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萧绎:一把大火,文明倒退1000年
太清二年(548年),统治了中国南方将近半个世纪的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在富丽堂皇的寝宫之中。
南北朝,天下隔长江而治,南朝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四个政权交替存在,北朝则是北魏一家独大。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东魏演变成了北齐,西魏则演变成了北周。
梁武帝饿死的起因,就是皇帝接收了从北朝东魏脱离而来的叛将侯景,然后侯景起兵叛乱,占领了南梁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且软禁了梁武帝,侯景不给吃来不给喝,梁武帝萧衍就这么黯然死去了。
诸位,这萧衍一生,颇为传奇,为君一代,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上都有不少建树。在南北朝的乱世之中,萧衍以统治者的身份重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修复了当时的崩坏人心,他本人满腹才气,更给南梁带来了耀眼的文化风韵和显著的经济繁荣。
他勤俭节约,甚至可以说是克勤克俭,身体力行,还几度出家以明此志。
但是皇帝未曾料到,他的一片质朴之心却滋生了官僚体系的腐败之风,他的仁慈之举却放纵了贵族阶层的恣意妄为。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唐朝著名诗人杜牧途经扬州,恰逢烟雨朦胧的天气,于是他写下一首七言律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是啊,南朝梁武帝时期礼佛最盛,他执政时江南兴建了不知多少佛寺庙宇,如今它们尚未荒凉破败,仍然安静地笼罩在风烟云雨当中。
善良的梁武帝把一切都仁慈地施舍给僧人、宗室子弟、皇亲贵胄、江南大族、北朝来客,甚至是给予那让他活活饿死的侯景,但他却从来没有真正地惠及过天下百姓。
他这一生错过了太多的机会,从北魏的六镇起义到东西魏的并立,无数的天赐良机放在他面前,他却始终视而不见。
人生中那么多条辉煌的道路,他全都错过了。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梁书·邵陵王纶传》)
这是梁武帝对自己人生最后的了悟。
梁武帝有个儿子叫萧绎,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萧绎在荆州任都督,手握重兵,但他对父亲的遭遇视而不见,始终没有出手帮助。
在南梁没有经历这场惊天浩劫之前,萧绎不过是梁武帝的第七个儿子,在诸子中十分普通,如果硬要挑出点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萧绎小时候害了眼疾,打小就瞎了一只眼睛。
所以,就算皇恩再是浩荡,也不会轮到他这个有损国体的皇子继承帝位。
生理上的缺陷让萧绎莫名地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就算别人不笑话他、不轻视他,他也总是仇视这个世界。
所以,萧绎没有继承父亲梁武帝的宅心仁厚,在父亲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萧绎对南梁宗室非打即杀,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趁着南梁大乱,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对自己有威胁的宗室,从而谋求南梁新一任统治者的地位。
河东王萧誉是萧绎的侄子,被萧绎发兵攻灭;邵陵王萧纶是萧绎的哥哥,也被萧绎派兵消灭;雍州刺史萧詧是萧绎的亲戚,萧绎更是直接把他逼到了投靠西魏的地步。
南梁的都城建康被叛乱的侯景给占领了,而萧绎的势力范围以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为辐射,趁着四处打仗的时候,他把南梁境内的宗室们基本上都收拾了个遍。之后又消灭了侯景,等于是整个南梁天下基本落入了他的手里。
萧绎的政治班底和势力都在江陵土生土长,所以就算他控制了南梁的大部分区域,他也不会重返建康。
承圣元年(552年),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
但是,萧绎对宗室的打压并不彻底,他有个弟弟叫萧纪,在萧绎登基为帝之前,萧纪已经在益州自立为帝。这么一来,南梁就有了两位皇帝。
一山不容二虎,萧绎和萧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萧纪失败,萧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然,这场胜利,萧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投入人力、兵力、财力不计其数,这场仗打完之后,他的首府江陵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当年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就有过北伐的想法,但是梁武帝综合评估了一下南梁的实力,认为南梁虽然富足,但是在军事能力上还是很难和北朝政权硬碰硬,所以梁武帝大多数时间奉行的都是和平相处的政策。
