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顺治:我只爱美人,我不要江山
顺治皇帝有位妃子,董鄂氏,世称董鄂妃。
“董鄂”,属于满洲八旗中的固有姓氏,满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一种生长在水中的野草。
人的名字,其实只不过是一个代号,你可以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但你未必能有如你名字含义那样的人生。
然而,董鄂妃的命运就如她的名字一样,如风中残烛,如雨中落叶,如水中浮萍。
冥冥之中,她的命运成为一种注定。
满洲分为八旗,也就是八支军队,八旗军队不打仗的时候是在土地上耕种的百姓,而打仗时,则是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士兵。八旗是清人的社会组织模式,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
八旗中,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属于下五旗,地位较低;而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地位较高。董鄂氏属正白旗人,是根正苗红,地位相当不错的八旗子弟。
并且,董鄂氏的父亲鄂硕还是正白旗中的高级军官,他常年在苏州、杭州、湖州一带驻兵,所以鄂硕的家眷一直都在江南地区生活。
所谓“树挪死,人挪活”,和那些喜欢在辽东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女真人不同,董鄂氏在这片江南水乡温润之地受到了大量的江南士族文化熏陶,使她快速从无知少女转变为极具文艺气息的女子。在清朝满洲世家的女子中,董鄂氏这种秀外慧中、饱读诗书、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女子,可以说是寥若晨星,十分难得。
巧的是,此时的清朝皇帝顺治,也是个实打实的文学爱好者。
所以,顺治皇帝只不过是在人群中多看了董鄂氏一眼,从此就再也没能忘掉她的容颜。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顺治选中董鄂氏,册封其为“贤妃”。
要知道,紫禁城里的女人千千万,那可不是谁都能见皇帝一面的。
从紫禁城宽大的甬道走到宫殿内苑,距离其实并不算特别遥远,但有些人为了这短短的距离,却要奋斗一辈子。
多少秀女前赴后继地入宫,却终年未获圣眷,最终只能老死宫中,然而董鄂氏却一步到位,直接就封了妃子。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皇帝,长相很一般,甚至有些是十分丑陋的。董鄂妃天生丽质,美貌非凡,顺治皇帝则是当时备受推崇的英俊才子。如顺治和董鄂氏这种天造地设的佳偶,还真是不太多见。
同年十二月,皇帝晋升董鄂氏为皇贵妃。
读史到此,不禁感叹,这样的升迁速度,有清一朝都极为罕见。
封完皇贵妃之后,顺治还不满意,又对董鄂氏的亲族大加封赏,赏赐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不计其数,单是黄金就给了一百六十两。不仅如此,顺治还在紫禁城里为董鄂氏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册封典礼,还专门在典礼当天大赦天下。
有清一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这一年,顺治皇帝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
两个站在帝国金字塔顶尖的年轻人,就这么轰轰烈烈地相爱了。
事实证明,顺治没有爱错人。因为董鄂氏不仅很快为顺治诞下了子嗣,还时常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帮助顺治。
首先,我们来说这个孩子。
董鄂氏产子,可喜可贺,可十分不幸的是,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
痛失爱子,顺治皇帝又按捺不住对董鄂氏的偏爱,直接把这个夭折的孩子追封为和硕荣亲王。一月不足而死后封亲王,这已经是超越清朝祖制的存在了。但顺治还不罢休,之后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这个孩子修建了华丽的陵寝。
接下来,说一说顺治皇帝这个人。
顺治的父亲皇太极不仅走得很早,而且走得十分匆忙,一句遗嘱也没留下,懵懂无知的顺治皇帝六岁登基,面对主少国疑的境况,分外迷茫。在顺治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里,他被两个人牢牢地钳制着,一个是他的叔父多尔衮,另一个是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多尔衮主外,牢牢掌握军政民大权,孝庄太后主内,严格规范顺治的言行举止。坊间更有传闻,说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有私情。综合以上信息,你大概也能知道,顺治当时过的日子,那是很苦闷的。
虽然后来多尔衮骑马外出狩猎时,因骑马过快而出了“马祸”,从马上掉下来死了,但得到部分实权的顺治皇帝仍然是寂寞的。
就在这个时候,董鄂氏出现了。
董鄂氏的温柔和理解润泽了顺治的心,如同春风拂过泸沽湖,秋雨浸润九寨沟。
通过顺治后来一系列想要出家的行为,我们可以得知,他其实是不太喜欢当皇帝的。而此时的大清,刚刚定鼎中原,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事务繁忙,急需励精图治。一个不太想做皇帝的皇帝遇到了一个亟待发展的帝国,可把顺治给累坏了。
顺治登基那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景山自挂东南枝。虽然一个是末代皇帝,一个是开国之君(名义上的),但这两位的人生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对权力的渴求,纠结的心理,优柔寡断的性格……
顺治一直认为,多尔衮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阴影,在他消灭掉多尔衮之后,他以为自己已经走了出来。可他不知道,在他死后,他还会碰到生命中更大的一个阴影,那就是,那个成就远远要大于他的康熙皇帝。
死后之事自不必说,我们先来看从前。
政务繁杂,始终处理不完。奏折堆成山,看完一封,还有十封,顺治没有办法,往往只能熬夜加班。有时候为了赶效率,一封奏折草草看罢就扔到一旁,而陪伴在顺治身边的董鄂氏总是会苦口婆心地劝顺治做事要认真,不能这么马马虎虎,而当顺治提出要董鄂氏帮他批阅折子时,董鄂氏又会严词拒绝,表示后宫不能干政。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啊。然而天公不作美,董鄂氏很快病倒了。都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而原本生性刚强的董鄂氏却因百日丧子的痛苦而病倒了。
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氏病逝。
董鄂氏一死,顺治皇帝内心极度悲伤,甚至要求朝廷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必须来宫里哭丧。
这个年轻的皇帝曾把所有炽烈的感情全都倾注到了董鄂氏的身上,然而,现在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必须承认,从他和董鄂氏的生活记录来看,他可以称得上一个深情的男人。
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啊。
男人的深情,不是家里那种只要刷了水卡就能取之不尽的自来水,而是如燕子,当它垒成了一个燕窝之后,从嘴里吐出的,不再是唾液,而是淋漓的鲜血。
董鄂氏病逝后不过半年时间,顺治皇帝就感染上了天花,很快生命垂危,命不久矣。天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一旦得病,必死无疑。一般来说,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人都是很惶恐的。然而,顺治在知道自己将死的消息后,却分外平静。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新年的氛围正笼罩在这片大地上,夜半,顺治驾崩,走得悄无声息。如天空中绽放的烟花,转瞬即逝,似乎刚刚出现,似乎从未来过。他坚信,他深爱的董鄂氏会在另一个神秘而悠远的世界里等待着他。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忧愁,没有焦虑,没有繁重的工作,没有作为一代帝王、作为征服者的失落,没有寂寞悲凉,只有长相厮守的爱人。
多年前,他曾经发出过“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的感叹。而现在,他终于可以“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还颇有作为的明君,王朝能否千秋万代,居然从来都不在顺治皇帝的考量之中。
我只爱美人,我不要江山。
这,可真浪漫。
参考文献
1.《清代皇帝传略》
2.《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三》
3.《清世祖实录·卷一》
4.《清史稿·卷四·本纪四》
5.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6.昭梿.《啸亭杂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