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特色
2.1 研究目标
本专著的属性为面向教学应用的综合研究,其意义在于为话语标记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与借鉴,对提高学习者使用话语标记、提升汉语能力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基于此,我们确定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1)梳理以往研究,重点是话语标记的功能及与主观性的关系、分类及分类标准,基于国际中文教学进行分类。
话语标记的分类是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视角不同,划分出的类别也不同,话语标记功能是分类的关键依据。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主观性角度出发探讨话语标记的功能及其分类,而且将此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力图做到“体”从“用”出发、“体”为“用”服务,达到“体”“用”结合的效果。
(2)探讨汉语话语标记的主观性表现方式与主观性差异。
这个目标是从汉语本体的维度弄清话语标记的本质特征,以话语标记的主观性为核心,探讨话语标记的主观性与功能的关系,它的表现方式及其差异性,尤其是差异性所体现出的规律,发现与总结主观性差异的等级。
(3)以本体研究为基础,确定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划分标准。
将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体”的研究结论应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上,把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与汉语教学结合起来,考察、分析话语标记主观性差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表现与特征,以主观性等级为纲,分析话语标记主观性类别与学习的关系,并找出影响学习话语标记的相关因素,论证这些相关因素与主观性的关联性及其对应关系,为开展话语标记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4)分析国际中文教学话语标记教学现状,确定话语标记学习顺序及重点难点与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对应关系,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以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及其等级在学习中的表现为出发点,对国际中文教学话语标记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论证话语标记在汉语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中的作用,明确话语标记在学习和教学中的地位与意义。由于话语标记不具有概念意义,所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时产生的问题,一是输入上不好理解,二是输出上不会使用,对学习者形成地道流利表达与语篇能力不利。事实证明,母语为非汉语学习者对话语标记掌握与使用具有差异性,主观性低的话语标记容易掌握,而主观性强的标记则不容易掌握,理解较难,学习者也回避使用。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研究就是构建起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序列,并应用于国际中文教学,确定教学的顺序、重点与难点等,帮助学习者掌握与运用话语标记,提升汉语水平。
2.2 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是确定与论证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差异及等级,以及这种等级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表现。
诚如前述,本研究的基本理念是面向教学实践开展本体理论探讨,故而研究不能单纯停留在话语标记理论研究上,而是要以服务应用为根本目的展开理论探索,所以研究的重点是将话语标记主观性的差异及等级的确定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所得出的规律与结论一定要在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样一方面能反证结论在理论上的可信性,同时又能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真正做到研究的“体”为“用”立、“体”“用”合一。
难点是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的确立及在学习中的验证。
研究的核心是发现与确定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而且面向国际中文教学,所确认的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是否符合学习与教学实际非常关键,这关系到所设定的“主观性等级越高越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观点是否准确,所以确定的主观性等级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学习与教学实际、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话语标记学习难度及其与主观性等级的关系等问题非常关键,也是研究的难点。
2.3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2.3.1 研究思路
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如图示:

图1-1 研究思路
首先,从主观性视角对话语标记类别进行梳理,分析不同类别的主观性,发现与确定主观性差异及其等级,在进行宏观理论探讨的同时开展个案研究,把总体探讨与具体研究结合起来;其次,分析话语标记主观性差异及其等级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表现及其规律,运用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互动语言学等理论,结合国际中文教学实际考察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的体现与应用;然后,在论证话语标记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国际中文教学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影响因素;最后,探讨话语标记的主观性等级对国际中文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对策。
2.3.2 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以话语标记理论、认知语言学、互动语言学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国际中文教学实践,以语言事实为基础,展开多层面、多角度研究,将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等有机结合。研究过程中,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相关语料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与理论探讨进行了紧密结合,互为印证,使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与科学性。
研究中突出演绎法,按照语言学习普遍规律,设定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话语标记时遵循主观性等级顺序,依据主观性等级序列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充分把握语言事实的基础上,采取归纳法,从主观性视角对汉语话语标记进行归类,并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归纳法确认汉语话语标记的主观性等级,构建主观性等级序列,这样将归纳法、演绎法有机结合起来,并辅以相应的统计分析,使得出的规律与结论具有可信性与科学性。同时,突出应用研究,面向国际中文教学开展理论研究。
2.4 特色与创新
(1)学术理念上,面向应用开展理论研究。
话语标记理论引入国内后,汉语话语标记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研究一般都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应用领域研究付之阙如,语言教学研究显出起步晚、层次低、名家关注少、有影响的成果少的状态,话语标记在学习中的地位、意义、作用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弄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对话语标记本身研究不够充分与深入不无关系,本课题基于国际中文话语标记教学进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又应用于教学,特别是服务于国际中文教学,应用价值高。
(2)学术观点上,一是在学界话语标记主观性存在差异的共识上提出主观性具有等级,二是认定汉语话语标记的主观性等级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习得话语标记的顺序存在对应性,即话语标记主观性越高越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上述观点是基于语言研究打通“体”“用”、“体”“用”结合的理念而提出的,我们力图从理论上弄清和把握汉语话语标记的本质,进而运用到语言学习上,发现二者之间的“接口”,弥合以往研究“体”“用”分离的状态,真正达到“体为用立”的研究目标。
(3)研究方法上,突出演绎法,从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等理论出发,设定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存在等级性,且这个等级与话语标记的学习与教学顺序相关联。
话语标记主观性存在差异性是学界的共识,但这种差异性与语言学习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则没有人关注。基于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的敏感性,我们意识到这二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通过粗略的考察与分析,作出了理论推断,即汉语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很可能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话语标记学习的难易等级与顺序,前者对后者具有引领性意义,于是作出了理论假设,在后来的论证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这也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理论创新与特色。
2.5 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兼具理论、应用两方面意义,而且力图将理论研究与应用探讨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深化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研究。
话语标记主观性问题在话语标记研究中不是一个广受重视的领域,虽然以往研究都不同程度涉及了话语标记的主观性,也注意到了其主观性差异,但探讨相对较为零星,如张旺熹、姚京晶(2009)分析了某个小类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及其差异,列出了相关等级序列,这是我们所掌握文献中屈指可数涉及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所以可以说以往研究绝大多数都没有明确认识到主观性差异的等级性,也没有对此专门研究,本课题以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为研究核心,并力图构建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序列链,深化了话语标记主观性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强创新性与较高的理论价值。
(2)面向国际中文教学实践。
当前,面向国际中文教学的话语标记研究,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开展得还很不充分,教学实践也很薄弱,既没有对话语标记的作用阐述清楚,也没有弄明白该如何抓住话语标记的本质规律开展教学。熟练掌握与运用话语标记是学习者语篇能力与汉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习者汉语流利、地道的重要构成因素,更是其能熟练、得体进行交际的关键要素之一。学习汉语话语标记的规律是什么?应该如何开展话语标记教学?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是要搞清楚话语标记的本身特点与规律,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事实证明,越是主观性强的话语标记,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越难掌握。本课题面向国际中文教学,研究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构建等级序列链,既梳理了话语标记教与学的顺序,同时区分出了重点与难点,为国际中文教学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测试评估等提供依据,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