南梁先后经历了侯景之乱和宗室内斗,元气大伤,梁元帝虽然大体上稳定了局势,但当时的情况绝对不能算乐观,逢百废待兴之时,皇帝本该与民更始,而梁元帝竟然直接一封诏书送到了西魏,要求和西魏重新划分疆土。
西魏趁南梁内乱之机侵占了南梁不少城池土地,如今梁元帝想要往回要一些。
往回要可以理解,皇帝有开疆拓土、收复失地的计划是基本要求,但是问题是,梁元帝在向西魏下这道诏书的时候,应该先考虑一下自身的实力。
南梁刚刚经历过几场大战,综合实力降到了低谷,可以说是金玉其外,内里一碰就碎,这个时候最好的国策是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不能太招摇,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反正北朝也不止西魏一个政权,让东魏、西魏无视南梁,它们俩政权相互内斗,南梁趁机休养生息才是良策。
梁元帝没有这样做,他不仅给西魏下诏书要求重新议定疆土之事,而且诏书中的言语还非常傲慢,俨然是把自己放到了天朝上邦的位置上。
北魏分裂之后,变成了东魏和西魏,这俩政权,我们视为鲜卑北魏的延续,东魏和西魏的皇帝们也都是北魏宗亲,可谓一脉相承。
但是纵览两朝之历史,我们可以说,这俩政权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傀儡政权,东魏被权臣高欢视为掌上玩物,而西魏则可以说是权臣宇文泰自己的小朝廷。
所以梁元帝这封诏书送到西魏,就被宇文泰给截留了。
宇文泰也算是一代枭雄,那也是大风大浪里过来的,如果南梁皇帝说的是“能不能商量一下,把你们取走的一些南梁城池和土地还给我们”这样的话,宇文泰或许还会考虑考虑,因为和南梁交恶就等于无形中又树立了一个敌人。但是梁元帝的口吻偏偏是“马上把你们侵占的土地给我还回来,不然没有你们好果子吃”,结果宇文泰看完之后大为光火,随即决定对南梁用兵。
西魏兴兵五万攻打南梁,梁元帝慌了,南梁军队不能抵挡,屡屡战败,皇帝没办法,只好投降。
然而,在投降前夜,梁元帝又做了一件在如今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他将毕生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都烧毁了。
要知道,从秦始皇之后,民间就不许收藏图书,秦始皇还焚书坑儒,烧过不少书,因此那些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经典仅靠口头传播。
汉承秦制,但是取消了秦朝限制图书的法令,到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皇帝甚至还专门设置了用以收藏图书的部门。粗略算来,到西汉晚年,藏书已有三万多卷,后来王莽篡汉,天下大乱,藏书又多损毁。东汉建立之后,又重新开始收集图书来储藏,大概有一万多册。
但是我们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两晋更不消停,连年兵荒马乱,能保障基本生活就算不错了,文化事业上当然很难有更高建树。所以到东晋时,朝廷府库藏书只有三千多卷,南北朝的时代开启,南朝的第一个政权刘宋虽然内斗凶残,但藏书颇丰,约有六万卷,经历萧齐、萧梁,又多了一万卷,这就有七万卷。
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藏于建康的七万卷藏书被萧绎所得,萧绎把这些书搬到了自己的都城江陵。
萧绎这个人,论才气不如李煜,论文化不如赵佶,但是总体来说他也是个文化人。他喜欢读书,爱好绘画,平时藏书更丰。他在江陵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注意保护古籍,所以他攒下了七万卷藏书,加上从建康搬来的七万卷,这就是十四万卷。
此时,他被围困于江陵城中,走投无路之下,竟然一把火将这十四万卷藏书付之一炬。
在江陵城的深宫之中,萧绎独自徘徊,脸上写满了痛苦和失望。
这十四万卷藏书,他曾视若珍宝,几乎穷尽一生收集,但现在,它们全都化为了灰烬。
看着烈火熊熊燃烧,梁元帝说了这么八个字:
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资治通鉴》)
烈火燃尽之时,梁元帝投降西魏,被杀害。
以梁元帝一生之经历来看,他在中国四百多位皇帝中很难算得上是有特色的。
虽然他是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才子帝王,但是论才气远不能到第一。虽然他平定了侯景之乱,将南梁抽离于水火之中,但他对宗亲皇室那可怖的屠戮和攻击更为人所记忆。他面容不佳,只有一只眼睛,就连他的嫔妃徐氏都敢只画半张脸来嘲讽他。
对于命运,萧绎从来都是不相信的,以前做皇子的时候不信,后来做皇帝的时候也不信。终于有一天,父亲萧衍死了,他信了;兄弟反目,他信了;朝廷内忧外患,他信了;西魏兵攻打过来的时候,他信了。
他虽然相信了命运,但是他并不屈从,所以他焚烧宫殿,烧毁藏书,可这又能改变什么呢?
这不过是他对个人无能的愤慨。
曾经无数次一统南北的机会摆在萧氏皇帝的眼前,可都被他们视而不见或者错过,事到如今,嗟尔南梁,气数已尽。
参考文献
1.《梁书·卷五·本纪第五·元帝》
2.《资治通鉴·卷一六五·梁纪二十一》
3.王夫之(清).《读通鉴论·卷四·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