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不是朱允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7章 私相授受(周二求追读!)

第二日上午,朱允炆便一边吃着“特供”的早点,一边翻看着卷宗,

他的沉寂与失落并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朱元璋横截直断的一刀切激发了他更大的斗志!

在其位,谋其政,

他不仅是皇孙,还是指挥使,

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让他有了更多查看卷宗的机会,

朱允炆对于这个国家秘密机关的运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切权力是归于皇帝没错,

但指挥使千户百户也有一定的决策权,保证了这个机构能够在两套机制下自由的运转,

第一套机制乃是皇权直达的机制,一切事务向皇帝汇报,专裁独断;

一套是指挥使负责制,在不超出职权制约和皇权的限制下,可以有一定的自主权。

朱元璋会定期地查看“案件”的汇总,尤其是对朝中重臣的监控以及分封诸王的书信来往,

怪不得后来锦衣卫越来越受到皇帝的重用,直接让皇帝们产生了“一切尽在掌控”的幻觉......

这种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所有其他人不可窥探的信息只有一人能看到的感觉简直爽爆了!

与此同时,

这套机制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盲区,

诏狱!

诏狱之中,关押的要么是重要刑事犯,要么是受到牵连的政治犯甚至是“主谋”,

在案件不做了结之前,这些人会被长久地关在这里,

而这些人的情况,除了比较重要的那些,皇帝是不可能做时刻问询,深入了解的。

“许三!”

朱允炆放下了手中的粥碗,大声喊道,

在一旁待命的小校尉忙不迭地把怕糖油果子往嘴里一塞,小步跑上来:“指挥使大人,有何指示?”

“将博洽给我捉来,关于【诗会】一案,我有要是询问。”

“是。”

一脸茫然的博洽被反捆住被丢在公案之前的时候,一种无措的茫然在心底里蔓延,

不是,什么情况?

我不是进了东宫,得到了皇孙的召见,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吗?

最近在寺里那些和尚

怎么又遭锦衣卫逮了?

他很想大喊冤枉,自己无罪,

但嘴巴被又厚又沉的灌水粗麻布塞住,眼前被黑布蒙住,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但在掀开眼前的黑布,

看到指挥使大人稚嫩面孔的时候,一切得到了缓解,

博洽恢复了往日的三分镇定,颤抖着问道:“指挥使大人,小僧定是被奸人冤枉,还请还小僧一个清白。”

“我问你,你与来复是否是旧识?”

“是,来复乃是我友人,自他在杭州府游方时,我便同他通过书信。”

他哪里敢隐瞒,当然是实话实说,

然而下一句话便让他心如死灰一般。

“好,看来山东白莲教一事,你也有参与!上次是我失责失察,你竟引我漏看,误判,还误以为你是忠良!”

朱允炆愤怒地拍了一下桌子,盯着博洽,

在场的锦衣卫们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

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这个好像事事尽在掌握的皇孙有这样愤怒的样子,

但博洽一边发抖一边观察朱允炆的反应,

这个聪明睿智的和尚从指挥使大人的眼神里读到了不一样的意味,

这不是责怪,懊恼,而是某种期许,期盼,

他看出了这一点,不由得浑身热血上涌,

自己何德何能,竟然被皇孙看上?

难道真的可以乘上东宫的快车?

博洽当即热泪涌出,高声喊道:“冤枉啊,大人!”

“博洽藐视皇权,知情不报,关于诏狱之中,严加看管,不许与任何人探视,提审!”

朱允炆厉喝道,

“冤枉啊,指挥使大人!”

“冤枉啊!”

他凄声厉喝,

朱允炆又重复了一遍:“此人乃涉案要员!将他好好关押起来,不许任何人探视,提审!待得山东办案的锦衣卫归来,我自然会再次审理此案,大天理寺若再惹是生非视为同罪,一起关押。”

许三和林大立刻照办,摒弃了其他待命校尉的帮手,“亲自”押送博洽,

在押送进监牢的路上,博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绳索被偷偷解绑送开了一些,耳畔传来许三的低语:

“此乃指挥使大人送你的密信,看完之后,你立刻吃掉!

我只当此事没有发生,若留下任何痕迹,将以叛国罪论处,必叫你死无全尸!”

博洽紧紧捏住对方递来的纸条,身上冒出一股热汗,

指挥使大人并没有放弃我,也没有真的想治我的罪,

我仍能得到重用,仍能得到重用!

不知是他的心理安慰,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这股热汗反而驱散了牢狱之中的腥臭骚气,令他精神清醒起来,

博洽咬紧牙关,默默点头,下一刻便被扔在了干燥的稻草上,

一双强有力的手托住了他,让他能稳稳坐在地上,有些发冻的脑袋清醒了几分,

博洽问道:“来复吗?”

“是我。”来复镇定地回答道,“你怎么又进来了?”

“说来话长,牢中昏暗,你可看得清字?”

“今日子时便有人送来了火石,属意我莫要引火焚身,另有他用。”

“是指挥使大人的安排。”博洽抑制不住自己的哭腔,“他送我一张纸片,看来是托我来救你的,你且与我同看吧。”

“好。”

两人挪动着走到了墙角,来复打亮火石,博洽翻开纸条,

上面只有四个字:私相授受!

至于皇孙有什么可以私相授受的,博洽稍微动动脑子就明白了:“指挥使大人,指挥使大人叫我给你讲《数学》!”

推广一门学问都要私底下私相授受,还是“罪臣”教给“罪臣”,

博洽虽然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毕竟抓准了意图,

当然,这四个字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

认真地说道,

朱允炆其实打心底里不想卷入“蓝玉案”的巨大漩涡中,

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在对蓝玉全家极其为人全无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掺和进去,

之前决定同蒋瓛交好,不过是一步闲棋,

背靠朱元璋这座大山,岂不是予取予求?

何必置身于险境?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朱元璋的控制力,打断了他对社学补充的布局,

打断了他对当前思想控制情况的步步“蚕食瓦解”,

这样看来,其他更逾矩的举动,就更不可能成行了,

所以和蒋瓛的合作,就有非常强烈,迫切的需要。

离开诏狱之后,许三回到了朱允炆身边复命,

另一边,林大却来到了东宫之中,秘密会见了方孝孺,

朱允炆命他传递的,依旧是一张纸条,不过上面的文字要稍微多一些,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此文阅后即焚,我可当做不知,若你私下传递,定叫你身死命陨!”

方孝孺不敢怠慢,连忙展开来看:

“方师,我知晓你向来胆小,但为人忠厚耿直,值得信赖,我便将一个重要任务托付于你。

我犯了过错,被禁闭在北镇抚司衙门中查案,短则三五日,长则十日才可回还,虽义学之举被圣皇禁止,但格物致知之学不可荒废。

我所书的《开物学》还未署名,置于大本堂书架之上,你速将此书作者署名【方孝孺】,寄送到北平的姚广孝手上,待他看过之后,也许会对我四叔铲除北元有所帮助。”

方孝孺合上密信,立马被林大取去焚了,

在短促的火光中,这个中年儒士打了个冷颤,一脸不可思议地转头望向那个朱允炆经常停留的书架,心想:

“太孙,难道你真是天降的神仙转世?从你同我说格物致知的那天起,便已经开始构思这些书文?”

他走过去,拿起书先是下意识看向门口,看到林大走了,却不敢翻开,只是拿笔在封面留出来的作者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怀揣着书本,小心翼翼地离开了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