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美洲帝国:日月旗的应许之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章 波瓦坦人

新京定居点的营地在切萨皮克湾畔一天天的建设,伐木的人群从未停歇,河谷旁的平原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奋斗。可除了身体上的疲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感觉,像潮湿的雾气一样,悄悄在人群里散开。砍树的时候,总觉得林子深处晃过人影;去河边取水,也感觉对岸的树丛里有眼睛盯着自己后脑勺,凉飕飕的。起初,大伙儿都当是累狠了眼花,或是自己吓唬自己。可私下里嘀咕这事的人越来越多,从三三两两到成群结队,大家心里都开始有一些疑惑,这地方是不是有一些不服王化的野人。

这悬着的心没落空。没过几天,真的接触来了。一些肤色黝黑、头发样式古怪的人出现在定居点外围的林线边缘。他们身上裹着兽皮,手里拿着磨得粗糙的石斧、石矛,还有些人背着木头做的弓,箭头似乎也是打磨过的石头或者兽骨。双方隔着几十步的距离,大眼瞪小眼。移民们这边,不少人手都下意识地摸向了腰间的柴刀或者防身的短棍,心里咚咚直跳,既紧张又好奇。那些土人也没贸然靠近,只是远远地站着,打量着这群突然冒出来的“外来者”,眼神里同样充满了警惕,或许还有一丝困惑。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终于,有胆大的移民尝试着朝对面喊话,用的是南腔北调的家乡话,喊什么的都有,无非是“喂”、“你们是谁”、“别过来”之类的。可对面的人显然一个字也听不懂,只是歪着头,嘴里发出些叽里咕噜的声音。其中有个词,他们似乎重复了好几次,音调古怪,听着像是“波瓦坦”。试了几次,交流完全无效,鸡同鸭讲。有性子急的移民干脆手舞足蹈比划起来,指指自己,又指指他们,想问问他们是哪个部落的。可对方只是茫然地看着,依旧重复着那个听起来像“波瓦坦”的词。几次三番下来,也没弄明白这词到底是指他们自己,还是指这片地方,或者别的什么意思。不过,大家私下里倒是给他们起了个统一的称呼——“波瓦坦人”。这名字叫着顺口,也算是有个名字了。

日子照常过,活儿照样干,但营地外围的气氛明显不同了。站岗放哨的士兵更加警惕,巡逻的次数也增加了。干活的民夫们也时不时朝林子那边瞟几眼,手里紧了紧工具,既是防备,也是给自己壮胆。那些波瓦坦人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只是偶尔三五成群地出现在远处,像幽灵一样观察着营地的动静,然后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林子里。

有一次,一个负责挑水的伙夫,胆子比较大,远远看见一个落单的波瓦坦人,就想试试能不能沟通。他放下水桶,咧开嘴,露出一个自以为和善的笑容,然后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水桶,再指指河水,想表达“我来打水喝”的意思。结果那波瓦坦人愣了一下,也学着他的样子,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旁边一棵大树,然后用力拍了拍树干,嘴里又是一串“波瓦坦”之类的音节。伙夫彻底懵了,挠了挠头,搞不懂对方是说他是树呢,还是说他像树一样傻,悻悻地挑起水桶跑了。这事儿传开,惹得大家哄笑了一阵,但也让那份隔阂和未知带来的紧张感更深了。这片土地,确实有它的主人,而他们,现在是闯入者。

........

定居点里有几个胆子大、腿脚也麻利的年轻人,以前在乡下就是好猎手。他们按捺不住那份躁动的好奇心,也存着几分想在王爷面前露脸、讨个赏的心思,仗着腿脚快,偷偷摸摸地凑近了波瓦坦人活动频繁的区域,猫着腰在林子里潜行了大半天,想探个究竟。回来后,几个来带朱高煦的简易住所前敲门,准备向朱高煦汇报一下他们的发现。

朱高煦打开了门请他们在屋子里,朱高煦首先发问:“这么急匆匆的赶来,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汇报吗?”

一位领头的壮汉首先回答道:“回王爷,我们进行了一场冒险,我们找到了那些波瓦坦人的营地,有了一些发现,来汇报一下我们的这些发现。”

朱高煦回复道:“快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领头的壮汉往前凑了凑,兴奋得脸上放光,两只手在空中使劲比划着圈占地块的大小:“王爷,那些土人……就是咱们叫的波瓦坦人,他们也种地!不是咱们想的那样光打猎!”他唾沫横飞,“就在林子边上,砍倒些树,火烧过的黑黢黢的,就那么清出来一小块一小块的。地弄得糙得很,东一锄头西一耙子的感觉,坑坑洼洼的,不像咱们种地那么仔细,还分垄呢。地里还有烧过树枝的痕迹,看着像是才开出来不久的地。”

“地里的庄稼跟咱们见过的都不一样!”另一个汉子补充道,“俺们趴那儿看了半天,数了数,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藤,绕着另一种高秆子往上爬,结的荚看着像豆子,但叶子又有点不同。那高秆子作物可怪了,比咱们的麦子秆粗多了,直挺挺的,叶子又长又尖,也没见过。还有一种,就趴在地上,叶子老大,满地乱爬,看着像瓜,可又不是咱们常见的冬瓜、南瓜样儿。”

领头那人点点头,补充道:“那爬藤的豆子,缠着的那种高秆作物,长得真高,快有半人高了,杆子硬邦邦的,像根没削尖的短矛戳在地里。叶子窄长,边上好像还有小毛刺,颜色有点发灰。俺凑近了看,那杆子底下,靠近土的地方,嘿,还带着点紫红色!”他用力拍了下大腿,“肯定不是麦子,也不是高粱!没见过!”

