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

在上一节中我们对昌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来源和后来的去向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主要原因是出土的实物证据和研究材料较少。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这一节由于有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遗迹也比较丰富,使我们对昌江县的原始社会的文化面貌有了较多的认识。

一 新石器时代的居住环境

虽然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比旧石器时代已有很大的提高,人口已有明显的增多,活动范围有所扩大,但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他们还住在自然的岩洞里。海南著名的皇帝洞遗址便向我们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居住面貌。

考古调查人员在皇帝洞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刀、单肩石斧、双肩石锛以及青铜时期的陶器残片。经对洞内的动物化石C14测定,距今约6500年。[40]

皇帝洞位于昌江县王下乡牙迫村东边一千米的五勤岭脚下,北侧200米为南尧河,自东向西流进昌化江。洞口朝西北,洞口距岭脚约70米,高约25米,宽约35米,深约50米,面积约570平方米。洞呈东西走向,顶呈穹顶状,属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自然通天口,阳光可直射洞底,洞内宽敞平坦,非常适合人类的居住。1985年,县文物普查队从洞内采集到磨制双肩石锛1件和米字纹、网形纹泥质硬陶片等遗物,经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遗物。[41]

至少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时候,居住在昌江县境内的人已开始走出洞穴来到地面上居住。地面宽广辽阔,使他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又由于地面潮湿积水,所以多选择在高岗或台地之上,并在地上搭建简易的棚子之类,开始了按照自己主观意志来选择建造家园的历史,不论这种建造的住处是多么简陋,毕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时,人们建造的住处是怎样的形制,由于在昌江县境内对于这一时期的遗址尚未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还不得而知,也没有文献记载,但相邻的东方市容村的遗址给我们提供了参考。[42]

容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沙丘遗址,延续了很长时间,晚期已在魏晋时代,遗址内有几个柱洞,可能与人搭建“巢居”或干栏式房屋建筑有关。干栏式房屋建筑有明确记载的历史是在北齐,魏收在《魏书·獠传》中记载:西南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宋代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黎人“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又记:黎人“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牧畜,人处其上”。以后的文献更详细地记载了下层所养的畜牧就是牛、羊、猪、犬、鸡等,如《炎徽纪闻》卷四记载:僮人“衡板为阁,上以栖止,下畜牛羊猪犬”。可见,这种干栏式的建筑形式是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于住人,下层除了有防潮的功能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饲养家畜。

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昌江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居住人口已有显著的增加,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已普遍范围较大,数量密集,如位于昌化镇东北约5千米的棋子湾遗址,由鹅岭、草岭1号、草岭2号等三处遗址组成,仅草岭1号遗址就长约100米、宽约30米,草岭2号遗址面积约1800平方米。整个昌江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乌烈镇乌烈村遗址、乌烈镇峨港村石沟遗址、叉河镇老烈村遗址、昌化镇稔子沟遗址、七叉镇大仍村遗址等,遗址明显增多,表明人们已相对定居于某一个地方。

遗址的文化内涵已较前丰富,说明人类的社会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上面所说的乌烈镇乌烈村遗址位于该村东约7000米的山冈坡地,南北两侧分别有昌化江和峨沟岭,昌江县文物普查队员仅在遗址地表就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和装饰品就有147件,“其中有肩石锛1件、梯形石锛75件、小石锛3件、梯形石斧19件、石器半成品14件、残石器3件、石棒5件、石刀2件、石凿2件、残石拍1件、石网坠1件、石饼1件、石磨2件、残石璧3件、残石环15件”。[43]另外,在老烈村遗址上还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梯形石斧5件、梯形石锛7件和1件形制完整的有肩石锛。按照其用途可分为劳动生产工具、加工工具、渔猎工具和装饰品等。人们已经能按照不同的生产用途打制出一定石器造型,并进行磨光。

有肩石器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原始农业生产已经开始。海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打制石器已比较少见,随之而来的是磨制石器的增多,在器型上出现了有肩的石器,但数量和种类都较少。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些遗址所出磨光石器在形制上流行有肩和器身较长的特点,双肩长身铲、大石铲、双肩斧、长身斧、有肩锛等颇具地方文化特点”。[44]黎族的先民将石器制作成有肩的形制,器身磨光和器身加长都是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的重要标志。因为,远古人将石器的一端制作成有肩以后,可以在上端安装木柄而成为复合工具,磨光是为了减少阻力,器身加长是为了翻土更深,这些都利用了力学原理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当时昌化江流域树林密布、荆棘丛生,地表和土层内树根盘根错节,只有有了大而刃部锋利和装上木柄的石斧、石锛(砍伐树木),才使较大面积的开垦土地成为可能。石斧是双面刃,柄与刃部平行;锛是单面刃,刃部与柄垂直,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作刨掘土地,也可用来刨砍树皮。这些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的大量出现,正是农业已经产生的证明,也因为有了种植,需要按季节进行耕种收获,就迫使人们定居下来,促使了房屋建筑和聚落的产生。

