度。汽车行业控制成本同样很重要,要造一辆高价的车相对容易,但要造一辆便宜好用、性价比高的车反而很难。

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之所以能做到不断降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不断改进工艺。比如,特斯拉通过整体压铸,将Model Y车厢后部原来的70多个零件压缩为1个零件,既减轻了重量,又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但特斯拉研究这套工艺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小米只有3年时间,其紧迫程度可想而知。

在决定造汽车后,小米汽车便未发先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米自身的品牌效应,以及雷军在背后为其赋予的超高话题度和巨大流量。尽管如此,雷军也面临着外界诸多的质疑。

“当我环视四周,发现无法找到自己的梦想之车时,我决定亲自造一辆出来。”这是保时捷创始人费力·保时捷曾经说过的话。小米汽车同样也承载着雷军的所有向往,就像雷军多次强调的小米汽车的目标那样:“打造汽车工业新时代的梦想之车,做好看、好开、舒适、安全的移动智能空间。”

小米SU7:人车合一,我心澎湃

自从雷军宣布小米进军汽车领域后,关于小米汽车项目因各种原因被叫停的猜测和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外界更是纷纷质疑:小米造车怎么这么慢?是不是根本没成功?

对于外界的这些质疑,2022年底,小米集团总裁王翔明确表示,小米关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智能电动汽车量产的目标进展顺利。而雷军对此也给出了解释:“小米汽车团队刚组建时,我们一起开了三天三夜的会,只讨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加入小米,你想造一辆什么样的车?就在这个会上,我们全员达成共识:造车,百年赛道无捷径。我们坚持正向出发,从底层核心技术开始,十倍投入,造一辆好车!”

2023年12月27日,小米汽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张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先行者致敬的海报,上面写道:“我们深知汽车工业之复杂,我们深知开拓之不易,诚挚向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华为等先行者致敬。”

海报发布的第二天,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小米近几年来最重要的一场发布会。在发布会上,雷军主要介绍了小米汽车的五大核心自研技术,即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同时,还包括小米汽车工厂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电池电芯,以及配备了先进智能制造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

在这次技术发布会上,雷军对小米汽车首款产品——小米SU7也进行了“预发布”,其外观设计、产品性能、续航情况、安全性等细节都首次公开亮相。这款汽车的定位是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具有高性能、生态科技与智能空间的极致表现。

雷军介绍说,这款小米SU7汽车拥有全球量产最低风阻,风阻系数仅为0.195,零百加速2.78秒,最高时速可达265千米/小时,性能全面碾压保时捷Taycan Turbo。与此同时,小米SU7的续航可达到800千米,并立志成为电动汽车冬季续航之王。雷军还在发布会上分享了小米汽车的目标:“我们要造的不是一款平庸的车,我们要造的是一辆媲美保时捷、特斯拉的梦想之车。”

技术发布会结束后,人们对小米的这款电动汽车充满了想象和期待。在大众的殷殷期待中,2024年3月28日,小米首款电动汽车SU7终于惊喜亮相了。

小米SU7汽车的广告词是“人车合一,我心澎湃”,在驾驶体验上,追求的就是人车合一,车能懂人所想、如人所愿,随心而动。无论是驾驶还是乘坐,小米汽车都希望能真正做到人车合一。

从外观来看,小米SU7汽车采取了流线型车身设计,搭配独特的前脸造型和炫酷的LED大灯组,整体让人感觉科技感十足。SU7汽车的内饰也不甘示弱,采用了高品质材料和精致的做工,营造出一种豪华舒适的驾乘环境。同时,它搭载了小米澎湃OS全生态操作系统的智能座舱,可以实现手机与车机的跨端无缝互联体验。智能座舱融合搭载小米应用生态、硬件生态以及面向第三方开放的小米CarIoT生态,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空间体验。

应该说,作为一款新能源汽车,小米SU7在性能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因此自发布以来一直热度不断,销量十分火爆。但雷军对这种情势却保持着十分冷静的态度,他在一次直播中说:“现在谈小米汽车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但第一阶段算是成功了。”

小米澎湃OS,打造“人车家全生态”

2023年10月17日,雷军在自己的微博发布了一则消息,称小米全新的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Xiaomi HyperOS)正式版已经完成封包。作为第一款搭载崭新系统的手机,小米14系列已经交付工厂开始生产。从这时起,小米澎湃OS将逐渐取代MIUI。对此,雷军说:“对于小米来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迈向‘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跨越。”

实际上,MIUI是小米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产品,诞生于2010年8月,是小米公司旗下基于Android系统深度优化开发的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在澎湃OS出现以前,小米手机搭载的都是MIUI系统。

从2014年起,小米开始研发澎湃OS系统,原因是小米不仅拥有手机这一款产品,还拥有跨200多个品类的巨大智能生态。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各种设备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复杂,数量繁多,不同系统及协议之间容易造成生态连接隔阂。因此,小米急需一套可以连接整个软件、硬件生态的融合系统,来统一支撑小米全生态的设备和应用。这个生态系统除了小米、Redmi、PC、平板等产品,还包括各种大家电、智能硬件以及米家生态系统的所有产品。而这套系统之所以选择叫“澎湃”,雷军解释说,就是希望它自由奔流,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连接广阔的智能世界。

2017年,小米自研的Vela OS系统正式发布。为了弹性适应各类智能硬件产品,Vela OS系统实现了可伸缩、可裁切,支持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类智能设备,并开始逐步统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即IoT)设备生态。2019年,小米又开始并行研发纯自研通用系统Mina OS,还在部分产品上进行了小规模量产验证,部分技术成果已逐渐融入小米澎湃OS系统之中。

2021年底,小米手机部软件部门进行了一场组织架构的调整,先是Vela OS项目团队并进了MIUI团队,接着Mina OS团队也加入进来。雷军与Vela、Mina、MIUI三条业务线的负责人和核心骨干多次开会讨论,最终决定,这三个系统与刚刚启动的车机OS项目“合四为一”,共同搭建一个可以覆盖人、车、家全场景的操作系统。自此,小米的操作系统底层合并完成。

2023年10月26日,小米澎湃OS系统正式发布。次日,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召开,小米澎湃OS系统宣布启动新标识。这套系统是一款以人为中心、打造“人车家全生态”的操作系统,除了覆盖手机、平板、电视、手表、音箱、摄像机等品类之外,还是为即将推出的小米智能电动汽车所准备的。对于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下场造车的手机厂商来说,智能流畅的跨终端、跨场景体验,理应成为小米汽车未来的竞争力之一。

澎湃OS系统是小米整个“人车家全生态”布局中的一个基本环节。这也表明,澎湃OS系统要面对的不仅是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还包括汽车等智能工具,未来它还可能赋能到更多的设备和生态中。虽然澎湃OS系统和小米汽车都刚刚亮相不久,但它让每一个设备都成为用户的感知触角,从而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物联网,真正打通“人车家全生态”系统。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未来用手机来控制车载功能已经是一种“标配”,车内影音可以和室内影音实现无缝联结,在车上没听完的音乐、没看完的电影,回家后可以继续听、继续看。不仅如此,在开车时候,我们还可以直接控制家中的电器,如打开空调、空气净化器等。

如果能够完整地实现“人车家”系统的闭环,小米可能会成为全球首批真正做到这一点的车企,这不仅可以弥补小米汽车因入局较晚而受到的质疑和限制,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对于小米科技来说,MIUI系统的出现是小米走出的第一步,澎湃OS系统则是小米未来十年整个生态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