另一个脸上有道浅疤的小伙子也急忙接口:“对对!还有那趴地上长的,藤蔓扯得老长,能爬好几尺远!叶子老大一片,边上还带着锯齿。俺手贱摸了一下叶子背面,全是白毛毛,扎手得很!那藤子弯弯绕绕的,看着就跟憋着一股劲儿似的,非要占满所有空地不可!”

朱高煦一直静静坐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木桌上敲击,听着这几人七嘴八舌、带着乡土气息的描述。起初还只是觉得新奇,可当“高秆”、“窄叶”、“基部紫红”、“爬藤”、“豆荚”、“趴地”、“大叶”、“藤蔓”这些词汇一个个蹦出来,在他脑海里拼凑组合时,他桌面上的手指猛地停住了,呼吸都跟着顿了一下。

玉米!豆类!南瓜!

他眼神骤然锐利起来,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这不就是北美印第安人经典的“三姐妹”种植法吗?玉米提供天然的支架让豆类攀爬,豆类为土壤固氮增加肥力,南瓜匍匐的藤蔓和大叶片则能抑制杂草、保持土壤湿度!这三种作物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高效的生态种植系统。

老天爷!这真是瞌睡送来了枕头!这些东西,尤其是玉米,简直是这片新大陆赠予他们的无价之宝!高产,对土地要求不高,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得离谱。虽然眼前这些土人种植的肯定是未经改良的原始品种,产量和口感远不能和后世相比,但底子在这里!这基因就是宝藏!

只要能搞到种子,在这片肥沃得流油的处女地上,再结合大明带来的精耕细作经验稍加培育筛选,产量绝对惊人。这不仅仅是多了几种吃的,这是一种全新的、高产的主粮来源!而且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作物,天然就能适应这里的气候环境,风险比试种带来的小麦水稻小得多!

他心里瞬间转过无数念头:怎么弄到种子?如何试种?怎么快速推广?这关系到营地几千张嘴的吃饭问题,关系到人心稳定,关系到新明能否在这片大陆上快速站稳脚跟,进而发展壮大。

他暗自盘算,玉米的产量潜力巨大,可以作为主粮的重要补充,甚至在某些地区可以替代一部分耗水多或者对土地要求更高的小麦、水稻。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带来的种子,多种经营,分散风险才是王道。小麦和水稻毕竟是华夏民族吃了千年的根本,口味习惯和种植技术都成熟。玉米、南瓜这些新作物,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和战略储备。新作物,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和战略储备。

“嗯,知道了。”朱高煦终于开口,声音依旧沉稳,听不出太多情绪,仿佛只是听了一件意料之中的小事,“你们几个,干得不错。有胆识,也肯动脑子去探查。这片地界,咱们是初来乍到,多了解些总是好的。”他目光扫过几个年轻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又补充道:“现在我们的物资也不丰富,先赏你们从大明带来的丝绸3匹,作为你们带来情报的回报。”

几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谢王爷!”

他随即转向身边的亲兵队长,语气变得不容置疑:“传我的命令,立刻从护卫队里挑十个最机灵、手脚最利索、性子最沉稳的弟兄出来。带上些咱们船上带来的小玩意儿,比如一些布匹,但是记住铁器一定不能与他们换。先去试着跟那些波瓦坦人接触接触,比划着问问,看他们想要什么,能不能换些他们地里那些‘高秆’和‘趴地’作物的种子来。”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同时,派去的人务必把他们寨子周围的地形、人口、守备情况都摸清楚,画个草图回来。告诉弟兄们,能换则换,和气生财。但如果他们狮子大开口,或者根本不搭理咱们……”朱高煦的声音低沉下来,“那就等天黑!找准机会,悄悄动手!地里的幼苗,小心挖几株回来,根上多带点土!如果能摸到他们放种子的仓库,守卫又不严的话……”他做了个向下抓取的手势,“那就先‘借’一点回来!”

亲兵队长心领神会,抱拳沉声应道:“是!属下明白!”转身便去挑选人手,准备行囊。

亲兵队长领命,脚步匆匆离去。朱高煦站在原地,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营地外那片幽暗的树林,仿佛要穿透重重枝叶,看清波瓦坦人的村落,看清那未知的作物。玉米和南瓜,这两个词在他脑海中如同炸雷般轰鸣,震得他心潮澎湃。他深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定居点粮食危机的曙光,意味着新明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希望陡然增加数倍。

“玉米,南瓜……”朱高煦喃喃自语,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像是在品味这两个词汇背后的巨大价值。他仿佛已经看到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挂满枝头,黄澄澄的南瓜堆积如山,移民们不再面有菜色,孩子们也能放开肚皮吃饭。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物,这是能改变局势,能稳定局势的宝贝

他走到棚屋门口,望着远处的营地,心中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蓝图。有了玉米和南瓜,开荒的重点就要调整了。不必死守着小麦,可以划出一部分土地,专门用来种植这些高产作物。还要尽快建立试验田,研究这些新作物的习性,摸索出最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肥料,灌溉,病虫害防治……一系列的问题涌上心头,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动力。

“瞻壑,”朱高煦忽然转身,对着站在一旁的朱瞻壑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喜悦,“你觉得,咱们的新明,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朱瞻壑愣了一下,没想到父亲会突然问这个问题,他想了想,认真回答:“孩儿觉得,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吃苦,新明一定会越来越好。”

朱高煦哈哈一笑,拍了拍朱瞻壑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希望:“当然会越来越好!而且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得多!有了这些新作物还有我们带来的小麦和大米种子,咱们就有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底气!走,去看看那些晒盐的池子怎么样了,等盐晒出来,粮食的问题再解决,咱们就能真正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他语气豪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明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