三 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海南岛上的原始居民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开始使用陶器,也就是距今六七千前左右就有了陶器残片出土,但由于破损严重还看不出器型,在乌烈村遗址有了大量的陶片,共“采集到新石器时代夹砂粗陶器残片56件,其中夹砂粗褐陶罐口沿1件、夹砂粗陶罐底3件、夹砂粗陶罐器耳1件、夹砂粗陶残片18件、夹砂陶纺轮1件,均为手制,是当时的生活用品”。[45]这就是说,当时陶器的主要是陶罐。这样的夹砂陶器可以在火上烧烤,可用于蒸煮食物,亦非最原始的制陶,特别是有硬陶[46]片的出现,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这种“硬陶”不是普通泥土烧制的,是有原始瓷器前的细腻而坚硬的陶器,有些在陶器表面还有刻画的“米字纹”装饰,表明他们已经有了美的艺术追求。从出土的“夹砂陶纺轮”中可以证实,当时已有纺织,可能这时人们已经穿上了像样的衣服。在棋子湾遗址上还有“三角灶石”。

从这些出土遗物中我们大致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昌江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住在海边或高岗的地方,搭建有简单的房子,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也使用网具在河里捕鱼,他们亦能使用“三角灶石”放上夹砂粗陶罐生火做饭,妇女们还用“夹砂陶纺轮”纺线织布。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氏族中,男女之间已有了性别的分工。

这里有一个问题没有交代,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是否就是新石器时代的祖先?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若从这一带的活动区域来说,是有可能的,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或者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都曾长期在这一带居住生活,但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还看不出有必然的联系,就是说中间还有几千年的空白没有衔接,只能寄希望于将来更多的考古发现和发掘。至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能否和黎族先民联系起来,我们将在下一章继续探讨。


[1] 以上这些数字都只是一个约数,到现在为止科学家对于地球的形成时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每一个数字都有多种说法,均在探讨之中。

[2] 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海南省地质矿产局编《海南岛地质》(一)《地层古生物》,地质出版社,1992,“前言”。

[3] 张仁杰等:《海南岛石碌群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0),地质出版社,1990。

[4]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约开始于距今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在这一期间形成的地层称二叠系,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为筳类、珊瑚、腕足类、菊石,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量,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至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二叠纪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岩盐、钾盐、磷、铜、锰等。

[5] 元古代(Proterozoic Era,Proterozoic)是地球在太古代之后的一个地质年代。一般指距今24亿年到5.7亿年的这一段地质时期。属于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元古界”。“元古代”即原始时代的意思。这一时期地质的显著特征是岩石变质程度较浅,尚有一部分未变质的沉积岩。主要有板岩、大理岩、千枚岩、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砂岩和冰碛层等。元古代晚期在我国被称为“震旦纪”(Sinian Period),时间为大约从距今8亿年以前到元古代结束,震旦是古代印度对我国的称呼。在震旦纪,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冰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三大冰期之一。参考“百度百科·元古代”。以下相同。

[6] 寒武纪(Cambrian)是地质时间上约为5.7亿前至5.05亿年前古生代的初期。此时期的动物群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尤以三叶虫最为常见,是划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据。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始寒武纪(5.7亿前至5.4亿年前)、中寒武纪(5.4亿年前至5.23亿年前)及后寒武纪(5.23亿年前至5.05亿年前)。

[7]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这一时期是地史上海浸最广泛的时期之一。主要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原始的脊椎动物开始出现。

[8] 石炭纪(Carboniferous)是因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故名。开始于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又可分为两期:始石炭纪(3.2亿至3.6亿前)、和后石炭纪(2.86亿至3.2亿年前)。石炭纪时陆地海岸和沼泽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形成重要的煤矿。从石炭纪中晚期开始气候变冷,冰川活动一直持续到早二叠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石炭纪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生植物从滨海地带向大陆内部延伸,并得到空前发展,形成大规模的森林和沼泽,给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石炭纪成为地史时期最重要的成煤期之一。因此称为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

