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洋八股”:心理学英文论文写作与发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写作需要有计划性

写作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在写作本书时,对仍然自认为是青年教师的笔者来说,如同其他在教学、科研、公共服务三方面都要兼顾的“青椒”一样,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因此,如何利用好时间更有效地将论文写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写论文需要有很好的规划。正如心理学家Bandura(1997)所言,明确的目标将会直接激发个体的行为,使其有效的执行,并且在实现目标之后感到骄傲。若能制定合适的、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就会帮助研究者成为更有效的作者。

一 单篇论文计划

(1)写作目标

在写作计划方面,首先要确定写作的目标。写作目标大致可以按论文类别分成两种,即实证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与综述性论文(Sternberg,2000)。表1-1列出了这两种论文的区别。由于它们有区别,所以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有所不同。假设现在手头有数据,那么比起写综述性论文,可能写研究报告花费的时间要相对少很多。但是,若目前手头没有数据,而且要研究的问题是一项跟踪研究,此时收集数据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那么也许写综述性论文会是更好的选择。

表1-1 研究报告与综述性论文的区别

(2)确定主题

有了写论文的计划后,就要确定研究主题。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论文,主题越明确、越具体,论文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确定主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大问题:可行性和价值。

可行性意味着对能否将论文写出来的考量。例如,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分析相关的数据。又如,文献是否能够获取。比方说,在有些情况下,在国内很难获得英文著作,图书馆未购买某些期刊的原文。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价值指的是,所要写的论文是否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所要写的论文是否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是论文不可忽视的部分。有时候,当你论文写完之后,投到某个杂志,但是主编和审稿人可能会尖锐地提出价值问题。一旦这成为一个主要问题,那么这篇文章被接收的可能性就极低。

此外,还要对主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使其能成为一篇“体量”合适的论文。所谓的体量,也就是论文的篇幅。主题过大,也许用一本书来写都写不完;主题过小,研究可能就过于简单。因此,确定的主题能够刚好有合适的体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3)时间安排

最好在确定了上述两个计划内容之后,就要确定时间安排。除了包括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还要有在此期间应该撰写论文的时间,例如每天需要写多少字,一天里面什么时间段写作等具体的安排,论文各个部分完成的时间,初稿完成的时间,等等。时间安排因个人自身因素,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就以一天中写作安排的时间段为例,有些人可能在早上精力最旺盛,那么如果有可能,就将早晨作为写作的最佳时间;但是有些人可能是“夜猫子”,那么安排晚上写作或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 论文链计划

一些资深的或者有经验的研究者通常在介绍自己的研究经验时说,做研究要先从小的研究问题入手,慢慢地扩展开来,逐渐形成大的研究项目或者课题,再逐渐地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研究如此,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写论文同样如此。因为心理科学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持续聚焦于某个特定的研究课题,深入钻研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文献作为基础;需要周而往复地思考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样方能提炼出研究问题。那么问题越小,则越能帮助我们提炼问题的本质。

我们在阅读一些研究文献的时候,不难发现,诸多的研究都是小而精的论文。这些论文通常都聚焦在一个非常小的研究问题上进行论述和分析。当然聚焦于某个特定问题的实验或者研究可能不止一个。可能一系列实验或者研究才组成一篇论文。但是,研究问题仍然是非常小的。这样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就过大的研究问题进行长篇大论的文献综述,这样就减轻了撰写大量英文内容的压力。另外,问题越大,需要的逻辑结构可能就越大。此时,如果其中某处有一个不严密的逻辑结构或者理论观点,就可能影响整篇论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后面的多个章节中都会引用到笔者的一篇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上发表的论文(Chen,2016*[1]。其实该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中国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是否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创造活动;使用的变量也很简单,就是人格特质和创造力活动两个变量。因为这一论文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故在论述中也要强调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对这两个变量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一篇论文被接收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的结果与西方所获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会在国际上受到其他文化群体读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这篇论文体量本身非常小。初稿连同参考文献一共3100余字。将问题说清楚,实际上“小雪球”就足够了。

若我们在某个领域中的研究逐渐深入,在研究问题上就需要逐渐扩大,此时可以在谋篇时就构建好几篇论文来解决某个大问题。例如,笔者的第一个省部级课题就是社交退缩儿童的家庭成因问题,主要围绕着依恋对于社交退缩的影响来展开的。研究的问题包括了多方面,举例来说,社交退缩本身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其发展结果如何;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否会影响随后的社交退缩行为的发展;社交退缩所带来的同伴交往困难是怎么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否能调节社交退缩与同伴交往困难之间的联系(Chen,Liu,Dan,French,& Chen,2016*; Chen & Santo,2016a*,2016b*)。这样就形成了多篇论文,需要撰写的英文篇幅也就大大提高了。此时,如果有更多的文献积累的话,就容易滚成一个“大雪球”。

三 制定优先级

有时候,我们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若干任务,或者需要写好多篇论文。此时,在计划过程中还需要确定优先级。在确定优先级时,需要考虑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重要性,二是紧急性。按照事情的重要性程度,以及紧急性程度,可以制作一个2×2的表(见表1-2)。根据这一划分,我们能很清楚地发现,最先做的就是紧急性水平高、重要性水平也高的任务。其次则是紧急性水平高但不是很重要的任务。而对于重要性水平高但是不紧急的任务,可以先缓缓,在完成紧急的任务之后再做。那么排在最后做的就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任务。

表1-2 制订计划时的优先级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你在接下去的一个月内需要完成这四件与论文相关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主编要求你对经过审稿的论文完成修改,离提交回杂志社的最后期限还剩两星期。

第二件事情是,写一篇会议摘要,离最后提交的期限还有一个月。

第三件事情是,给某杂志审一篇论文,离最后期限还有一周。

第四件事情是,对某个项目的数据做初步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四件事情中,第一件事情最重要也最紧急。论文审稿之后,能被邀请修改,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所以,要抓住机会,优先考虑先完成。而接下去排在第二位的是第三件事情,因为比较紧急,只有一周时间了。可以稍微灵活安排的事情就是第二件事情,提交会议摘要。排在最后做的事情就是第四件事情了,因为它相比起来,目前不是很重要,而且也不紧急。读者可以自己试试,对目前自己要做的事情进行优先级的排序,这样或许能更好地做好安排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