[9] 泥盆世被称为鱼的世界,在古生代的中叶(大约4亿年前)。当古生代的海洋闭合,各大陆开始互相碰撞。劳伦西亚(Laurentia)与波罗地大陆(Baltica)的碰撞,使得巨神海(Iapetus Ocean)的北面分支被关闭,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珊瑚礁四处扩张,陆生植物则开始往荒芜的大陆漂移。

[10] 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海南省地质矿产局编《海南岛地质》(一)《地层古生物》“前言”。

[11]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江县志》,新华出版社,1998,第86页。

[12]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2011年11月。

[13] 更新世亦称洪积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地球历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约开始于180万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1932年国际第四纪会议确定将更新世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但有的将更新世早期定在距今300万至100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更新世定在距今100万至10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中更新世在中国又以距今4万年作为终点。也有学者将更新世早期大约从距今240万年开始,中期距今约73万年,晚更新世距今约12.8万年。

[14] 动物化石并非属于文物,因“文物”是指人类的文化遗物。但因我国目前没有动物化石保护法,所以国家在《文物保护法》中将动物化石保护也列入其中。

[15]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第38页。

[16] 赵焕庭等:《琼州海峡成因与时代》,《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第2期。

[17]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也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此时恐龙已经灭绝。新生代又分三个纪,即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三个纪中又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6500万年前那次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新生代的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18] 第三纪是新生代的最老的一个纪,距今6500万年至距今180万年,又分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第三纪时被子植物极度繁盛,爬行动物衰亡,哺乳类、鸟类和真骨鱼类兴起且高度繁盛。

[19] 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地球史上次大冰川期。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原因引起的海平面升降。14C数据表明,最后一次冰川作用始于7万年前,距今1.8万年左右达到最盛期,约止于1万年前。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早期猿人阶段(200万年前至175万年前);晚期猿人阶段(100万年前),如北京猿人;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前至3.5万年前);在更新世晚期,3万前至2万年前。

[20] 杨光河:《海南岛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8大证据》,《地质学报》2013年6月第87卷增刊。

[21] 杨光河:《海南岛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8大证据》,《地质学报》2013年6月第87卷增刊。

[22]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和全新世。在更新世时,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期间多次发生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的大冰川期时,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全新世是最年轻的地质时期,从11500年前至现在,其地层称全新世。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发生在全新世。

[23] 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C14实验室:《天然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报告之二》,《地球化学》1974年第1期。

[24] 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G.H.科尼斯瓦尔在香港中药铺中,发现出售的动物牙齿和一枚被称为“龙骨”的巨大臼齿。经过研究,科尼斯瓦尔确定它们属于某种大型灵长类动物的牙齿,并将其定名为“步氏巨猿”。

[25] 中国科技信息:《早期人类可能促使巨型猿猴灭绝》,“腾讯科技”,2005年11月9日。

[26] 《西班牙发现现代巨猿和人类的最近祖先》,“新浪科技”,2004年11月22日。

[2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67页。

[28]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520页。

[29]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第5页。

[30]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第5页。

[31] 黄晶:《继混雅岭燕窝岭之后我省再现石头崖旧石器遗址》,《海南日报》2007年12月24日。

[32]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第138页。

[33]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第138页。

[34] 阎根齐、刘冬梅:《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古代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第4页。

[35] 《古脊椎所等首次在海南省昌江县发现旧石器洞穴遗址》,中国科学院网,2012年3月22日。

[36] 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第31页。

[37] 郝思德、黄万波编《三亚落笔洞遗址》,南方出版社,1998,第11页。

[38] 阎根齐、刘冬梅:《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古代卷)》,第19页。

[39] 宋兆麟、冯莉编《中国远古文化》,宁波出版社,2004,第197页。

[40] 阎根齐、刘冬梅:《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古代卷)》,第5页。

[41]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第5页。

[42]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东方市荣村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4期。

[43]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第5页。

[44] 郝思德、王大新:《海南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考古》2003年第4期。

[45] 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资料汇编》,第6页。

[46] 硬陶,全称为印纹硬陶,是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普通陶器和原始瓷器之间的一种陶器。硬陶较普通黏土细腻而坚硬,烧成温度较高。因在器物表面通常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又称为“几何印纹硬陶”。这种硬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盛行,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